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火灾的预防困境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金焱)

大兴安岭火灾的预防困境0

火的燃烧

1:干雷暴发生,雷落在树上,雷击温度很高,引燃易燃物

2:着火物主要是偃松,偃松类似红松,枝叶间含有大量油脂等挥发性物质

3:偃松生长在海拔约1000米左右地区,海拔高,风大

火的蔓延

1:偃松一般三五米高,树冠8~10厘米,雷击火先引发树冠火

2:叶子比较长的偃松为丛状,像一堵墙一样,使树冠火扩大

3:偃松之间有很厚的苔藓层,引着地下火

4:夏季是偃松生长季节,没有进入休眠状态的植物含水分较多,火势蔓延较慢

火的扑救

1:挖隔离带,阻止地下火蔓延

2:水枪灭火,人工降雨

3:航空护林——飞机空投人力

扑火困境

1:地下火很难发现边缘

2:偃松石塘林区岩石裸露,坡度大,地形复杂

3:着火点远离人群,交通不便

“这应该是一次特大森林火灾”,专门研究森林防火的东北林业大学的胡海青说,这次大火从大兴安岭北部北纬51度烧到北纬52.3度,乌玛、莫尔道嘎、奇乾、满归和阿龙山5个林业局的5个施业区范围内“火灾面积可能已经超过了6000公顷”。

火灾来自内蒙古北部频发的干雷暴。胡海青解释说,干雷暴(打雷过程没有降雨)发生时,雷直接击在偃松上,引发枝叶间含有大量油脂等挥发性物质的偃松树冠火。不过此次树冠火并不严重,火情主导因素是偃松之间厚厚的苔藓层引发的地下火。

7月28日发现的森林火灾持继蔓延,8月9日传来阿北火场被彻底扑灭的消息,但更多火场面临的仍然是“控制火情”。胡海青说,中国的扑救是人为扑救为主,投放力量比较大。据媒体报道,此次不仅出动了数千名武警森林部队官兵,还有数千名林场专业扑火队员和林业职工参战。而此次解放军总参谋部和民航部门抽调4架直升机、2架运五飞机主要任务也是空投人力。

在内蒙古,防火有固定标志,它们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3月15日和6月15日;9月15日和11月15日。从7月底一直烧到8月中旬仍未扑灭的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原始森林火灾是个出乎意料的灾难,内蒙古草原研究所书记苏和说,因为现在不是防火期,所里的监测机器都关掉了——否则,他们在监测草原火的同时,森林火灾同时会被监测到。

不管监测起的作用有多大,这场火着与不着都有必然性,由此引出的更多争论是对原始森林的态度。北京大学环境中心的张世秋虽然不直接研究这一领域,但她听说学界对森林火灾一直存在的两派观点:一是要尊重自然界的选择,“任其自然”;另一种则认为要有人为干预。

林区里参与扑火的人说起此次在中国最北部燃起的大火,都觉得只有天降大雨才能阻止,媒体上报道的“控制”甚至“扑灭”的说法,在他们看来更多的是安慰之辞。东北林业大学森林防火研究室金森副教授直接说,现在的科技力量还应付不了森林大火。

在防火期后发生的这场大火引发的第一个疑问是如何预防。金森说控制火源就要清理林内可燃物,或者烧掉或者运走,但只要清林就需要修公路,而修公路一公里可能就要万把块钱,在短期内这种投入会让人望而生畏。不过,在森林火起后扑救的费用则要达到几十万。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防火研究室主任胡海青更担心这种夏季火造成的危害。他说,由于火势发展蔓延不快,树木的死亡率高——地下火会把树根都烧掉。在金森的记忆中,1987年5月那场大兴安岭大火造成的直接损失是5亿人民币,而环境损失则达到100亿元。塔河第一年发生大火,第二三年就发了大水。中国环境科学院的王业跃更加担心的是,在中国就不得不考虑人口问题。有了公路,就要有人进入原始森林,这种自然生态面对人为因素的破坏,可能要比一场雷击火严重得多。而中国长久以来面临的问题,就是经济与生态系统之间的深层次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