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欧佩克恐龙的终结者?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吴鑫)
绿色和平组织抗议:石油开发影响了国家的生态环境
“升格”的背后
6月底结束的八国峰会上,俄罗斯总统普京没有能够参加第一轮的经济会议,显然,俄罗斯还游离在依然存在的七国集团会议形式之外。自从俄罗斯第一任总统戈尔巴乔夫1991年曾经在峰会结束后受到七国首脑们的接待后,在前总统叶利钦的努力下,七国集团1997年就开始转变成八国机制。但俄罗斯领导人还从来没有参加过每次会议的第一轮关于经济的非正式会议,也就是说,没有能够完整地参加所有峰会议程。
这种情况将很快改变。这次会议决定,2006年的八国峰会将在俄罗斯举行。英国首相布莱尔说:“七国集团的会议形式将在2005年峰会后停止存在。”在一些苛刻的国际问题分析家眼中,那时,俄罗斯才可以被称作是正式的八国集团成员。普京谈到2006年的八国峰会时说:“这是个好兆头。俄罗斯的作用在增长,最主要的是,我们同世界主要工业国的关系在发生质变。”
事实上,从5月份“北约俄罗斯理事会”的成立,到本次八国峰会决定2006年形成完全意义的“八国集团”,标志着俄罗斯的地位正在上升,也意味着俄罗斯进一步被纳入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战略组成。美俄关系越走越近是一年多以来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去年年底普京夫妇访美到今年5月布什夫妇访俄,这背后除了“9•11”造成的国际反恐背景,另外的原因被一名陪同布什前往俄罗斯签署“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的美国政府人士指了出来——“美国对俄罗斯最关心的是两个问题:一是能否保管好核武器;二是能否向我们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
在核武器方面,除了美俄签署的“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外,今年的八国峰会还决定在今后10年内为俄罗斯拨付200亿美元用于改善保存和利用削减下来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因为美国人估计,俄罗斯需要销毁核潜艇的大约200件各种部件和4万吨化学武器。
在能源战略方面,“9•11”恐怖袭击后,阿拉伯国家的反美情绪升温,巴以冲突加剧,作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的美国,不得不加紧实现能源供给的多样化。事实上,美国和西欧为了减少对于战乱频仍的中东的过度依赖,已经开始将俄罗斯视为稳定的石油和天然气供给者。
俄罗斯自然极力抓住这个机会。今年年初,普京访问西欧,对德国商界人士讲话时提出,如果石油供给面临威胁,俄将增加石油输出。5月23日,俄罗斯经贸部长格列夫在出席美俄企业联合开发萨哈林近海资源的合同签字仪式时说:“俄罗斯将成为向美国稳定提供石油的战略伙伴。”第二天,美俄首脑会谈后发表了关于进行新的能源对话的联合声明指出,美国将扩大与俄罗斯在石油开发、生产、运输和销售方面的合作。据说这项合作构想是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2月访美期间由美国方面提出的。
俄罗斯的石油工业在苏联崩溃以后,曾陷入毁灭状态,生产量比高峰时期减少了40%。自从国营公司在90年代后半期实现私营化之后,迅速恢复了力量,石油也开始复苏。在生产量方面,已经超过最大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在出口量上,也稳占世界的10%份额。
美国能源部副部在一个庆祝俄罗斯原油第一次正式出口到美国的仪式上发表演说。俄罗斯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
俄罗斯油田奇迹般的复苏离不开外来资金和技术的进入。90年代前半期开采设备老化、缺乏劳动热情、油田管理混乱,此后,由于美国等海外资本进入、引进尖端技术、油田的管理保养和修复水平提高以及基础设施的重建等开始产生效果。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同时又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美国每天消耗石油和石油产品1900多万桶,约占世界日消耗量的1/4,其中一半以上依赖进口。如果进口油价过快上升,将肯定使当前美国经济的复苏速度放慢。4月25日,正在对俄罗斯进行访问的美能源部副部长罗伯特•卡德称,美国希望加大从俄进口原油。“如果俄方能提供一个合理的价格,我们会购买更多原油。”
显然,美欧持续接近俄罗斯,确保能源安全是其中的重要意图之一。美欧还将目标瞄准90年代在里海发现的巨大油田。凭借这一重大的能源发现,里海现在已经成为与阿拉伯半岛和西伯利亚并列的三大产油区之一。随着欧美国际石油资本的大量进入,现在里海沿岸城市中,已经出现了供欧美技术人员使用的高级住宅、事务所,在一些城市的酒吧里,经常可以见到来自西方国家的石油工人一边嚼着花生米一边喝着啤酒。媒体惊呼,再过几年,里海沿岸将出现像美国休斯顿那样的石油城。
在这一地区,俄罗斯也是暗中的主角。目前,里海产原油在出口时,只能利用经过俄罗斯的输油管道,包括黑海沿岸的出口基地新罗西斯克港在内,俄罗斯不仅控制着管道,而且控制着龙头。由于里海沿岸五国在里海主权问题上的纠纷仍未解决俄罗斯可以施加足够的政治影响力。
克林顿政府曾试图竭尽全力遏制俄罗斯在开发里海能源资源方面的影响,而布什政府正在向俄罗斯做出让步,美国和俄罗斯之间在能源方面开始出现广泛合作的苗头。里海管道集团公司就是一例:虽然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持有大部分股份,但这个价值26.5亿美元的项目由美国康采恩谢夫隆•德士古石油公司牵头,这家公司在里海管道集团公司中拥有15%的股份。
欧佩克:即将灭绝的恐龙?
6月26日,欧佩克决定在9月底之前保持减产。这意味着,只要在10月以后,欧佩克中最大的成员沙特不大幅增产,俄罗斯就能保持在年产量上对沙特的领先。目前,俄罗斯5月份的石油生产量是每天744万桶,而沙特为717万桶,俄罗斯从2月份起在产量上一直超过沙特。
前些年,欧佩克似乎仍然能够依靠在石油生产量上的绝对控制地位而对全球石油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以控制、操纵石油价格。但在全球经济减速引发的石油需求量大幅下降前提下,包括俄罗斯和墨西哥等国的非欧佩克成员的石油产量增加成为欧佩克价格决定能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1973年欧佩克占世界石油出口的53%,现在只剩37%,石油市场走向多极化,石油价格行情完全由市场决定,欧佩克增减产量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在降低。
俄罗斯石油产业的复苏不仅在技术和资金上离不开美国支持,在出口方面,俄罗斯对于美国的石油出口增大也加速了国际石油市场多极化进程。布什政府在国际能源政策上采取的手法是疏远欧佩克,拉拢墨西哥和俄罗斯。在美国石油进口中,中东石油只占30%左右,世界能源研究所预测,到2020年,美国从中东各国进口石油将减少到每天110万桶,比现在减少60%。俄罗斯能源部长伊戈尔•尤素福夫雄心勃勃宣称:“俄罗斯必须大大增加石油产量以便支配世界石油市场,把阿拉伯竞争对手挤下去。”
俄罗斯现在正积极扩张自己的石油网络。俄新社报道说,西起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地区的安哥斯克市,东至中国东北城市大庆的中俄输油管道项目目前正在谈判之中,建成后,每年将从西伯利亚等地向中国输送至少2000万吨原油。俄罗斯、保加利亚和希腊三国合资铺设的输油管去年底开工,该输油管将把俄罗斯里海地区的石油运至欧洲。普京访问越南时,决定帮助越南修建自己的炼油厂,俄罗斯的石油公司因此获得了在越南海岸开采石油的权利。俄罗斯波罗的海输油管道已经开通,一年多时间里俄罗斯完成了两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输油管道的建设,为石油外运打通了黑海和波罗的海的两个出海口……
然而,在俄罗斯同欧佩克的竞争中,很多人对俄罗斯不以为然。目前,俄罗斯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486亿桶,在非欧佩克成员中居于首位,但沙特已经探明的储量为2620亿桶,是俄罗斯的5倍,而且更易于开采。沙特现在只是为了维持石油价格才控制石油产量,但它增产余力很大。有分析指出,俄罗斯的生产能力已经到达极限,但沙特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将产量增加50%。正如一些能源专家指出的那样:“对石油消费国来说,中东产油国的重要性从中长期来说是不会动摇的。”
俄通社、塔斯社5月28日报道,按照目前的石油开采和勘探速度,俄罗斯的石油储量到2040年将会消耗殆尽。俄罗斯自然资源部的一份报告称,俄罗斯境内的石油资源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2%,但目前已探明石油资源中的一半已被用完。今后如果不加快石油勘探的速度和开采技术的引进和投资,那么到2040年,俄罗斯目前的石油储量将会消耗殆尽。
石油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的相互依赖
对于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最简单的理解是生产国生产石油出口到消费国以供使用,然而,这种简单的供求不足以说明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的那张错综复杂的相互依赖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石油的消费国和生产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如此紧密,很难用简单的供求关系来理解。以石油生产大国沙特阿拉伯为例,沙特阿拉伯的财产多半都投资在发达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国里,约有4500亿欧元。世界股市的行情若一年下跌5%,对这些资产的沙特拥有者来说,相当于每桶石油的价洛平均下跌了10美元。如果油价太高,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就会减速,那将给沙特阿拉伯带来双重损失:一方面对石油的需求将降低,会使沙特的外汇收入减少;另一方面,沙特的国外资产的利润也会随之降低。
里海上的石油勘探平台
同时,提高石油的开采能力需要大量的外国投资和技术经验,发达西方国家的石油巨头们因此成了石油生产国必须的合作伙伴。
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许多产油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不高,在国际事务上也没有太多发言权。即使像少特这样的国家,许多时候在施加对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时,也需要美国这样世界头号能源消费国的支持。而且,在地区安全上,美国军事力量也显得十分重要。沙特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伊拉克阴影因为伊拉克曾入侵科威特变得真实起来。这种问题也是相互的,美工也没有办法置中东地区的安全不管,这里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美国的石油进口和能源安全。产油国和消费国之间的关系因此构成了一张庞大的相互依赖网。
今后几年,除了美国和欧洲,引人注目的还有中国和印度将成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有材料预测,2003年,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其实,在发达国家,由于第三产为的发展和能源利用率的提高,石油在能源中所占的比例将相对下降,而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能源需求却呈直线上升趋势。未来几年,我们将看到这四个大石油消费区域相互依存的关系中既团结又相互竞争的关系,也能看到消费国与生产国之间围绕利益的合作与斗争,这将主宰相当部分的国际关系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