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改造的中、西医手段

作者:李伟

苏州河改造的中、西医手段0

现已停产的上海酵母厂

绕不开的苏州河

苏州河综合整治办公室(简称“苏办”)就设在上海外白渡桥边的一座饭店里。外白渡桥是上海的一座标志性建筑,苏州河水就从这里注入黄浦江。执行苏州河改造工程的“苏州河建设公司”,也在河边的一座白色洋房中办公,这里原是荣氏家族的豪宅。为苏州河工作的人们每天上下班都要踱过河边,体察它的细微变化。这种安排也许是无意的巧合。

从1999年12月25日的第一锹土开始,苏州河环境改造一期工程将在今年完成。记者4月15日开始在上海采访,“苏办”的主要领导正会同有关专家关起门开会,紧锣密鼓地研讨二期工程,“苏办”常务副主任徐祖信也正与主管副市长韩正一起出国,实地考察国际经验。

“苏办”的员工告诉记者,以前上班时路过外白渡桥,苏州河与黄浦江的黑黄的交界线异常清晰,两岸臭味难当。现在苏州河不臭了,界限消失了,这是一期工程最显著的成果。上海市环境监测局高级工程师张锦平长期监测苏州河水质,“我们从苏沪交界的赵屯开始,沿河向东:白鹤、黄渡、华漕、北新泾、武宁路桥、浙江路桥,一共有七个取水点。”张向记者介绍说,“以前是每季度取水检测一次,从去年开始每两个月一次。一期工程后,我们发现,苏州河的生物毒性已经明显下降。”在实验中,张锦平经常可以观测到一些小型鱼类的出没,“比如食蚊鱼、斗鱼、麦穗鱼,这些本是江南水乡最常见的种群;另外一些微型植物藻类也陆续出现,还有底栖生物、浮游生物的数量也在增加。有很多生物是耗氧型的,这说明水中的氧气也在增加。”

苏州河告别了二十多年的死水,开始重新拥有生命。

苏州河生态圈

按照“苏办”的调查研究,苏州河水体污染的主要根源是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苏州河共有大小支流59条,绝大部分都遭受了污染,其中尤以木渎港等3条污染最为严重。”苏州河综合整治建设公司发言人陈炼说。苏州河干支流流域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是上海的主要工业区。在工程启动前,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曾对全流域进行过一次系统调查。“解放后,苏州河沿岸及其支流相继兴建了北新泾、彭浦、桃浦、安亭等新工业区。”负责相关调研工作的陈振楼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在检测苏州河底泥时,发现第一层污染物是煤渣。”

苏州河改造的中、西医手段1

乌镇路桥下的百年老茶馆

陈振楼也按产业区将28.3公里分为3部分,第一段是黄浦江口至西藏北路,以金融业为主,没有大规模的工业场地;第二段从西藏北路至天目西路上海站,这里以前是苏州河沿岸工业的集中区域,不过现在大型工业企业已基本迁出,或已停工等待拆迁,两岸产业基本以商业、娱乐为主;第三段有天目西路以西至北新泾、华漕,这一区段集中了苏州河沿岸历年来建造的大批工业企业,如上海造币厂、无线电塑料制品七厂、中江防水材料厂、上海试剂总厂一分厂、上海无线电二十三厂、江南造纸厂等。此外苏州河沿岸也是上海的老生活区,“80年代末两岸居民达到了300余万人,到1996年时已经有405万人,共72个街道。”陈振楼说。属于城区的普陀、闸北、虹口、静安、闸北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000人,而密度最大的黄浦区竟达到每平方公里62782人,像“三湾一弄”等棚户区甚至都没有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在华东师大的调查中,苏州河下游沿岸6区共有工业企业7918家,餐馆、旅馆918家,医院和卫生院69家;其中几乎集中了上海全部的纺织企业:“上棉”一厂、六厂、七厂、十一厂、二十二厂……其中重点污染企业1128家,占28.7%;重点污染企业的总产值占上海全部工业的54.17%,职工就业人数则更是占到了87.35%。

城市“肠道”的外科手术

苏州河的环境整治被上海领导视为“自开埠以来第一大环境工程”。

一期工程从1998年至2002年,主要目标是除臭,使水质达到五类。“清污两制、控源导流”是工程的指导思想。事实上这场历时近4年的战役是重构上海城市“肠道”的外科手术。

欲治黄浦江先从苏州河开始,治苏州河则从支流开始;改善水质的第一步是支流污水截流,将苏州河水系进行清理和调整。

“苏办”选择了上海城乡结合部的6条支流:彭越浦、新泾港、真如港、申泾港、木渎港、华漕港,大量的工厂企业分布其两岸,六条河流的污染量超过总污染的45%。市政府关闭了沿岸36家禽畜牧场,在河流沿岸重新铺设截污管道总计180公里,新建泵站14座,改造市政泵站、翻水泵站9座。原先直接向河中排污的1254家企业都纳入整个市政污水处理体系。“上海市有三条排污总管。”陈振楼用笔在地图上划出三条线,“一条是西干线,建于70年代,经宝山区从石洞口排入长江,主要走工业废水;一条是南干线经浦东过合庆镇在白龙港排入长江,主要是生活污水,这两条都是表面排水;中路也是在浦东,经竹园入长江,这是一根埋在地下的深水排污管。”实际上,截污工程就是把企业深入苏州河的排污管废弃,为企业另铺新管,接入市政污水处理的西线和南线。“凡是在上海挖地皮的工程都是极其昂贵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程负责人告诉记者,“总共排管的费用有近40亿元。”西干线出口石洞口正在兴建上海最大的污水处理厂,一期设计的日处理量为40万立方米。

此外,苏州河更上游的六条支流,包括西沙江、小封浜、大封浜、黄集港、北周泾、顾港泾也建起了闸门,挡住注入苏州河的污水。虹口港和杨浦港是上海市内两条注入黄浦江的小河,水质污染严重。这两条河流也被引入了市政排污管,同时一部分污水导入上海市区北面的蕴藻浜,再进入长江。

第二步是解决黑臭问题,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为河道输氧。现在华曹以东长寿路桥以西的18公里河段内,活动着一艘“曝氧船”,在河道中往返增加氧气,以增加水中的溶氧度,恢复生态系统。这艘船由美国国际集团友邦保险公司捐资,申江船厂制造。另外,从长江再给苏州河调水,也就是通常说的“灌肠”。“黄浦江涨潮时,苏州河水是倒流的,这样黑臭的污水就流不出去。”陈炼说,“我们改造了吴淞路桥闸门,保障苏州河水只往下流而不会倒灌。”此外还搬迁了长寿路桥东面的10座环卫码头。今天苏州河西段已不见垃圾船和粪船,只偶尔有沙船“突突”而过。

“一期开始时,计划有十大工程,实际执行的有八项。”陈炼说,没有展开的是底泥疏浚和防洪墙改造,“这两项工程密切相关:苏州河的洪墙很高,影响市容美观,市领导希望低下来,这涉及到众多部门的协调,如何设计还需论证。但同时防洪墙的下部又由底泥支撑,如果大规模清淤的话,会影响河堤安全,两个工程必须同时进行。”

苏州河经过截污与换水后,目前最大的污染物就来自河床下数十年的底泥。陈振楼曾带着学生跑遍苏州河,采集了三百多份底泥样品。“干净的底泥应该是黄色的,与河水的颜色接近。”陈振楼说,“我们钻出的泥都是黢黑的,臭不可当。”陈振楼说苏州河的底泥就像一个凸透镜,两头薄中间厚,西藏路桥至外白渡桥的2~3公里厚度在1米以下。西藏路桥至叶家宅桥最厚,平均在1~2米间,这一段有7公里。叶家宅以西又回复到1米以下。在同一剖面上,底泥又像马鞍,两头厚而中间薄,施工难度很大。在成分分析中与自然环境相比,COD(耗氧有机物)高1~10倍;重金属高4~22倍,有的地段最大高达32~190倍;有机污染物高7倍。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是原先的垃圾码头,河凸岸也就是半岛地带,而后者往往是新楼盘区域。苏州河上游引入的是三类水、四类水,但目前一流入市内河床,马上还是低于五类水,还不能作景观用水。”陈振楼说。

高级工程师张锦平并没有直接回答当前水质问题,只是感慨地说,治水是项异常复杂的工程,“水质变化像曲折上升的折线,其中会有很多反复,工厂、居民的数量,人的移动都有影响。太湖从1880年开始治理,到现在还没有结束。”

苏州河改造的中、西医手段2

苏州河边

西医的手术与中医的调理

与太湖相比,苏州河的治理是快的,这取决于上海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按照上海市政府的计划,到2010年全段将达到三、四类水标准(三类水可用于生活饮水,鱼类保护区和游泳区,四类水可用于工业);苏州河两侧为林荫大道和步行街,成为上海市内的一条景观河。事实上,今年部分河段已开始禁航。

“苏州河一期工程是西医的手术,无论是截流还是搬迁工厂,都是人为外在地给苏州河松绑,这种方法投入大、见效快。”陆健健对记者说,“但如果输血停止,比如停止给苏州河调水,水很快又会臭掉。另外现在控制污染源只是点源,是一个个工厂;但40%的污染来自面源,比如说两岸农民使用的化肥,会通过各种途径渗入河中,雨水或地下水——中国是化肥的第一大消费国呀!苏州河整治的终极目标,是重新恢复它自己的生态系统,或是说江南水乡的生态系统,用自然的力量消除污染。”陆健健是华东师大教授,湿地环境专家。实际上,目前关于“苏州河二期工程”讨论的主要内容,就是恢复流域生态系统,营造滩涂和湿地。

“湿地的作用就像肾,其中的动植物可以吸收过剩的氮、磷;还可以消除无机污染。比如我们说重金属有毒,是说它的离子有毒,它的分子是无毒的。而底栖动物——贝类、小虾、螺会促成一种化学反应叫‘螯合’,把离子转化为分子。”陆健健说,生态疗法就像中医,增强的是自身免疫力。按照陆的分析,湿地滩涂是个立体的生态系统,最上层是可在水中生长的树木,比如江南栖木,它经常被做成暖瓶塞,它的根可长期泡在水里。往下是挺水植物,比如芦苇。接下来是浮水植物,浮萍、莲藕等,最底下是沉水植物眼子菜等。水下还有底栖动物贝类、虾和螺,“但目前苏州河两岸还都是光秃秃的防洪墙”。

上海市近两年开发了两块湖泊水系,一块在“一大”会址边,另一块在徐家汇公园,前者1公顷后者2公顷。但这显然数量不够。“美国有一个标准,农田与湿地的比例是14∶1,但中国需要更多些,我认为应该是9:1。”陆健健告诉记者,市长陈良宇在今年人代会上说,上海有450万亩农田,要把其中1/3变为林地,“如果再把其中1/3改造为湿地,也就是在郊区增加50万亩湿地,苏州河两侧能留出10米的岸,上海的水系统就能大大改善。”当然,陆健健不会考虑这留出的10米岸要拆掉多少房子,拆掉的房子里会有多少这个城市应该保存的历史。因为那是文化、文物部门的事,在中国的现实中,建设与治理发展永远与文化保护是互为对立的两个方面。

政府治水

“这么多钱扔进去,现在终于看到效果了。”张锦平在接受采访时感到松了一口气,为了使苏州河不臭,4年里已经花了86.5亿元人民币。接下来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营造湿地,同样不是件轻松的事。据一位内部人士估计,到2010年在这53.1公里间还将继续投入100亿元。

“苏州河工程完全由政府主导。”陈炼说,“我们这个企业很特殊,替政府操作工程,是非盈利的。”苏州河综合整治办公室是整个工程的规划机构,原市长徐匡迪亲自任组长,常务副市长陈良宇与副市长韩正任副组长。“苏办”是政府机构,直属上海建委,而整个工程的实际操作者是苏州河综合整治建设公司(简称“苏建公司”,这是一家政府专为治理苏州河成立的公司,注册资金11亿元,它的母公司是上海城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同样直属上海建委。苏建公司的主要任务是全部工程的建设、管理、融资与还贷。

“一期工程的预算是86.5亿元,这是政府直接安排好的,由国家计委立项,我们并没有向市场去融资。”陈炼说。这笔资金包括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4.9亿元;国家开发银行贷款20亿元人民币;还有国债21亿元,以及部分上海财政局的配套资金。其中亚洲开发银行实行报销制,报销40%的土建费用,100%的设备费用。工程管理采取招投标制,参与一期建设的企业就达150佘家。在这里,上海市政府再度展示了它强势的一面。

“我目前不再关心苏州河的环境问题了,因为政府介入钱投进去了,环境就会好,尽管环保的代价十分高昂。”陈振楼说。他目前已经转入另外两个项目,一是江南乡村的水污染研究,“你知道吗——很多江南小镇正在走苏州河的老路。”陈选了上海市郊一个叫“香花桥”的小镇,“这里的水已经变黑了,工业废水直接排向水中,我走了很多水乡小镇,都是这样。”他给记者拿出几张照片,不是黑色的水沟,就是长满了“水葫芦”。他的第二个项目就是研究长江口环境。上海市每天供水量为600万吨,日产生污水550~560万吨,但公共污水处理能力只有一百多万吨,污水不再排向市内的苏州河,而是注入了长江,“在这个长江流域,上海污水处理能力还是最强的。”陈说,“长江口污染严重,已经出现了荒漠化,海洋生物链条越来越脆弱,回游的鳗苗、蟹苗越来越少,河豚也少很多。我们说北方干旱,没水喝,江南不缺水,但这样污染下去,也要没水喝了。”

(本栏目图片除署名外均为陆杰摄影)

苏州河改造的中、西医手段3

俯视上海的棚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