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看西看:读媒体
作者:娜斯(文 / 娜斯)
内容、版式、整体色调,一份成功的报纸总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当学生时,一直是“宣传口”的得力人才。小学时,负责班上两块黑板报的编辑加美工加抄写,四年级负责起全校那块大黑板。本来是一老师领五年级几个女生出的,我到之后,老师便不管了,我统帅一班比我高一级的小女生,连写带抄,经常是天黑了才回家,以至我的奶奶到学校去抗议,但其实是我自愿的。内容不外是口号式儿歌加学雷锋的好人好事,用各色粉笔配插图花边等等。中学时,黑板报换了壁报,仍是“主编”。毕业后,还在暑假里油印了一份班刊,有个今天看来都很小资的刊名,叫《红蜻蜓》。大学毕业,本可去某报纸,可我当时一心出国,对喉舌报纸不感兴趣,于是算是脱离宣传口了。可是在美国又创编了一回双语网站,而且又写起专栏等等,所以跟媒体的渊源似乎逃也逃不脱。故无论国内国外,都离不开浏览大众媒体。每次回国,总惦记纽约家中订的那些刊物看不上,因为美国的周刊星期一寄到家中,所以星期一晚是我的翻阅杂志时间,已成规律了,一不如此就有生活离轨之感。对于纽约略有些文化的人来说,星期日的《纽约时报》是雷打不动的阅读,星期六出去玩,最完美的星期天午后则是喝着咖啡读《纽约时报》星期天版。这星期天版的重量堪比砖头,厚厚一叠,一下午能全读完还真不容易,有些要等下周上下班火车地铁上读。星期天版内容繁多,每版都独立分出,所以你可以挑自己感兴趣的看,不感兴趣的版面马上能扔到一边。我每次先扔到一边去的是汽车版,从来不看。不找工作时也不看求职版。然后是房地产版和体育版,也不大看。重点看的是新闻、文化、时尚、商业版,以及时报的周刊。新闻版里星期天多出的是一周纵览,里面会有些与正式新闻不同角度的文章,时事评论文章也会在这个版面。时尚版看着最轻松,不外服饰、派对等等纽约最新生活时尚。后面则有结婚启示,这个结婚启示版里有个栏目很好看,是婚礼侧记,各种各样的相逢和恋爱故事,各种各样的婚礼方式,配两张照片。《纽约时报》的文字水准极高,所以各类文字都有看头,比如有人专爱看它的讣告版,极有名的或略有名的人去世,《纽约时报》的生平介绍都是引以为标准的。
文化版分戏剧、音乐、舞蹈、电影、美术、建筑诸内容,也只能是挑几种看而已。这里也是一周文化资讯查询之所,因为各种演出展览广告都在这版上。美国报纸完全商业运作,但是广告的登法还是蛮讲究的,我看中文报纸常常头版就有广告,这是美国报纸没见过的,头版(包括各专版的首业)都很讲究,是一式的头条文章,还有目录,便于阅读。
星期天周刊跟一般的新闻周刊不同,是新闻杂志加消闲杂志的感觉。重头新闻深度报道有几篇,其他栏目则是生活方式一类。比如有风格的建筑、时尚等等。这里有两个老牌专栏,一个是William Saffire写了多年的《关于语言》,是写英文词的各种来龙去脉,知识与趣味性并存,读者多多。另外是饮食版,每周谈一种吃食,随笔一篇加一张照片和几个菜谱,我最爱读的栏目。
回国期间,我的英文媒体阅读规律完全被打乱,干脆读中文媒体,一回国,总是先在报摊上胡乱买些报刊杂志。现在,国内好多新兴刊物报纸是在仿照国外一份同类刊物报纸。比如,我在美国时,一个朋友替《经济观察报》的“生活方式版”约稿。跟我说,这是份高档财经类报纸,连纸张都是模仿国外高档财经类报纸的颜色,是橙黄色的。我一听,就知道这报纸是仿照英文的《金融时报》,后来一看,版式都差不多。这《金融时报》的确是国外高档财经类报纸,而且比较国际内容、版式、整体色调。一份成功的报纸总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化,所以我有一个搞金融的朋友专要看这份报纸,而不是《华尔街时报》,因为她喜欢国际化内容和视角。又被一娱乐杂志主编约稿,日,是要做类似《名利场》(Vanity Fair),但中国还没有真正的名流社会,所以还是做娱乐场吧。又看到新版《书城》,从头到尾版式栏目都模仿《纽约客》,连漫画放的位置都是一样的。但一个是达不到《纽约客》那种类型的小品文字之水准,以及整个杂志高档的趣味性,另外就是《纽约客》的新闻报道部分《书城》完全没有。《纽约客》的新闻报道是那种文化型杂志的做新闻,文字水准极高,长篇大论,切入角度也跟一般新闻杂志不同,所以我从来都是拿《纽约客》的新闻当故事读,反而很少看它的短篇小说。从流感病菌的传播,到服饰店衣服的摆法,从前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到1998年时的本·拉登,读来都能让人津津有味。
时尚杂志就不用说了,基本是美国杂志翻版,但是美国的时尚杂志其实不是顶时髦的,同样一家杂志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都有不同版本,美国的看上去总是最保守的。不过,从内容上看,中国的女性时尚杂志当然还是最保守,不似外国同类那样服饰打扮之外就爱直谈男女关系。
经济形势的大环境影响着杂志的销路,但准确的定位是一本杂志成功的首要因素
选过一门杂志媒体课,老师都是纽约各杂志的部门主管,管市场的谈推销,管印刷的谈印刷。杂志在美国也是一庞大工业,随经济的兴衰起伏而变化。现在是美国经济低潮期,连带杂志也都殃及了。新经济高潮中创刊的几种新杂志如《e公司》、《Fast Company》、《商业2.0》都眼见着页数越来越少,一本少女时尚杂志《小姐》停刊,前两年创刊的文化杂志《Talk》是纽约名主编蒂娜·布朗联合一大出版公司和一大电影公司合资投入的新杂志,也在经济低迷加杂志本身定位不清找不着北的情况下关门大吉。这在蒂娜·布朗的编辑史上还是第一次的失败纪录。她自英来美,先后任《名利场》、《纽约客》主编,毁誉参半。但是《名利场》在蒂娜·布朗手下重生,其实跟美国八九十年代的经济高峰有很大关系,因为《名利场》是本所谓上等阶层杂志,经济复苏,名牌产品爱在其上做广告,所以一本本来摇摇欲坠的老杂志也因其上等格调的形象而获得新生。这种老牌杂志如果立住了脚,就受经济影响不大,但新创杂志就很危险。
但是也有前两年新创刊的杂志前景光明的,最突出的就是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以奥普拉的招牌而办的《O》。这本杂志期期以奥普拉做封面,里面很多内容就是她的奥普拉节目的平面版。奥普拉的谈话节目是在下午,主要对象是中年妇女,里面谈人际关系,谈心理,谈美容,也有明星访谈,读书俱乐部等等。有人开玩笑说,奥普拉有点石成金的本事,触什么什么就成了金矿。做了个电视读书俱乐部就能把推荐的书给弄成畅销,做本杂志也给弄成畅销。须知在美国推出新品牌杂志是非常难的事情,因为各方面的市场已经都有人占了。但奥普拉杂志的成功之处,一个是她本人和其电视节目的号召力,一个是针对已婚妇女的杂志可能有空缺处,因为美国的女性杂志多是时髦的时尚杂志,或者又有《Ms》那种纯女权杂志,所以《O》这种走实在路线,励志温情,穿衣打扮,柴米油盐,女性主义但不带硝烟,享受人生但不渲染铅华,在已婚妇女中间会有市场。
说到杂志,我对中国杂志的第一大感受又是:贵。美国杂志靠广告挣钱,而靠读者数量去吸引广告商,所以订阅杂志本身是一项极便宜的消费。美国杂志都有零售价与订阅价之分,零售价三四美元,可是订阅价一本周刊每期才几十美分,月刊可以是一美元一本,所以是便宜的事情。我一看中国的周刊杂志价格(包括本刊),就总吓一跳。周刊杂志如果订阅价格不能做到很便宜,争取更多读者将是很难的事情。其实现在没有人能做到一本周刊从头读到尾,或者期期拜读。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如果不能如此,订阅一本杂志就是很浪费的事情。我在美国对《时代》杂志经常是随手翻一遍,挑一些文章读读而已。但不订却又觉得不方便,尤其有重大事件的时候。但这种周刊一年订费不过几十美元,所以订一份实在不是需要太多算计。
互联网广告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广告商现在还是要着眼于印刷和电视媒体。在美国,根据市场调查,杂志读者比电视观众平均文化水准高,收入也高,所以,印刷媒体对于各公司的吸引力,尤有一种对于更高贵一点的感觉。在什么杂志上做什么广告,也几乎成了一门高深的学问。你看《时代》是严肃新闻杂志,所以版式一定会比时尚杂志要干净得多,包括广告的安排。而《纽约客》是一本高档文化杂志,而且以文字和漫画见长,所以连广告都有很多黑白小广告,整本杂志非常干净,不眼花缭乱。所以,广告跟杂志风格也要统一的,因为归根结底,不管怎么去争取广告商,得有读者群的支持。当你订阅一份杂志的时候,其实是在投下你的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