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一块激情的蛋糕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徐浅吟 小于)

影视:一块激情的蛋糕0

不同的观众在这部戏里寻找适合自己的口味  

影视:一块激情的蛋糕1

孙海英与吕丽萍将剧中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    

又一部“火”的电视剧

最近打开晚8点到10点的电视时段,几乎各地方台都在播《激情燃烧的岁月》。此剧在北京电视台至今已经重播五遍,首播收视率达6.61,占有率达12%。其他电视台也已重播多次。这是继《空镜子》之后的又一个高潮,值得注意的是此剧制片人又是张纪中。按张纪中的说法,此片首播权并不是没有考虑央视。但据说有关方面审片时有两个主要意见,一认为两个主要演员的表演不是一般的糟糕,二认为全片主题由组织介绍的婚姻干涉了个人自由。张纪中介绍,平均下来,这部电视剧每集成本是34万元,他曾向央视开价36万元,但最终央视放弃了首播权。张纪中说:“我早知道这部电视剧是会火的。”在他眼里,这种社会反响来得太晚了。

也许张纪中比央视更具备一部电视剧走红的商业敏感,他认为,这部戏的卖点就是“情感与情感的冲突”。这种冲突来自两个典型背景,这两个典型背景又囊括了几十年的历史烙印,于是主人公石光荣和褚琴的爱情故事完全成为一种历史缩影。中国的大多数观众容易被一种意识形态倾向所消费,一种有意思的消费现象是,有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影视片中的台词常常会成为大家传诵对象。在目前《激》剧热心的观众中,有军人背景的能大段背诵石光荣台词的已不在少数。当然更多人消费的是石光荣和褚琴的爱情故事——年长者看到了历史给他们留下的忧伤,而年少者却在其中看到了长辈们的激情,他们认为长辈们忧伤的历史恰恰是他们现在衣食无忧之后最珍贵的浪漫。这种反响实属主创人员始料不及。吕丽萍开玩笑地说,最初也就是觉得演完后上街,大家又会以角色强调你,没想到会牵连那么多人的心。张纪中至今简单地把观众热情的原因归纳为;平民色彩和英雄主义,也就是平民的共鸣与他们对英雄的向往。作为专业人士的北京电影学院一位老师的专业评述也是:“革命叙事中带上了平民化的意味。”资深电视评论人解玺璋有了一个比较深奥的说法,他认为此剧成功“是个人情感电视创作趋势的信号”。

影视:一块激情的蛋糕2

石光荣与褚琴的爱情是这部戏的主题,同时带给观众的是一种历史缩影  

这一代与上一代的交叉点

按《激情燃烧的岁月》主创人员的说法,此剧创作时的重心在父辈形象塑造。之前的电视剧中,作为英雄的父辈形象塑造常被置于歌颂位置,但个人细微的纯粹情感却往往是空白。《激情燃烧的岁月》中选择“岁月”和“激情”的交叉点,关注点是对上一代人生活的了解,或者对上一代人精神的崇敬之情。这种构思,提供的是下一代对上一代的态度,所以严格说,这是一部给下一代人消费的连续剧。

导演康红雷曾为原著——石钟山四万多字的中篇小说《父亲进城》写了一万多字的导演阐述,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率表达了对上一代人生活态度的崇拜:“我对现实生活是失望的,我渴望上辈人的单纯,没有功利社会附着的复杂意义,是纯粹的激情。”编剧陈枰的台词处理之老练为评论界和观众所称道,她说自己是凭本能写出那些对话的,基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她的本能的底子来自几十年军人家庭生活的熏陶。她比平常人更了解上一辈人也有更多感人的感情,她说:“我喜欢我的父辈面对感情的坦荡、真实和直接。”孙海英在《笑傲江湖》里饰演采花大盗田伯光时,没有人能想到他有十几年当兵的经历。他在石光荣这个角色放人多年的生活积累,更多思考这个老军人的外在性格特征与内心世界的关系,一种职业军人,一种看起来简单而粗糙的感情。他与褚琴的感情形成深刻对比,这种对比与冲突具备着可看性。

创作人员对上一代人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的观看兴趣。有意思的是,年轻一代完全能被石光荣所代表的感情态度所打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27岁的白领女性的观点很具代表性,她说:“我向往原来父辈们的爱情观,因为他们执著地从一而终,丝毫没有现代社会的利益观念,只有浪漫的个人情感。”这位普通女观众最推崇的是该片结尾,老年石光荣对老伴褚琴说:“吵架也是有滋有味的日子。”她说她看得热泪盈眶。在这样的年轻观众那里,历史被滤去,他们观看的只是两个个性差异的人在情感态度上的

冲突。而这种情感冲突与他们生活中的情感现实构成极强烈的反差,以致他们会认为这是一种他们在现实中已难找到的单纯与浪漫。更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叙述上一代人在那个传奇年月里人性的戏,于是就有看此戏是“消费上一代的人性”的说法。

关键是一部年轻人写给年轻人看的戏,在上一代人那里找到了另一种共鸣,说明中国大陆市场目前还远没有走向分众。对经历过战争或者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上一辈而言,此剧恰恰构成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叙事。他们认为,此剧是整整50年关于革命、关于工农与小资冲突与悲剧的历史。长辈们有的看到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的愤怒地认为此剧人为对立了革命与情感,给军人一种令人讨厌的符号,人为地构成了两个阶级没完没了的吵架。但更多人看到的是那样一种熟悉关系——比如老干部与知识分子互相依存与一个对另一个的改造。他们觉得从这两个人身上浓缩了革命与战争史中的一种典型关系,而他们作为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从中找到的是作为个性的自己在这种相应关系中曾扮演过的角色。这本身构成的是一种传奇中的历史消费。

朴素与纯粹的原因

这部电视剧就像巨大的蛋糕,每一层都有不同味道,于是不同观众几乎都在寻找适合自己口味的地方。在谈到它为什么会受欢迎时,著名作家陆天明认为,朴实和纯粹是很重要的原因。在他看来,中国人心里其实有一个朴实的角落,但现代美学中的作品好像有意无意地在掩盖这一点,观众也在有意无意回避这些。当他们遇到让人感动的事,第一反应往往是用掩嘴葫芦地笑来掩饰。在这种前提下,像《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样表现执著个性的电视作品不断强化朴实之美,观众朴实的那个角落被触动,就不可能不感动。它和煽情的差别是它不矫情。陆天明认为,此剧不少人开始是不感兴趣的,以为是另一个黄军装老干部的老故事,但当他们发现它到底在说什么时,意外是必然的。陆天明提醒说,《激情燃烧的岁月》之所以能这样轰动,与它带来的意外有很大的关系。

许多人认为,此剧成功一在台词,台词对两个人物的历史关系作出了非常精彩的概括;二在孙海英的表演。陆天明觉得国内演技好的演员并不少见,但内心有东西的很少。凭这一个戏,就可以肯定孙海英是个心里有东西的演员。没有他,戏的表现力要减弱很多。而更多的人认为,孙海英与吕丽萍是活生生演活了两个人物,他们成了一种代表,而且这代表解决了以前往往解决不了的细节问题,使他们有血有肉地丰富,由此产生感染力。

影视界人士认为,从《空镜子》到《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国大陆的电视剧消费提供了一种有别于港台地区,也有别于欧美的可能性。因为大陆的特殊历史沉积、意识形态可能至今仍是观众一种重要的消费需求,当它与情感交织之后,往往会有极大的作用力。而《激》剧的商业成功也说明了大陆电视剧实在是一个太大的、还远没有开发出潜力的市场,它的作用力正在远远超出那些还在以精英思想指导着烧钱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