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才、专才、新移民

作者:舒可文

(文 / 舒可文 小于)

优才、专才、新移民0

香港特区地少人多,现在又正值经济转型,出现劳动力失调的情况,最近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便强调香港必须制订人口政策

优才、专才、新移民1

香港特区政府于1999年及2001年分别推出输入优秀人才计划及输入内地专业人才计划,以吸纳优秀的专业人士来港就业

三联生活周刊:香港回归后,移居香港的内地人增加了多少?

叶刘淑仪:从1997年7月1日到去年年底一共增加了251244人。每天来港定居的配额是150人,有时候会多一点,有时候会少一点,平均是150人。在80年代配额是每天75名。根据《基本法》第24条香港永久居民在内地的子女有香港的居留权,香港和内地双方都同意首要安排这些有居留权的子女,这是他们的权利。因此在1993年增加配额至每天105名。在1995年再次增加至150名。年纪比较小的、14岁以下的来港会较优先。现在年纪小的已经来得差不多了,年纪大的,20岁以上的子女去年也有很多来港。另一个类别是香港人的配偶,主要是妇女,其中又优先安排那些跟香港的配偶分隔时间比较长的人。我们在75人配额上增加一倍。45%给有居留权的子女,30%给长期分隔的配偶。所以我们每年安排的54000多人中90%以上是妇女以及入学年龄的儿童,这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计划安排。

三联生活周刊:这些移民到香港之后可能会有各方面的不方便,比如对香港社会的不熟悉、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对于成年移民还有就业问题等等,你们有什么具体的措施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

叶刘淑仪:这251244人当中,包括114708是有居留权的子女,98722是长期分隔的配偶。在他们来港前,香港特区政府已经努力为他们提供了服务,有一个志愿团体,叫做“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专门提供这方面的工作。从1999年7月就在广州开始创办“移民前服务中心”,有英语课程,来到香港以后,我们帮助他们入学、就业。香港特区政府有规定,所有的儿童都免费上学,学校里也给他们设辅导班。在就业方面,劳工处有帮他们找工作的服务,也有专业训练以及再培训、就业辅助培训以及再培训的服务。在住房方面,香港特区政府的政策是为所有在经济上有需要的居民提供公共住房,无论他们是永久居民还是新移民。所以新移民的家庭有需要公屋的(内地叫公房),也可以申请分配一个单元,让他们住在一起。我们的房屋局在计划公屋需求时已经考虑到新移民人口。其实新移民一踏足香港,在罗湖火车站就有专为新移民提供咨询的柜台。

三联生活周刊:新移民和永久居民除了称呼有什么区别?

叶刘淑仪:在身份证上有区别,有居留权的移民一来就可以拿永久居民的身份证,不是永久居民就拿普通的香港居民身份证。比方配偶来香港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居留权的,他们连续住满7年就可以有居留权。这些我们都是按《基本法》办事。另外,永久居民才可以有选举权和被选权。此外在其他权利上则没有大区别,香港的《基本法》39条声明人权在香港受到保障。不仅是新移民,即使是非法移民逾期不离开的内地人也可以在香港申请法律援助,也可以依香港的法律程序提出各种诉求。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看到一些报道,说没有正当手续的人滞留在香港,从而耽误了小孩子的教育……

叶刘淑仪:非法入境和逾期居留的儿童,他们都受入境条例的约制,就是说他们在香港的时候不可以入读、就业。要是我们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把他们遣返,这个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但要是他们需要在香港滞留一段时期,比如说因为诉讼的理由要滞留一两年的话,我们就不会反对他们入学。我们这个政策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比如越南难民。但是如果牵涉诉讼已经解决,法律裁决得已经很清楚了,入境处安排他们在短期内离开,那么我们就反对他们入学。我觉得这个教育问题是居留权问题衍生出来的,最终他们在什么地方有居留权就应该在什么地方入学。所以去年底,我们检查了手上的百多个个案,有些我们认为将会有一段时间在香港滞留的,就不反对他们上学。有些教育署也安排他们入学就读了。但将来法律程序完成了,需要遣返了,我们就会反对他们入学。

三联生活周刊:有没有具体的数据反映这些内地迁往香港的新移民具体的生活状况?

叶刘淑仪:我没有全面的数据,但是我想,他们在香港融入香港社会肯定存在不少问题。其实在中国南方的珠江三角州生活环境都是很好的,他们过去在内地的居所可能比香港更好,更宽敞一些。但有一些内地人以为香港满地黄金,来港后可能会失望。香港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连我们本地人、特别是低学历的人——就是这样的劳工失业率最高——找工作都很困难。过去香港有很多居民,老实说60岁了,都是老人家了,回乡讨个20岁的老婆来到香港,那么可能很多妇女不适应,产生失望,所以就出现一些家庭不和问题。但也有些人处理这些问题是比较明智的。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在理发店工作,他39岁,他的太太20多岁,他1995年结婚,已经生了一个孩子。太太在深圳等着,小孩子在香港生,那就有香港的居留权。生了孩子之后,太太就把孩子带到深圳。他(跟太太)说再等多两年就可以了,到时候我的经济条件比较好,我们可以在香港生活得比较好。我觉得要是有计划的,就可以比较明智地处理问题。但有些人就没有好好的计划。香港的生活环境其实很拥挤,压力很大,节奏很快。

三联生活周刊:最近有报道说香港在招聘内地的专业人才,已经有100多宗。

叶刘淑仪:引进内地专才的计划是2001年6月出台的,我们暂时允许两个行业的人来,就是信息科技以及金融服务。截至今年1月底为止我们已经输入了130名专才,其中79名是信息科技的,51名是金融服务的。还有一个优才计划,优才就是优秀的人才,从事高增值、高科技行业的人,我们对他们的资格、学历要求比较高,这个计划的好处就是没有行业的限制,比方环保、工程、生物科技、中药的研究等等都可以来,而且优才来的时候还可以带他们的配偶和21岁以下的子女。专才目前只有两个行业,但根据市场的需要,有人还希望放宽一点,我们需要研究和小心考虑。

三联生活周刊:在美国的移民政策里,有一类叫第一类优先,其中有文化人才,在香港的优才专才计划里,没发现有这一类。

叶刘淑仪:现在还没有,将来可能有。但是香港对内地的入境政策到目前为止主要针对家庭团聚的,来港定居的每天150人,每年54000多人,已经占香港人口0.8%,跟西方的一些国家相比,这已经是很高的了。从长远说,这个政策是要调整的,要促进香港与内地的家庭团聚,也要根据香港的需要吸纳内地人才。不光是现在的专才优才,可能文化、艺术、体育都吸纳一些。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有具体的安排吗?

叶刘淑仪:没有。我们觉得,在调整我们的内地人口入境的政策之前,我们应该深入地研究一下香港长远的人口政策,就是香港作为一个城市,它能够承担多少人口?根据人口结构的改变,我们应该吸纳什么样的人才?我们要进行严格调查,还要咨询本地的民意。

三联生活周刊:那现在的专才和优才计划都是解决香港比较紧迫的问题的?

叶刘淑仪:严格来说,现在的专才优才不是来定居的,他们是来就业的,给他们的逗留时间是要每年延续的。如果延续到了7年,他们可以申请居留。这些计划都是为了加强香港的竞争力。

三联生活周刊:在您的一篇文章里曾经提到不希望香港成为一个有“九流道德”的城市,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引进文化方面的人才是迟早的事情吧?

叶刘淑仪:对。也有的老板跟我说应该引进内地的名厨。我觉得蛮有道理啊,第一可以协助香港创造就业机会,要是有一个东北菜的名厨,开一个新的饭庄,不是也需要别的工作人员吗?所以这是可以刺激香港经济的。同时也加强香港“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的吸引力。所以我们是积极考虑的。

三联生活周刊:新年香港取消了到香港旅游人数的限制,主要是为什么?

叶刘淑仪:这当然是为了刺激经济,旅游业对香港经济的贡献很大的。从今年的1月1日起取消限制,新年的时候就有40%的增加。另外,以前只允许4家内地旅行社有办理香港游的权利,现在也取消了这个限制,有67家旅行社可参与组织香港游的工作。

三联生活周刊:吸引内地游客来香港,除了加强香港的消费环境外,简化手续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那现在有没有具体的简化措施呢?

叶刘淑仪:有。从前香港游的旅客需要在指定的柜台办手续,现在应该不用了,他们可以在不同的柜台办手续,那么就不需要轮候太久。

三联生活周刊:但是入境还是手续烦琐,过境时间还是很长,当然也是因为人很多。

叶刘淑仪:旅行社的经验不足应该是一个原因。另外将来有了电脑可以阅读的证件,就会更快一些。我们已经在罗湖的管制站进行改造的过程,增加处理旅客的能力。但是因为人数多,短期还是有拥挤的情况,长远来讲,我们将增加不少的口岸。将有一个在港深西部的汽车信道,连贯香港新界的西部以及深圳的西部,是一个汽车信道,这可以处理大量的旅客。还有一个铁路的东支线,这里将来每天可以处理15万的旅客,但是这要等到2005年和2006年才可以完成。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办从北京直接到香港的证件,手续非常复杂……

叶刘淑仪:主要是《基本法》的规定。我们的出入境政策都是根据《基本法》指定的,我想《基本法》一定是考虑到了香港是个弹丸之地,地少人多。要保证香港稳定,一定要有严格的出入境管理。所以《基本法》规定,内地的居民来香港需要内地的公安部门批准才可以。来港有不同的证件,根据不同的证件有不同安排:要是你拿护照,过境7天不需要什么签证;要是你拿来往港澳的通行证,参加香港游;探亲可以逗留3个月,另外我们跟公安部1998年同意落实的商务探访计划,近年亦推出了多项改善措施。现在持商务签注的内地人士可以多次往返,有效期最长3年,每次可以逗留最长3个月。现在已经逐步放宽了。

三联生活周刊:1997之后,香港的治安状况如何?

叶刘淑仪:我们的治安情况不错。回归以后,1999、2000年罪案的数字有轻微上升,但这个跟回归没有关系,主要是因为金融风暴造成一些经济问题,引致有几类罪案的数字大幅度上升。很多罪案都是非法高利贷性质的。有人炒股炒赔了,就向高利贷集团借款,借了钱不能偿还,那么这种集团就有人恐吓你,就衍生一些刑事毁坏、恐吓,甚至是禁锢、放火的案子。去年虽然经济环境仍然不好,但是治安已经大大改善。我们的罪案数字是7.3万宗,比前年下降了5.5%,暴力罪案(包括打劫、强奸等)的数字为13551宗,是27年来最低,比前年下降了8.5%。香港地区的整体罪案率跟新加坡差不多,比起别的国际大城市,我们要好得多。破案率也有44%。所以我对香港的治安是比较满意。

三联生活周刊:罪案率的降低一方面是因为市民对经济状况已经有了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你们采取了什幺措施?

叶刘淑仪:我想第一是因为我们有很专业的、训练有素的部队,他们对防止和侦察罪案有很大贡献。另外我们20多年来都相信,扑灭罪行需要老百姓协助。很多案子都是有老百姓协助,香港人这种守望相助的意识是不错的。去年12月,有一个抢劫运钞车的案件,贼人打伤了护卫员。护卫员受了伤,仍然要求贼人停步,贼人不停步,他就开枪打伤了贼人。后来这几个贼人逃到地下铁,给一个见义勇为的市民看到,他就打手机给警方,还不断向警方通知他们的行踪。车到旺角,警方就把他们抓住了。这具体说明了警民合作的精神很好。

三联生活周刊:这是否因为有经常的宣传?

叶刘淑仪:我们有一个“扑灭罪行委员会”,由政务司司长当主席,经常开展一些宣传活动,比如提醒青少年不要盗窃,不要入侵别人的电脑,要提高警觉等等。

三联生活周刊:就是说香港回归后治安有整体提高了。

叶刘淑仪:我跟很多国外的投资商和传媒接触,他们都对香港的治安很满意。没有证据显示外来人口的犯罪率比本地人高,但我们要留意跨境犯罪。针对这种罪行,香港的机关和内地的机关就加强了合作。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香港警方和内地警方有没有具体的协议?

叶刘淑仪:没有书面协议,但在口岸有电话联系,而且我们的工作人员有很密切的联系。警务处跟国家公安部有例会,有需要我们就互访,加强情报方面的交流。

三联生活周刊:香港的前景应该是非常好的了。

叶刘淑仪:过去几年,香港的经济虽然碰到一点困难,但是很多的评论员,包括外国的一些传媒和风险评估顾问公司,都对香港安全的评价是比较高的。去年“9·11”之后,一家独立的风险评估公司把香港评为亚洲第二风险小的国家或地区。香港也从来没有过恐怖活动,我们的警方绝对有能力对付任何的恐怖活动,所以香港是比较安全的。香港没有激烈的宗教团体。

三联生活周刊:在香港这么一个有着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做一个保安局长,你要面对的最典型问题是什么?

叶刘淑仪:我做保安局长3年多了,面对最棘手的问题当然都是落实有关一国两制的事,因为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安排。《基本法》有一些条款,有一小部分的香港人是不大明白的,比方居留权的落实等等,这些我们都要多做一些解释工作。当然我们保安局的许多动作都要体现出一国两制的特点。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女性,你在这个位置上有特别的工作方法吗?

叶刘淑仪:我觉得性别没有构成大的问题。因为我和纪律部队的同事的关系都很好。作为领导主要是能不能支持和明白他们的工作,是男士还是女士并不重要。能不能有效地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是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三联生活周刊:前一阵出现了攻击您的书,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这是您的职位给您带来的?

叶刘淑仪:在香港当官透明度很高,相应的,个人的私隐性和自由度就小。比方像我们这样经常曝光的官员到什么地方都有可能被指指点点,很多老百姓跟我打招呼,那生活的私隐性和自由度当然就要受一点影响了。这也可以说是在香港当官员的代价。但我也觉得在外表、发型方面大做文章是非常无聊的,我女儿说这是无聊中的无聊。我觉得社会人士应该评价我工作的表现,无论是我还是别人,外表都不是最重要的。不取笑他人的外表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所以我发表声明,就是希望我们的社会可以比较温柔敦厚一点。我发表声明后,有不少市民支持我,而且我留意本地的报刊传媒,他们后来发表的评论也比较正面,他们也开始接受我也有人权这个事实。官员的人权和私隐也应当受到尊重。我觉得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三联生活周刊:是不是因为您的工作影响到了某些人的利益?

叶刘淑仪:相信是因为我对打着民主旗号,但其实破坏法制的人提出过非常不客气的批评,所以就有人在我比较强硬的这一方面大做文章。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的社会没有以前敦厚了,这当然不仅是香港的问题。

叶刘淑仪:主要是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膨胀,很多人都注意外表,追求物质的享受。最近有一个香港青少年的调查,他们的偶像的前10名都是明星,很少留意到历史人物,也就是说他们对真正的历史伟人的认识很浅,真是可惜。所以我觉得每一个地方的领导人都要提倡精神的价值。首先自己要身体力行,而且从学校时候就开始,但不是要灌输,而是启发他们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价值,不应该光追求名利。这是一个很长远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我们解决保安问题更困难,需要更多时间。

优才、专才、新移民2

湾仔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对面的金紫荆广场是参加“香港游”的游客热门的观光地点

优才、专才、新移民3

香港警方与内地公安部门一直保持紧密联系,打击跨境罪行。图为1999年10月8日,香港警务处派出10艘水警轮和过百名警务人员与澳门水警稽查队及广东省边防局在珠海举行联合海上保安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