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工作:另类统计学原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沈宏非)
小时候经常接受这种教育:“全国人民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就能炼多少多少吨钢,浇多少多少亩地。”又或者:“全国人民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就能救活全世界多少多少个于水深火热中受苦受难的阶级兄弟。”等等。今天回想起来,这种思考模式除了有助于“数学头脑”的培养同时让我们再一次为幅员广大及人口众多而骄傲,实际上只有道德上的意义。必须承认,道德一旦捆绑了数学,就会变得无比强大,而且亘古常新。因为现在轮到华尔街的分析员来玩这个游戏了:“13亿中国人,如果每人买一罐汽水,每人吃一粒药,每人买一辆汽车……O MyGod!”
至于以下这类严肃却既不科学又不“道德”的事实,通常都遭到了忽视,例如,全国人民并不是每人都能每天节约一滴水或一粒米的。事实上,我不知道全国人民里面当时还有多少人每天都想多得一滴水,多吃一粒米。同理亦可推及在今天这个“13亿市场”上的汽水和汽车。有人还说过这么一句抬杠的话:“如果把每人节约出的这一滴水搜集起来,真正起到炼多少钢浇多少地的作用,所花费的成本还不如让我们每个人多浪费一滴。”
关于北京市的“早餐工程”,从年初一直热烈地讨论到现在,也不知有没有实际的成果。最初的账是这样算的,据北京市有关方面的统计表明:“北京全市有上千万人口,如果每人花2元钱吃早点,每天早餐总销售额就有1400万元。”有报纸批曰:“这是个不小的数目,对商家极具诱惑力。”后续的相关报道说,海内外各种所有制商家对此反应热烈,甚至还有境外资本“盯上”了北京的早点市场。月前更有报道说,个别投资者就此提出的投资意向甚至超过了亿元。是啊,这个数目何止“不小”,最起码在我看来,即使达不到“天文”的高度,至少也够上“地理”级了。如果我也是“早餐投资者”的一员,我一点也不会贪心,只要能在这个市场上取得百分之一的份额,不出半年,届时我就会一边忙着卖包子油条,一边认真考虑着申请上市的问题了。
早餐正在变得越来越像是一个问题或者一个“市场”,而不再只是一日三餐里的第一顿了,但这也绝非北京才有的问题。透过社会各界对此事一日紧似一日的语重心长,问题之普遍之严重可见一斑。日前,香港学界及媒体联手聚集了10万名中、小学生、家长、老师及社区各界人士,在同一时间一起吃了一顿早餐,创下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此举名为“太阳计划2002”,目的是“为唤起社会大众实践健康早餐的习惯”。照我看,此类活动对于学龄青少年的积极意义固然毋庸置疑,就整体生活习惯及其趋势而言,仍然是道德挂帅的。事实上,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不吃早餐的人越来越多,至少,数量上会比抱怨吃不到早餐的人多。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现而今的社会上像陈白露这样属于“有闲阶级”的角色已经遍地开花,就“夜间活动”而言,资讯和传媒的发达进步以及全球气候趋暖,总体上都使人类的夜间活动时间不断延长,至少,在我们的邻居里已多出了许多“一夜上网,通宵看碟”的不知道什么阶级。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早餐正在像那些不正常飞机航班那样被一再正常地顺延或者取消。且以巴黎的正餐时间在历史上的变化为例,“19世纪初,用正餐的时间不会晚于下午4点。到了19世纪中期,时间已经推迟到下午5点至6点之间。到19世纪末,用正餐的时间则是晚上7点半。就这样,正餐的时间不断推迟,使晚间活动的时间尽可能延长,直至所有人都习惯了不承认‘早上’的存在”(《法国人消灭了早餐》,三联生活周刊,2002年第4期)。
即使我们承认北京市民们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足以支撑起每天1400万元的市场,也不能忽视在推行“早餐工程”的同时,各地正在尝试推行的“朝九晚五”作息制度,后者意味着在北京“早餐工程”的市场调查中已被排除掉的“不吃早饭或在家里吃早饭的30%”,其在未来有可能出现的递增趋势,似乎也无法彻底排除。不过无论如何,我还是倾向于赞同并相信这个市场的存在的,在某种意义上,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个人对于小时候就已接受的那种计算方法的难以克制的偏爱和怀念,而且这种事情的非专业讨论最好到此为止,及时打住,往往是疑问一旦被提出,对方便自动获得了一个反唇相讥的机会。大革命前夕,在巴黎民众对皇室之荒淫无道的种种传闻当中,有一项路易十六与皇后玛丽·安德华奈特的“真情对话”是这么说的,国王:“这些年你在香水上花掉的钱,足够为法国买一艘军舰!”皇后:“陛下这些年在我身上用掉的精液,足够让这艘军舰浮起来!”所以,对于可逆的数学等式,还是以不争论为好,中式的统计方法是,一人一口吐沫,还怕淹你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