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K1案与聪明犯罪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金焱)
案子的开端在澳门。
信用卡犯罪被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金融诈骗犯罪侦查处处长刘冬称为是“聪明的犯罪”——有科技手段在里面,当然这要与传统的恶意透支区别开来,“那是比较笨的办法”,刘冬说。
看好“聪明犯罪”的主要是华人。香港信用卡风险管理(国际)委员会轮值主席陈伟业先生向记者总结说:“从全世界角度看,信用卡犯罪团伙中,中国香港华人居多。”
这次被国际组织鉴定为“可造成约3.2亿人民币经济损失”、“国际上近年来破获的最大伪造国际信用卡犯罪集团案件之一”的JK1案也是由一个40岁的香港华人控制的,他的名字叫林德伟。
林德伟“老大”的身份是以实力为后盾的。公安部经侦局一位负责人说,伪造信用卡的关键是盗码器——在港澳、广东一带称之为“猫仔机”——就像猫偷吃东西一样把信息都吃光,这也是最需要“科技”的部分。林德伟一方面是负责制造假信用卡的“师傅”,澳门警方发现他在香港就有伪造信用卡的犯罪纪录;另一方面,仅在澳门,他就操纵着两个同样来自香港的老头和一个28岁的澳门女。三个人中一人专门负责生产原料——由内地偷运空白信用卡到澳门;另一人将成品送到交货地点。
澳门警方勾勒出的林德伟犯罪链是:他们向扒手收购各种偷来的证件,用作制造假卡的资料;或通过安装读卡机内的解读器,偷录他人信用资料,制成的假卡以每张1500元出售。市场主要是东南亚地区及中国内地和香港。
澳门警察总局情报分析中心主管郑胜照在林德伟去年10月下旬落网后说,该假信用卡集团与此前香港警方破获的一宗同类案件有关,“相信(我们)已成功瓦解了一个假信用卡犯罪集团”。
“JK1”号特大伪造国际信用卡案被成功破获
不过这个假信用卡犯罪集团并未就此瓦解。林德伟的情妇、人称“老板娘”的吴丽真重新将该网络连接起来。珠海市公安局经侦支队负责人说,福建人吴丽真前几年因劳务输出到澳门,她在发廊里打工时认识了无业人员林德伟。此时,吴丽真成了联系境内外信息的中转站。
协助吴丽真将买卖做下去的关键人物是广东人,绰号“米高”(英语音译)的苏伟。苏伟的经历很丰富。警方介绍说,他在1991年前后偷渡到德国做黑市劳工,不过很快被德国遣送回来。苏伟也是林德伟的“徒弟”,珠海市公安局宣传科科长闫伟说,苏伟去年夏天学会制作“猫仔机”技术后,拿着林德伟提供的钱买零配件加工制作“猫仔机”,加工地点设在珠海苏伟女友的住处。一个“猫仔机”,林德伟付他400~800港币的加工费,不过先要派马仔拿货到澳门验收后才付。
在新的犯罪网络中,苏伟不只制作“猫仔机”,他的业务范围扩大到制作假卡。在林德伟之后,提供设备资金支持的是香港一个名叫“阿KEN”的人。闫伟的同事说,阿KEN给了苏伟5万元港币,不过这些钱刚够买打码机一类的加工工具。
在珠海,苏伟将猫仔机的生产地与假卡的生产地分设在三个不同的地方。假卡的制造成本很低,珠海公安局经侦支队的负责人说,国内假卡成交金额是1元钱一张。但在国际上,假信用卡存在着一个相当大的利润差。
这个利润差的形成是因为信息输入。从信息输入阶段起,伪造信用卡转入下一个环节。苏伟做的假卡中,有半成品和成品两种。警方说,阿KEN曾提供过5条盗取的信用卡资料,在苏伟这里做成成品,最终由吴丽真同父异母的弟弟将成品卡通过香港人带到境外,成交后,吴丽真获利5000港币。
澳门人何荣光在提供信息方面可能更有资源。同苏伟一样,何荣光也有德国经历。破获此案的一名支队长告诉记者,何荣光在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叫“皇室中餐馆”的餐馆里做厨师,闲时也帮着客人结账刷卡。刷卡几乎是盗取信息的惟一途径。这时“猫仔机”就派上了用场。
公安部的官员形容“猫仔机”与烟盒形状相似,可以改装成BP机外形,挂在腰间,只要有机会接触别人的信用卡,就能盗取信用卡里的信息。这些信息复制到空白卡中,就能“克隆”出以假乱真的信用卡。
何荣光拿到客人信用卡后,趁人不备在苏伟给他的“猫仔机”上刷卡,信息就这样窃取成功。陆陆续续,何荣光盗出来48条信息。
刘冬说,伪造信用卡的技术传递中,生产环节就是制作普通的卡胚,但是包括压码在内的技术都不复杂;在运输和销售环节中,有的是通过人来中转,有的是通过邮寄——吴丽真姐弟就根据“阿KEN”的指使,将209张假信用卡分7次寄往英国,吴丽真的弟弟是这一环节的重要人物。
到了销售环节,买家也都是圈子里的人。范海东是买家之一。警方说,还未确定的证据是:从广东到澳大利亚留学的范海东是通过马来西亚的一个华侨PAPA认识苏伟的。之后他到苏伟那里买了100多张没有录入信息的信用卡半成品带入澳大利亚,再转交他人录入信息后使用,从卡里提走了3万多澳元。
澳大利亚只是销售终端之一,其他国家和地区还有英国、马来西亚、香港地区等。刘冬说,亚洲太平洋地区是信用卡犯罪的重灾区。陈伟业接受采访时的观点是:在法律惩罚的力度由弱变强的过程中,信用卡犯罪也呈现出动态游移。他追述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十年前,香港信用卡犯罪很厉害——这也是后来香港的华人成为犯罪主体的一个原因。香港和马来西亚的信用卡犯罪被陈伟业先生评价为“国际化”——他们在本地策划活动,而实施犯罪行为则在美英等国家。
香港廉政公署4月9日指出,去年香港地区涉及信用卡诈骗案的总数增多,导致银行损失金额达190万美元。而在亚太区涉及假信用卡诈骗案而导致银行损失的地区中,以台湾地区排行首位,香港地区排行第五。
香港位置下滑的原因,陈伟业说一个是因为银行风险监控的作用,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1993年香港修改了相关法律,涉嫌信用卡犯罪者可能会因伪造罪而坐14年的牢。这样,“1997年以后,大部分人都跑到台湾去了”。
收缴伪造的维萨卡,万事达卡,大来卡,运通卡等假卡17000余张
媒体报道说,2001年台湾地区财政部专门开会讨论了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有关事宜。台方表示:“已与‘法务部’协商修法提高伪造信用卡的刑责,未来伪造信用卡所涉及的刑责将等同伪造货币”。台湾的信用卡犯罪从1997年以来一直居高不下,但陈伟业认为,最近一年多,由于台湾方面也变得严厉,有几十个台湾人在日本、韩国等被捉住,这说明台湾也在转移犯罪。
相比较而言,“中国内地是一个被动者”,陈伟业这样说是指中国大陆正在成为一个目标,“以前集中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信用卡犯罪现在扩散到了乌鲁木齐、大连等这些相对偏远的地区”。值得注意的一点,刘冬强调说,中国大陆的信用卡犯罪与国际上通常所指的具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犯罪不同,更多意义上指的是那些先存款后消费的“银行卡”。
从制造的角度,业内人士说,台湾地区的很多调查结果都将犯罪地点指向广东。
就如同广东警方破获特大伪造国际信用卡案,却隔了四五个月的时间才公布的延宕相似,对记者,知情人也有一种表述上的犹豫。
中山大学法律系王仲春研究的课题中,有一部分涉及到犯罪社会学,他说:广东,包括潮汕地区,走私、假币、虚开增值税发票、骗税……这些犯罪对象不断转换,但都是在“弄虚作假”,而犯罪形式的选择正是因为有可以弄虚作假的空间。国家对其他几种犯罪打击得严了,就会出现新的犯罪“增长点”。
确实如他所说,此次破获的跨境伪造国际信用卡案,被命名为“JK1”号,珠海市公安局经侦支队的负责人说:命名的含义是“假卡1号案”,“我们成立支队以来,只办过这么一宗信用卡的伪造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