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85)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郭束生 迅雷 魏文彪 马廷刚 李辉 谢封)
“当成才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的时候,模子里的教育就变成了最有效的形式。大学校园里圈着一群合乎规范的骄子,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面前,他们以奇怪的方式展示个性,可能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北京郭束生
在“白宫”办公
杭州迅雷
在笔者所居住的这个城市,一位名声远扬、上过美国《福布斯》中国大陆富翁排行榜的民营企业家,天天就在“白宫”的椭圆型办公室里办公。这“白宫”是按照“1比1”的比例建造的,“与真实的一模一样”,在里面的感觉如何,外人不得而知,不如美国大总统,那也胜过吾国土皇帝。
民营企业家有钱,有这般的爱好,而且仿造白宫、五角大楼什么的,好像也没有美国佬递状子打官司告你个“侵权”,也就让他去了。何况天天坐在白宫里办公会客,心情也舒畅一点,也许能多生出点生产力。可现在一些政府官员,也喜欢在仿造的场景中办公。某媒体3月12日报道,参加全国政协大会的无党派委员陈祥福在一次小城镇建设视察中发现某县级市政府大楼,占地达380亩,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耗资5亿多元人民币。该大楼仿照天安门广场格局进行建造,这位60岁的知名建筑学家指出,民众对此“十分不满”。据了解,此类事例在中国内地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位学者说,“建筑是时代的情感、审美和潮流在空间的布局”。那么,构想设计、主持建造天安门似的政府办公大楼的县太爷,究竟体现了怎样的“情感、审美和潮流”?在他们的意识深处,究竟是什么在作祟?在官阶的排列中,县府衙门里的高官,级别可能太低了,但在当地,“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觉还是有的。
说来你大概不相信:在笔者老家,若干年前这个山区市的市委党校办公楼装修,将外墙瓷砖贴成一巨大的中国古代官帽的形状,在“官帽”下读书,在“白宫”里办公,应该都是无比幸福的好时光。至少,官老爷们的心里会舒服一些。
人大代表的自卑
南昌魏文彪
媒体报道:3月11日下午,在人代会河南团驻地北京大观园酒店,全国人大代表把一块刻有“铁肩担道义”的牌匾赠予公安部门的官员,对公安部门接受人大代表监督,使一件为期7年的冤案得以昭雪表示赞赏。
对如此喜讯,我真不知道自己感到的是高兴还是悲哀。这一县级公安机关插手经济纠纷造成的错案,事实清楚情节简单,但纠正过程却一波三折,耗费了整整7年时间。7年内,领导一次次批示、调查一回回进行,22名人大代表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调查取证,竟连续五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联名提出议案。这样的成果是不是已经可以入选吉尼斯纪录了呢?
更让我理解不了的是这块牌匾,假如牌匾仅仅是表扬而不能包含警示意味的话,这块牌匾送得可谓荒唐之极。对这样一个造成恶劣影响,带来严重后果,浪费司法资源,付出巨大监督成本的错案,在终于被纠正过来之后,进一步要做的应是要求主管部门从中吸取教训,找出酿成错案的深层原因,拿出具体有效的整改措施,而不应急着送匾送旗、“表示赞赏”甚或是感激之情。更何况,接受人大监督本就是一府两院的法定义务,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本就是司法机关的法定职责。履行了该履行的职责、尽了应尽之义务。
人大代表与被监督部门在赠送牌匾上的角色错位,说明部分代表在代表人民行使权力时还不够理直气壮,潜意识中还有自己是“民”而一府两院是“官”的自卑。其实,被监督机关接受监督不是什么施恩,人大代表进行监督更不是乞求,您代表着人民怎么就不能拿出点主人的气概来呢。
“植数节”——谁动了我的小树苗?
山东马廷刚
3月11日那天早上,差20分钟不到8点,我就赶到了区政府大院,电视台、广播电台的难兄难弟们早已到了。因为昨天接到通知,说是在植树节到来之际,区长、三位副区长今天8点要到郊区植树,新闻单位一定要将这事报道好。
大家登上豪华中巴车只等着出发。可是左等右等,都8点半多了,领导还没有露面。于是车内开始骚动,不知是谁说了一个粗俗的比喻,引来一阵哄堂大笑。区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赶紧过来打圆场,“区长临时有点急事,一会就过来。大家稍安勿躁”。
大家只得稍安,可是一直等到9点,领导们才步履匆匆地下了楼。于是区长、三位副区长各自坐上自己的专车,前面警车开道,我们的中巴车跟在后面,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向郊区去了。
路不远,十几分钟就到了。植树的地方就在公路边上,凭我的农家出身知道这是块良田,可搞不懂为什么改栽树了,难道是种植结构调整了?地里站着些村民和小学生,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挖好了十几个坑,小学生们两人扶着一棵小树苗等候在那儿。见我们到来,孩子们和小树苗一样挺拔起来。握手、寒暄以后,镇、村干部就递上新买的锃亮的铁锨,于是领导们就两人一棵,栽植起来。干这活不用出大力,因为坑是现成的,土也很松软,填上几锨就够了。不到10分钟,区长就栽了三棵,然后就接受了我们新闻单位的联合采访。他强调指出了义务植树的重要意义,并且着重指出领导植树并不在多少,而在于他的带动作用。讲话结束后,大家热烈鼓掌。
我趁乱也栽了一棵小树苗,一边问帮我扶小树苗的小学生,“几点来的?”小学生怯怯地说:“不到8点就来了。”旁边一个植树的村民搭茬说:“今天我看车比人多,人比树多。”我没吱声。过了没20分钟,这十几个坑就全填好了,于是打道回府,因为领导们每人都有重要的会要参加。
过了没几天,我又路过此处,蓦然发现那天我栽的小树苗没了。不但它没了,它的小伙伴们也没了,整个田地已经翻耕准备春种了。我有点伤心:是谁动了我的小树苗?
“异地做官”梦何时醒
河南李辉
某报在沈阳腐败案查处纪实的报道中称,马向东即便在辽宁关押时,也依然做着“异地做官”的黄粱美梦。“老马”处变不惊的“大将风度”实在令人钦佩,即便走到穷途末路也不绝望,也照样看到了“异地做官”的“希望”之光。
其实,“异地做官”并不是马向东独创的如意算盘,而是他在官场闯荡多年洞察仕途险恶后炼就的“素质”。昔日被查处的腐败者,不乏带护身符的“不倒翁”,他们摇身一变,照样可以“异地当新官,再度做冯妇”。宁夏一个叫余谦的派出所所长,前些年因打人和经济问题被调查,查的结果是异地升任交警队长。在任职期间他大肆嫖娼,滥施暴力,铐打无辜,欺压百姓,就这德行还差点被上报为“学济南交警先进个人”呢。
“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好像是古代流传的一句俗语,在现代某些官员们的记忆中可能早变成了“流水的衙门铁打的官”。流动做官,照样风光无限,前途无量,你能奈我何?“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善意,每每不知何故地恩施给那些本不能原谅的贪官污吏,就难免马向东之流心中的“异地做官”情怀那么深厚了。
媒体整垮了冠生园?
上海
具有70多年历史的南京冠生园宣布了破产消息,曾经享誉全国的老字号就这么完了,确实让人痛心。于是在政协委员小组讨论会上,有委员总结说:“好多企业,让媒体炒倒了,如三株、巨人、冠生园等等。媒体就像患了过敏症,发现一点纰漏,立刻猛炒,污点骤然放大,一夜间就能让企业倒闭。”
说实话,舆论能“炒”倒企业我还真不太相信,不过代表们的研究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冠生园的陈年老馅被曝光后无疑会给它带来致命的打击,照代表们的想法,大家都应该悄无声息。要是这样的话,我想,致命的打击恐怕连代表们也难幸免。舆论监督力度的加大是现代社会进步一个重要标志,可是在我国现实中,歌功颂德的报道官员和企业都非常欣赏,但一遇到揭示纰漏的情况,他们就会板起面孔甚至下达命令“没我批准,不能曝光”。道理很简单,你一曝光,我的官还怎么当,我的企业还怎么取得暴利?
(本栏编辑:庄山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