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保险业的春天有多长?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邱海旭)

美国:保险业的春天有多长?0

美国人无疑还笼罩在“9·11”的阴影里,但对保险业来说却并非完全是祸事  

涌向百慕大

69岁的约翰·拜恩(John Byrne)已经记不清自己经营过多少家保险公司。今年初,他与合作伙伴、56岁的托尼·泰勒(Tony Tailor)重操旧业,创建了蒙彼利埃保险公司(Montpelier)。拜恩手头掌握着一笔现金,他估计还能得到4亿美元投资。令他又惊又喜的是,投资人几乎踏破了门槛,仅仅一天之内,投资额就超过10亿。“这些人只是一个劲地要求合作,几乎不问我他们能得到什么。”拜恩说。

像蒙彼利埃这样在“9·11”之后开张的保险公司数以百计,其中绝大部分在“避税天堂”百慕大注册,而很多公司是由拜恩这样重新出山的保险业老枪执掌门户。高科技泡沫破灭后,私人投资者一直在寻找新的投资绿洲,保险业非常及时地充当了这个角色,《商业周刊》估计这些新保险公司至少吸收了70亿美元的资本。

美国保险公司向百慕大的集体冲剌不由让人回想起dot-com的黄金岁月,那时百慕大同样是dot-com的资本天堂。保险业传奇人物保罗·因格利是百慕大淘金者中的领军人物之一,《财富》杂志问他的一个朋友:“因格利先生为什么要放弃舒适的退休生活重新去卖保险?”“我猜他是想亲身经历保险业的黄金时代。”他的朋友说。

历史上保险业也曾有过几次扩张的黄金时代。著名保险公司马什-麦克伦南公司(Marsh&McLennan)高级经理约翰·辛诺特(John Sinnott)说:“最值得回味的是20年前,具体日期从1984年11月1日延续到1987年3月31日,促成那次保险业繁荣的原因是由产品质量和污染问题引发的市场信任危机。”另一次短暂的繁荣发生在1992年安德鲁飓风横扫西南海岸之后,不过财产保险公司是集中受益者。

无论是1984年还是1992年,保险业的繁荣总是好景不长。《商业周刊》分析说,最重要的原因是价格竞争过于激烈。保险公司在技术和服务上创新余地很小,只能通过价格战挤垮对手。而且保险商有一个普遍心理趋势:他们觉得保费的降价空间始终存在——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灾难。和其他行业不同,保险公司卖出的商品要等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算清成本,有的最终被证明是无本生意,有的成本高得能让保险商破产。互相压价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保险业的盈利空间急剧萎缩,很快又回复到通常的平淡状态。

这种兴衰成败迅速转换的纪录似乎已将此次繁荣期的前景展现在人们眼前,但保险商宁愿将其视为无稽之谈。“我们是世界上最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丘伯保险的奥海尔说。

恐怖主义是福是祸?

“9·11”之后保险业艰难地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它向客户保证将偿付恐怖袭击带来的任何财产、生命损失。不过这一行里的每个人都明白,保险业根本没有足够资源应付持续不断的恐怖袭击,因此,保险公司一直在努力促使美国政府成为未来恐怖袭击的承保者,但国会就这个问题的讨论早已陷入僵局。

整个保险业闻之色变的“灾星”被简写成NCB,分别指核袭击(nuclear),化学袭击(chemical)和生物武器袭击(biological)。尽管美国本土尚未遭受该范畴内的恐怖袭击,但NCB的可怖后果是任何保险公司无法承担的。不过对于其他类型的恐怖袭击,许多保险公司在内心深处其实颇有承保的意愿,前提是必须收取高昂保费。专家认为,甚至像“9·11”那样规模的恐怖袭击也会有公司提供保险,因为风险虽高,但仍未超出大型保险公司的承受范围,它最终还是一笔生意。

即使那些有意避开恐怖主义风险的公司也不可能轻易脱身,联邦和州的法律始终横亘在它们面前。其中一条最重要的规定涉及员工保险:任何保险公司都不得将由战争带来的风险排除在员工保险之外。此外,约有三十多个州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偿付“引发火灾”的灾害。佛罗里达、佐治亚、纽约和德克萨斯四个州更明确规定保险公司不得将恐怖袭击排除在保险单之外,包括保险公司的末日之门——NCB。

再保险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处境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剧性一面是:“9·11”之前,再保险公司已经将大部分风险揽入怀中。虽然再保险公司在整个保险业资本中只占40%的份额,但专家估计他们在“9·11”事件后承受了60%至80%的损失。4家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伯克希尔-哈萨维(Berkshire Hathaway)公司以及通用员工再保险公司的损失合计超过70亿美元。而从2002年开始,再保险公司的处境逐渐改善,因为再保险公司不像保险公司那样受到诸多法律限制,从1月1日起,很多再保险公司将恐怖袭击从再保险合同中清理出去,从而卸下了沉重的风险压力。

视恐怖袭击为美味螃蟹的公司包括美国国际集团、伯克希尔-哈萨维、英国劳合保险(Lioyd’s),以及很大一部分在百慕大注册的新公司。高保费的诱惑和对风险承受能力的谨慎估算是他们敢于提供这类服务的原因。这些公司一般会在有关恐怖袭击的保险合同中加注种种细则以降低风险,例如在2001年伯克希尔-哈萨维的年度报告中,执掌该公司的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公布了一份合同细节:如果芝加哥的最高建筑物西尔斯大厦遭到恐怖袭击,只有在损失超过5亿美元的情况下,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才会给予保险赔偿。

春天有多长?

除了恐怖主义高风险投下的心理阴影,整个保险业呼吸到的都是春天的气息。今年上半年美国几乎没有发生大的自然灾害,主要的大公司都与保险公司签订了新的合同,他们付出的保险费至少超出原先50%,一些特殊项目的保费上涨了200﹪。过去工厂被列在保险公司高风险目录的最前列,如今这个位置被超高层写字楼占据。

保险市场已经由买方转为卖方,在90年代的萧条期里,保险公司为了争取客户被迫最大限度扩大保险范围,顾客甚至可以为雇佣过程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投保,如今即使有保险公司愿意承保这类精神损失,买家也须付出极高费用。

很多客户已经对保险公司的“高姿态”感到无法容忍,他们认为保险公司在利用时局牟取暴利。瑞银华宝公司最近在企业经理中做了一项调查,70%受访者认为保险费的大幅攀升“不公平”甚至是“可耻的”。保险公司则认为保费上涨无可厚非。“前几年保费便宜的时候他们恨不得为一颗螺丝钉投保。”一位再保险经理愤愤不平地说:“现在如果有客户对我抱怨保费太高,我就会对他说:你瞧,‘9·11’事件是整个保险业卖出的一宗大商品,为它我们付出了700亿美元的成本,而向客户收取的保费只够买打火机。现在是该我们收获的时候了。”

不过保险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并未在股市上得到充分反映,“9·11”之后,保险股随着大盘一路狂泻,但随即又被投资方拉回到原来水平。以往并不美好的经验告诉投资者,保险业是一条咬住自己尾巴的蛇,压价竞争的内在动力最终还是会吞噬掉现在的种种美景。所以人们看到,保险股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投资者在选择它时分外谨慎。由此带来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这次的保险业春天会延续到何时?

有的分析家认为这次景气应该能够持续很长时间,因为过去保险业的盈利水平被人为压得过低,同时保险商们多多少少会吸取以往的教训。

降价压力仍然时时萦绕在经营者周围,尤其是那些新成立的保险公司。Partner再保险公司CEO派特里克·希勒(Patrick Thiele)说:“你必须全力以赴,而且动作要快,还要祈祷别有什么大灾大难。”希勒和其他CEO们显然并不指望市场能永远繁荣下去,一旦形势紧迫,他们就会选择降价,至少早压价者还能抢得先机。

标准普尔公司保险业分析师唐纳德·沃特森Donald Watson)说:“今年保险公司的盈利增长很难延续到2003年,对保险业的资本投入已经超出需求,在投资方压力下,年底之前我们就会看到老式的价格战重新上演。”不过唐纳德强调,如果有新的恐怖袭击发生,那一切又将另当别论。

上一篇: 雪山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