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90)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杭克微 叶明 康健 老石 马廷刚 刘海明 彭兴庭)
“政府组织的非政府组织机构本身就是一个孕育畸形结构的温床,对先天不足的问题恐怕不是加强自律所能解决的。没有有效的外部监督,自律可能只会停留在局外人精神想象的空间上。”
上海 杭克微
小心被人偷窥
偷窥虽然阴暗,但恐怕在许多人的内心中都有这么一种向往,而现在,索尼公司已经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就是可以拍透视效果的索尼DSC-F707相机。
业内人士解释:“这种相机有502万有效像素,10倍精确数码变焦,5倍光学变焦,配备F2.0专业‘蔡司’镜头,还有夜间拍摄和夜间取景功能,并且有透视效果。所谓透视摄影,也就是红外线摄影,是利用红外线拍摄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据说,这种相机标价8500元,很畅销。有媒体记者对它的功能进行了采访,了解到的情况是,它能够透视墨镜,看到墨镜后面的东西。
如果写文章涂改了,也可以透视被涂抹的字迹。还能透过薄纱看见下面的覆盖物,尼龙及混棉织物均能达到透视效果,纯尼龙及丝质物料的透视度更高达75%以上。也就是说,能够透过别人的衣服看到别人的身体。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衣服都能透视,纯棉物料目前还不能被红外线功能透视。
其实,一般的数码相机都具有红外拍摄功能,只需加装一块红外线滤镜,功能就会与索尼DSC-F707一般无二。在公安刑侦中已被广泛运用的技术在民间的流行,说不准哪一天我们的身体就会成为偷窥者拍摄的对象了。
广州 叶明
我不需要“更多”
国航飞机在韩国失事,心想别买报纸了,上网看吧。结果让我哭笑不得。
也不知道为什么每人都那么待见新浪,我也一样,直奔新浪的空难专题。满屏的新闻密密麻麻:背景资料、图片、照片、动画应有尽有,但就是没我想看的那条新闻!我并不想知道波音767的发动机和起落架长什么样子,我只想看到一篇综述性的文章,简单告诉我什么时候出的事,失事过程大致是怎样的,而事实上我只能从各种后续消息和间接信息中“猜”出是怎么回事。而且,总有一个“更多内容”的链接在旁边晃荡。我不想要更多,就想要一条,可我找不到,至少在这个排列着上百条消息的页面中没找到。
转到其他新闻网,简直就是一个新浪的翻版,右下角又是那个让我深恶痛绝的“更多”。我真想提醒这些网站,不要都自恋地以为所有人都在时时刻刻地守着你的网站,一条不拉地看。互联网始建之初的时候就有人提醒过,小心变成信息垃圾收集站。即使原本不是垃圾,堆砌在一起也会变成垃圾。
河北 康健
“遗憾的金奖”哪里遗憾?
某报4月17日刊登了《人民摄影》2001年新闻照片评选获“突发新闻”金奖的图片。画面是震惊全国的去年3月16日石家庄爆炸案抢救现场,破碎的瓦砾、扭曲的钢筋、十余名军人抬着一名伤(死)者艰难地走着,悲惨的景象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使人一下进入了现场。可惜的是,这幅摄影记者突破当地层层“围追堵截”拍下的照片,却没能够在任何一家媒体刊登,这个金奖只能算“追认”的。照片说明标题《遗憾的金奖》是恰如其分的评价。
首先遗憾的是,地方政府成功地封杀,使众多爆炸案消息、照片没能“出笼”,公众知情权受到了损害。现在对灾害报道(无论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破坏),地方政府都是全力封锁,从以前宣传部门官员不接待、盯梢监视,发展到今天用国家机器——武警、公安民警设置封锁线。这已成为中国文化传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现代版本。
同样遗憾的还有,媒体缺乏充当“社会公器”的勇气和责任。记者冲破重重障碍抓到了“活鱼”,报社却不敢发表,这种“自律”岂不令人遗憾。没有一家媒体敢发,说明不是一位老总的问题,而是体制存在的普遍问题。几十年后,在国外媒体冲击下,我国媒体成熟了,同时政治体制改革进程加快了,我敢肯定,这幅照片的故事将成为新闻摄影史上一个重大“笑柄”,人们不理解,这么普通的照片为什么没能发表?
遗憾之余,我还能感到一丝安慰,这幅照片毕竟评上了金奖,也算评委们为中国新闻摄影找回了点面子。不知道这能不能当作一个良好信号,让今年评奖的遗憾在明年不再出现。
北京 老石
莫须有的奖励
据某新闻社4月20日电:湖北省黄石市地税局长杜继峰走马上任5个月,耗资100多万元为自己和其他领导购买了四辆超标准豪华轿车。领导干部为了自己的享受而置上级三令五申于不顾超标准购车,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可是看看这些豪华车的来历,就觉得很有话可说。
这四辆车来历如此:去年10月15日,杜从省税务学校调到黄石时,局机关已装备有5辆轿车。他上任7天之内就给省税务局打了一份购置小车的报告,当月就买回一辆本田雅阁和一辆帕萨特豪华轿车,花费公款58万元。另外2辆轿车是黄石港区政府奖励的。区委一位负责人说,市地税局收税出了力,奖励一下是应该的,就让区财政出钱67万元给市地税局买了2辆轿车,车子分别是上海别克和上海帕萨特,并且办好了牌照。如此一来,这费用就不止67万了吧!
真是不可思议,奖励的理由竟是“市地税局收税出了力,奖励一下是应该的”。作为为国家聚财、吃着“皇粮”的地税人员,难道收税出力、工作兢兢业业不是很应该的吗?如果这个奖励的理由能成立,那么国税、公安、城管、教育等所有公职人员是不是都因工作“出了力”而应该受到重奖?
山东 马廷刚
法规也得讲“诚信”
时下,“诚信”一词的“上镜率”居高不下。纵观媒体上有关诚信的讨论,以经济领域居多。不过,如果政府颁布的法令、法规无法落实,即“失信”的话,其危害则要严重得多。
4月中旬,位居全国第三的环保型纸质餐具生产企业——新疆贝克乐纸品制造有限公司开始着手转产安全玻璃。早在1996年,张永乐女士从报纸上得悉“全国将在2000年禁绝使用塑料发泡餐具”的消息,各地也相继颁布了“禁白(色污染)令”,鼓励发展环保类的“朝阳企业”。张女士由此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商机,遂成立了贝克乐公司。两年后,贝克乐公司已成为年产上亿只纸质餐盒的大型企业。然而,进入2000年,发泡塑料餐盒并没像宣传中的那样被取缔,而纸质餐盒因生产成本较高,无法长时间与其抗衡,无奈之下,贝克乐公司和国内其他同类公司一样,终于被迫停产。张女士望着正在被拆除的纸质餐具生产线,发出这样的感叹:“其实失败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
张女士的感慨,确实耐人寻味。还会有谁是真正的失败者?笔者认为,贝克乐公司的被迫转产,其实是由某些行业法规缺乏“诚信”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类似于“禁白令”这样缺乏诚信的法规屡见不鲜。在某些行业和地方政府看来,只有效益好的企业,才有可能为地方财政上缴更多的税款。至于自己颁布的所谓“禁白令”一类的东西,不过是“应景”之作,早已成了“昨日黄花”,至于环保失败导致的恶果,就留给后任去买单吧。
法规不讲“诚信”,说了白说,久而久之,只能使政府颁布的法令、法规失去公众的信任,导致法规的信用危机。没有完备的法规实施细则,再好的法规也有可能变成一纸空文,给老百姓的只能是作秀的感觉。
广西 刘海明
当出访成为一种待遇
没有人反对因工作需要而开展的正常国事访问、商务考察和文化交流。但是反过来,是不是所有的公务出国访问,都是工作需要?据广州统计的数字:仅去年一年该市就取消“在国(境)外没有明确考察任务”的出访团组150批389人,节约经费580万元。
我始终不明白,既然“没有明确考察任务”,为什么仍然有人坚持要“组团出访”?这“团”又是由谁来组呢?恐怕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出访在一些人眼里已经变成了一种身份,一种犒劳。中国的纳税人还远远没有富裕到心甘情愿掏钱请公务人员出国游山玩水的地步,何况,这个社会还有那么多弱势群体正等待着政府的阳光雨露呢。
按照广州一年150批389人节约的经费580万元计算,全国上千个城市仅“没有明确考察任务”的出访考察一项节约下来的经费又何止几十个亿?真能这样,很多事情也就用不着普通百姓勒紧裤腰带集资捐款了。
江西 彭兴庭
(本栏编辑:庄山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