平静就是喧嚣

作者:王小峰

(文 / 王小峰)

平静就是喧嚣0

美国民谣随着鲍勃•迪伦由传统民谣过渡到当代民谣阶段  

其实在流行音乐领域,有一种音乐一直就是以平静来征服世界,这就是民谣。

在诸多电声乐器和电子设备没有发明出来之前,木吉他是使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掌握起来特别方便,可以边弹边唱,这是其他诸如小提琴、曼陀林或夏威夷吉他所不能相比的。而民谣源于民间口耳相传的文化,随意的乐器与随意的歌谣合二为一,就成了今天我们广义所指的民谣。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发明更新,人们的耳朵逐渐与原声乐器的距离越来越远,如果说当年鲍勃•迪伦把吉他通上电而引起一场混乱看成是迪伦在对民谣态度上的一次觉醒的话,倒不如说这是大势所趋。那个抱着木吉他、下巴旁边夹着一个口琴的迪伦不见了,他开始用另一种方式唱《像一块滚石》,于是迪伦进入了“后迪伦时代”,美国民谣也从传统民谣过渡到当代民谣阶段。

从此,一把木吉他一首歌的时代结束了,从80年代的合成器营造出的“新浪漫”到90年代整整10年的电子舞曲,占满了人们的耳朵。民谣,再次被赶回了街头。

当我在21世纪初听到两位民谣歌手迪伦和尼尔•扬的不插电唱片时,突然想到了“戏弄”这个词,是这两位歌手被戏弄了?还是这些歌曲被戏弄了?是听众被戏弄了?还是唱片也被谁戏弄了?这两位本来就是靠一把木吉他起家的人,在“电”了几十年后,又回到了原声,而且被贴上刻意强调的不插电,不知是否对这两个人的讽刺。当然,如果我们不去较真,其实就能理解为什么MTV电视台弄出个不插电来,那就是人们还对原声音乐抱有一丝怀念,而作为一种商业卖点,不插电能让音乐“焕然一新”,如果你听惯了埃里克•克拉普顿急促的电吉他加煽情的钢琴伴奏板的《莱拉》,你肯定想知道原声版的《莱拉》是什么样子。人的品位就是这样,它很娇气,什么东西都不能品得太多,多了就反胃,不插电就是换胃口的调剂。

不插电的热与民谣的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插电很时髦,任何大牌歌星都无法抵御不插电的诱惑,而民谣在这个时代显得没落了。只要美国人不把街头当成讲坛和战场,民谣就永远不会复兴。所以,不插电和民谣随同属使用原声乐器,但二者完全不是一码事,不插电演绎的仅仅是改编的摇滚歌曲,更像是一场秀,人们从两种版本的风格中寻找乐趣,而不是像听民谣那样去感受其中的纯朴和大众的呼声。

在最后一个只抱着木吉他弹唱的特蕾西•查普曼之后,木吉他被通上了电,当费奥纳•阿普尔、安妮•迪弗兰克这样新一代民谣歌手一露面,灵敏的分类学家立刻把她们归到“另类民谣”中去,这大概也算与时俱进吧。

几乎与此同时,在苏格兰,一只叫做“贝尔与塞巴斯蒂安”(Belle&Sebastian)的民谣乐队出现了,他们又把人带回到田园牧歌的时代。从苏格兰出来的乐队,很少有像“贝尔与塞巴斯蒂安”这样走清新民谣风格路线的,这在电子、说唱喧嚣的今天显得太不合时宜。主唱斯图尔特•默多克有一副温暖的嗓音,使人很难联想到他们来自潮湿、寒冷的格拉斯哥。乐队虽然多达7人,但在编配上力求简洁,所以有评论认为其中有5个人“无所事事”。“贝尔与塞巴斯蒂安”会让人想起“西蒙与加芬克尔”,而他们过于诗化的歌词不仅承袭了英国文学的传统,更有评论把他们与尼克•德雷克和“史密斯”乐队相提并论。从1996年他们出版处女作《老虎奶》到现在,共出版了4张专辑。灵魂人物默多克和很多英国歌手一样,处事低调,不宣传、不演出、不接受采访、不拍照片。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赢得了英美听众(更确切地说,是一些小资们)的喜爱。

如果对比一下,过于人文化的“贝尔与塞巴斯蒂安”其实不太符合美国人的口味,但是因为它很民谣,在流行音乐进入后电子时代时,能吹进一丝清爽的民谣之风,也算能给人透透气了。

而来自挪威的另一支与“贝尔与塞巴斯蒂安”相似的二人民谣组合“便利之王”(Kings Of Convenience)在首张专辑《平静就是新喧闹》出版后,大获好评,似乎也看出评论界对民谣复苏的渴望。与“贝尔与塞巴斯蒂安”相比,“便利之王”更民谣化,更冷峻,用挪威森林般的寂静来征服早已被文明喧嚣得无处藏身的人们。

相信无论是“贝尔与塞巴斯蒂安”还是“便利之王”,他们都不会让这种平静之声变得真正喧嚣起来,它仅仅会诱导人们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做一次心灵的回归而已,这种寂静之声最终还是会被淹没在新一轮的喧嚣之中。而这寂静之声也正如30年前保罗•西蒙在《寂静之声》中所抒发的那种对文明的疏离感一样,民谣,在今天不过是人们心中产生疏离感时出现的一面墙而已。

上一篇: 语焉不详的暧昧
下一篇: 感受激情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