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开始看赛马

作者:苗炜

(文 / 苗炜)

我们开始看赛马0

今年是马爹利英国国家障碍赛的第155届,英国广播电台的电视台将向全球120个国家转播此项全世界奖金最高的马赛,这项赛马总奖金高达50万英镑(合人民币600多万元)。

今年的冠军由一匹叫“奔达利”的马夺得,它以1又3/4身位击败亚军“沙场小子”。40匹参赛马,最终有11匹跑到终点,比去年只有4匹完成全程已大有改善。

在香港赛马会同时举行的马爹利杯赛马已是第九年举办,奖金也达到了100万港币。冠军由香港骑师梁明伟策骑的“喝彩”以37倍的冷门胜出,赢得了马爹利杯。

英国国家大赛始于1839年,它的创始者为英国利物浦的安萃马场。1916年到1918年“一战”期间和1941年到1945年的“二战”期间比赛有过中断,1993年,比赛中发生两次起跑违例,导致比赛结果作废。

每年4月,英国BBC均转播英国国家大赛。2001年比赛当天,有52000人到安萃马场观看比赛,全世界范围内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亿电视观众收看转播。2002年4月6日,马爹利杯英国国家大赛举行,中央电视台将这项比赛引入中国大陆地区。

1984年,英国国家大赛因为经费问题一度面临停办危险,是马爹利当时的母公司施格兰给予赞助,赛事才得以继续。1992年施格兰公司以马爹利干邑接办赛事,冠名为马爹利英国国家大赛。这不仅是财政上的帮助,还是一项更远大的拓展计划。马爹利干邑公司虽然赞助这个赛事的费用高达500万英镑,但是该公司投入宣传这个赛事的费用高达四五倍。比如设立香港的马爹利杯赛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同一天的赛马,将马爹利英国国家障碍赛马推广到全球,这对该赛事的贡献比金钱赞助要大很多。

在香港快活地马场,“马爹利大使”杰克·万利亚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马爹利干邑目前只赞助赛马运动而不赞助其他体育项目,他们在两年前已赞助中国第一届全国赛马,中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派出国家队参与障碍赛马,他们会考虑更多地在中国推广年轻人参与的赛马活动。

我们开始看赛马1

毕氏溪流是第6个障碍

毕氏溪流

英国国家大赛全程7200米,共有30个障碍(绕场两圈)。第一个障碍是在马匹跑完400米才起跳,由于现场观众的欢呼及40匹马一起冲出,很多马会兴奋不已。如果经验稍微差一点的骑师,起跳第一个障碍时就会落马,每次比赛也是在这里堕马的事件最多。而有经验的骑师会尽量将马压后,并且在障碍前一段距离时就将马头拉起,让马匹知道,前面会有障碍,做好心理准备。

英国国家大赛中,以第六个障碍最出名,名为“毕氏溪流”。当年这里的确有一条溪流,一位叫“Becher”的骑手在这里堕马,溪水令他浑身湿透。其他旁观者问他溪水的味道如何时,他说比威士忌差远了,于是这个障碍因此被命名为“毕氏溪流”。

由于多年来不少马匹在这里失蹄,骑师受伤的很多。一些马匹因为断腿,迫不得已要人道毁灭,一些爱护动物的人士不断给政府施压,使赛会不得不改善。目前溪流已差不多填平,起跳前后的落差也减少。但障碍左边及右边也有大约0.5米的差别。因此,一心求胜的骑师会挑战难度较高的左边起跳,左边紧贴内栏,跳过后,比右边节省几米的距离,增加胜出的机会。不过很多骑师在第一圈时都会在右边跳,减少危险,在第二圈再跳时,就会在左边贴栏跳。为了让马匹及骑师在跳到“毕氏溪流”前有心理准备,赛会特别在“毕氏溪流”前种了一些灌木,让在前头的骑师及马匹看见矮树后即做好准备。

当大批马匹跳过“毕氏溪流”后,赛道好像一个漏斗一样,变窄了一半,因此很多马会挤在一起。最危险的是在“毕氏溪流”或在此之前将骑师抛下的马,这些无人驾驭的马四处乱跑,往往将其他马撞倒。

2001年的比赛,这种情况便出现过。一匹无骑师的马跑到第7个障碍前,从右边横奔到左边,一连撞倒十多匹马。结果参加比赛的40匹马中,只有4匹能跑完全程,其中两匹甚至是落马后再上马的。胜出的一匹马本来跑得很后,当大批马被撞倒后,它才到达,于是能在一处空隙中跳越障碍。

我们开始看赛马2

马爹利英国国家障碍赛要绕场两周,共30次跨越障碍

“红朗姆”和驯马师金加·麦肯

“红朗姆”,这匹曾三次赢得英国国家大赛冠军、二次亚军的赛马,保持着最佳记录,目前还没有任何马匹打破。它不仅被英国BBC选为英国全国最佳运动员,死后还被安葬在安萃马场,甚至在场外树立它的铜像,供参观者欣赏。1980年,15岁的“红朗姆”退役,30岁时去世。

一手培训出这匹伟大赛马的是现在71岁的驯马师金加·麦肯。当年马主将“红朗姆”以6000英镑买回来时,“红朗姆”马蹄经常肿胀,所患的病是不可医治的。

麦肯的马房在海边,麦肯说:“海水能使马匹的体温下降,海水还能医好‘红朗姆1的脚伤。令它能争取很好的成绩。不但带来财富,也有名誉。”

麦肯对马的喜爱是从祖父而来。父亲在他十多岁时入伍参加二次世界大战。他与祖父参与挑选马匹运到战场的工作,因此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年轻时曾一度放弃骑马,改为驾摩托车。但最后还是被马匹吸引回来。”他21岁已领了驯马师执照,转眼已经驯了50年马,都算不出自己培养训练过多少匹马了。他说十多岁时,只能以一二英镑买一些劣马,或接受人家不要送给他的马。但后来,想想为什么不说服有钱人家买好马,供他培训呢?既不用出钱,还有好马骑,于是他走上了驯马师之路。

麦肯·金加回忆“红朗姆”时,总是眉飞色舞。他说,“红朗姆”每天操练时,一定要走在其它马之前,否则会大发脾气。不过他唏嘘地说:他这一生恐怕也不会再碰上另一匹“红朗姆”了。当“红朗姆”死去时,有记者问他是不是如死去妻子一样,他说自己的伤痛比此更甚。因为英国有两千多万妇女,而“红朗姆”只有一个。

对骑师的评价,麦肯也有有趣的见解。他说:很多骑师视马匹如汽车,一上车便加足油。马匹只是他们的工具。因此他尽量不让骑师多骑他的马,以避免受伤。有时,只是在比赛当日,才交马给骑师。

对马主来说,麦肯也有很多的评价。他说自己喜欢老一辈的马主,尤其是爱尔兰人,他们一般对马有好感觉。新一辈的马主,视养马为一种投资。要他们等二三年才有回报,通常都等不了。有时马匹受质素限制不能赢马,他也不能直说。他开玩笑说:“你告诉马主他的妻子偷汉,并不会有任何问题。但你坦白告诉马主说,他的马匹没有机会胜出,他肯定会受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