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上拍来的汽车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有一段时间,我简直是一个Ebay迷,每天都挂在上面,看有什么新鲜事儿发生。离我们这儿300多公里的地方,就是朱莉亚•罗伯茨庄园的方向。有个老头子卖他1994年的Protege,虽然是个手动的,但价格仍是出奇地便宜。我就在快结束前两分钟开始竞价,先用1400美元试一下,价格自动抬高了25美元。我知道有人设了高限价,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用1600美元的高限价一扫,就抢到了头牌。这时只剩30秒,自以为Protege就是我的囊中之物了,不料最后十几秒钟,价格突然又涨了25美元,再想输入,已经回天无力。
从此长了教训,不到最后半分钟不下手,给其他的竞价者以措手不及,考虑到他人也可能使用这样的招数,竞价时再把价格稍微提高一个档次以最大限度地排挤对手。如此一来,屡验不爽,结果先后成为一辆1995年Nissan
Pathfinder和1993年Infiniti的最后赢家。如果都成交,我现在恐怕天天免不了要像遛狗似地遛车,免得生锈。好在拍之前留了心眼,只拍卖主设了保留价的,因为竞价还达不到保留价,我也就免除了千里之外去取车的责任。
像我这样只拍不买当然难使热情长久,但后来遇到几桩旧车买卖,才知道那些真正的生意人是怎么干的。当地报纸的汽车栏上有很多广告,我们按图索骥,找到一个卖1997年Civic的年轻人,结果他的车就是从休斯顿拍来的,只可惜发动机太热,这笔生意估计他赚不到钱了。另一个老头是一辆1999年的FordContour,车况很好,可陪我们试了半天车后,老头一分的折扣都不愿给,他的逻辑是,现在是他第一轮打广告,宁可多见几个客户,过一段时间卖不出去再降价。老头的车也是拍来的,只是拍的是政府的罚没车辆。干这种生意先要从政府那儿买张门票,接着是看告示,哪里有拍卖就去赶场,很辛苦。这里小报广告的价钱是5美元4次,这些倒车人的成本也主要是花在上面的时间,如果懂行,想必等于是自辟了职业。
在国内的时候也去看过拍卖,全是字画古玩,间杂着天安门红灯笼之类的炒作。其实在美国也一样,拍卖有这样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Ebay以后的事。按经济学家的说法,这样把买卖双方聚在一起的竞价最接近于理想状态的市场经济,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走向。沃尔玛代表的是自19世纪末期开始的规模化市场的最高境界,Ebay挖掘的则是工业化生产难以企及的边缘化的,零散而分散的市场。去年沃尔玛营业额是2200亿美元,Ebay的93亿美元只是个零头,但也显示出超市之外,世人的确有着大量的交换需求。并且,交换品种也大大超出了超级市场所能提供给消费者的,大到游艇别墅,小到纽扣纪念币之类。
但在价格发现方面,却常有困惑的地方。按理说,聚集了如此多的竞价人,最后的成交价无论如何也应该是个合理的水平。但我几次得手的汽车拍卖,却是以卖主给我写私人信件,问能不能多出一两千结束。同在Ebay上,类似的1995年Nissan Pathfinder经常能拍到六七千,卖主给我的一口价是5200美元,而我得以胜出的价格只有4200美元。惟一的解释是这是卖主第一拍卖,尚未建立信用,另外就是卖主缺乏推销经验,配的照片是6幅,而非行家里手的几十幅照片。但仅凭这两点就使来自全国的竞价者愿意在价格上有这么大的浮动,岂不说明这个巨大的市场并没有消灭磨擦,反而是没有效率的。
斯坦福和牛津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最近提出了相关解释,按他们的说法,拍卖中不遵照供求规律定价的,似乎是个普遍现象。如果买家对货物都有一个基本判断,并且按照这样的判断理性行事,价格应该反映供求;但如果买家把眼睛盯在其他的竞争者身上,指望别人比自己知道得更多,问题就出现了。每个人都害怕上当,只想看竞争者是否敢出更高的价格,最终结果是大家全僵在那里,把最后的机会留个一个不懂行,天性乐观,敢在最后下一注的家伙。这种现象被称作“赢家的诅咒”,到场的买主越多,诅咒越大,价格越上不去。据我的观察,很多持续七八天的拍卖最后几个小时内都是非常静寂冷清的,往往最后5分钟内窜升30%,不知这个阶段,是不是赢家的诅咒阶段。也有的卖主选择无保留价拍卖,不知他们为何这样自信。有时我怀疑他们会用“托儿”来活跃气氛,冲破赢家的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