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艺术态度

作者:舒可文

(文 / 舒可文)

另一种艺术态度0

艺术家王庆松不喜欢足球,但无论他看与不看,与足球有关的各类信息却强迫性地与他的日常生活正发生密切的联系:身边的朋友谈论足球时的狂热,与足球有关的各类广告充斥街头和电视,而中国队的教练米卢先生留在他脑海里更多的形象是做各类广告的代言人:酒的广告,饮料的广告,VCD广告等等,看得眼花缭乱。于是当策划人亮出“世界杯”主题后,王庆松的脑子里一下子出现了《国脚》的画面,可以说,他不怎么费劲就完成了这个创意。

王庆松的作品《国脚》把米卢放在最不起眼的一角,在一片红花绿叶中一手紧握可口可乐,一手竖起了他的大拇指。而令几亿中国球迷魂牵梦萦的那只“国脚”像一只巨大的火腿悬挂在我们面前。

2002年6月8日,世界杯中巴恶战那天,《中国当代艺术家们的世界杯》艺术展开幕。主持这个活动的程昕东邀请了17位艺术家:隋建国、宋永红、杨少斌、岳敏君、钟飙、赵半狄、俸正杰、王庆松等。其中除了岳敏君的《全民健身》和宋永红的《失笑》属于老作品,其他人都是在得到主题之后用20多天时间赶制出来,并在6月8日那天摆在了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的大厅里。

几乎每一个艺术家往常一贯使用的艺术符号都没有变,但整体风格跟以前有些不同,抛弃了艺术一贯的晦涩难懂,语言变得非常直白,观众看起来没障碍,这也许是一种策略吧。

沈阳的林栋、张峰、绪献亮把雕塑运到北京,恰好是中哥比赛之后。因为长途运输,不慎把米卢的胳膊给弄断了。这种天然偶成的创意倒是启发了艺术家们的想象,不如就让米卢断着胳膊站在展厅里,取其“壮士断腕”之意。当然,这只不过是调侃。在林栋看来,米卢被大大小小的媒体报道捧得过于神化,“米卢现象”是因为我们要借足球放纵自己的情感。于是全身被喷得像圣像一样金灿灿的米卢断着胳臂,却裹在一层缠满胶纸的难看的塑料纸里,林栋又让米卢脑袋露着。这种处理看出林栋他们的矛盾心理:反对神话,可是中国足球又需要米卢。作品似乎提出了一个社会问题:大家应该怎样对待米卢现象?

曾浩的油画《无题》则以大面积静态的黑色背景和五个动态的蓝色球员构成人与自然的一种抗衡。让人揣摸不准的是,到底是墨色的夜将吞没这五个不停跳跃着的中国运动员,还是这五个中国运动员将冲破这墨一样黑的夜?

此展中惟一的女艺术家崔岫闻以1小时42分钟的录像《足球宝贝》在大厅里重复一个画面:第一届世界杯时一个漂亮的女观众在狂喜欢呼。这个足球宝贝脸上的每一个表情都被一丝丝放慢,相对静态的画面之外是杂乱的画外音。崔岫闻说,为了录好这画外音,她工作了十几天。在这十几天里,崔岫闻对中国各式各样身份的女性进行了录音采访。1小时42分钟的台词里,谈论足球,男人,服装,好与坏,美与丑,包括与足球有关的一切声音。崔岫闻不喜欢足球,可是她从一个女性艺术家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看球是真看球,还是看热闹,看衣服,看男人,或是看其他什么……

除此之外,还有安宏的《中国好风水》、孙良的《中国足球》、李季的《宠物啦啦队》、杨少斌的《无题》、罗氏兄弟的《欢迎世界名牌》、钟飙的《啊》、俸正杰的《世纪之梦》、赵半狄的《球迷赵半狄和熊猫咪》和隋建国的《中国足球》,都从不同状态思考了中国的足球现象。

策划人告诉记者,我们的艺术一般过于静态,过于小圈子的自我欣赏,足球这么大的事件,从艺术的角度加以关注可以让艺术与更有活力的生活同步。此次艺术展的目的是为足球和艺术的相互推进,策划人说,展览结束后,他要将所有作品委托“荣宝斋”拍卖,利润所得将创立中国足球发展基金,并用该基金作全国少体校选拔等等。

这个目的会不会实现,艺术家们似乎并不关心。王庆松说,他觉得开幕式一结束这个艺术展就算结束了,后面的一切艺术之外的商业话题或者经济话题跟他没关系。但他觉的这种应时之作的操作形式还是挺好的,不管怎样,一个社会热点来到之时,从艺术的角度进行理解,都从本性上刺激了艺术的发展,客观上扩展了它的影响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