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安局局长细说香港入境政策
作者:舒可文(文 / 舒可文)
香港特区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
香港自1997回归后到2001年底,移民香港的内地人共增加251000多人,每天到港合法定居的配额是150人。该定额制定于90年代,原定额是每日75人。叶刘淑仪局长说:“根据基本法有关居留权的规定,我们就增加了这个配额,安排有居留权的香港人子女来港定居。”为解决两地之间很多家庭团聚的问题而签发的移民单程证,不仅是人道主义的要求,也是为了香港的社会稳定。而另一方面,现在世界各地争相招揽人才,未来的竞争已变成人才竞争,若香港的专业人力供应不足,将会影响香港的未来发展,香港会因此而落后。香港舆论也一直要求特区政府检讨移民入境政策,使移民能够配合香港的社会经济发展。行政长官董建华在3月7日于北京会见钱其琛副总理时,也提出了要和内地认真研究和讨论每日移民配额150这个问题。
但香港作为一个弹丸之地,控制人口的总量是保持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并且这些问题涉及“一国两制”,涉及香港与内地人民的相互认识,两地的协调,以及对《基本法》的理解。引进人才和满足家庭团聚只能在限制人口总量的前提下,引进人才是为保证香港的明天能继续保持它的经济地位,但人口压力决定了要增加迁入香港人口的总数的困境,这就与原来满足家庭团聚的单程证政策产生冲突。对香港特区政府来说,协调其间人口问题、经济问题的关系,是以理性硬朗著称的保安局长叶刘淑仪面前复杂和艰巨的工作。
虽说香港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但随着内地经济越来越开放,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展以及中国加入WTO,香港经济进入转型期。香港当局预测,未来5年,劳工市场会出现结构性改变,资讯科技和财经服务的人力需求将会大幅度提高。资讯科技界短缺的工种包括资讯科技管理、应用系统开发、电讯及网络人才、资讯科技的教育及训练等;财经服务界短缺的工种包括贸易及项目融资、经济分析、集资和投资服务、风险管理、精算工作等。按香港特区政府目前估计,资讯科技界的人手短缺数字超过4000人,2005年达14000人,每年将平均增加11.8%的人力需求;财经服务界到2005年将累积人手短缺16800人,即平均每年短缺3000人。
以香港目前劳动力资源的素质则显然难以满足知识性经济的要求。最新的普查显示,香港的670万人口中完成专科以上学位的仅占12%,在25岁至40岁这个人力资源的黄金年龄段中,拥有学位的人口比例只占这个年龄段人口的1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很多亚洲国家。从就业情况看,香港劳动人口中超过半数从事批发、零售、饮食、酒店和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真正从事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这类高增值行业的只占劳动力总数的16%。
1999年香港特区政府曾推出“输入优才计划”,让香港公司可以从内地输入优秀人才为公司效力,在此之前,内地居民除了根据规定到港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外,均不能受雇于香港私人公司。优才主要是为引进具备香港缺乏、又有助于提高香港竞争力的技能。叶刘淑仪表示,优才计划的价值不可低估。对优才计划的评估显示,每输入一名优才,平均可增加6个职位,雇主也普遍认为输入优才有助于提高公司的技术水平,拓宽业务范围,有利于香港的整体经济发展。尽管如此,但他们的工作偏重于创新及研究,它的成效要在中期或较后期才能显示出来,对应付当前的运营则仍不够理想。
所以,在保留“优才计划”的同时,保安局向香港立法会提出了“专才计划”。得到立法会认可后,叶刘淑仪女士多次往返两地之间,与内地有关部门进行多方面的协商,2001年6月香港特区政府正式推行“输入内地专业人才计划”,专门引进资讯科技和财经服务这两方面的专业人才。保安局入境事务处自去年6月1日起接受申请。审批程序一般在收妥所需资料后4星期内完成。申请获得批准后,香港入境事务处会签发“工作进入许可标签”,申请人在内地取得港澳通行证,即可进入香港工作。工作满一年后,专才可以申请延期,就职期达7年后可以申请永久居留权。
鉴于香港目前人口结构的现状以及涉及到众多人的实际利益,叶刘淑仪在这方面的努力常会遇到不同理解。据香港《明报》报道,叶刘淑仪最初表示要研究在不增加每日迁入香港人数定额的前提下,加设输入内地专才的新类别的时候,曾引起争取香港居留权团体的指责。因为在赴港居住的内地人口中以香港居民在内地的子女为最多,他们的配偶也亟待解决家庭团聚的问题。况且,香港社区组织协会主任估计,每年仍有3至4万香港人返回内地结婚,家庭团聚的需求会一直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启动“专才计划”会分去一部分配额,被指责为“认钱不认人”。
其实,几年来叶刘淑仪的工作一直是处于要为香港的整体利益着想,又要为亟待团聚的市民着想这种矛盾的冲突点上。香港的很多问题因为牵涉一国两制,很容易被政治化、情绪化,所以叶刘淑仪说,她“时时提醒自己要克制,维持理性的态度”。在困扰香港社会4年多的有关申请居留权的诉讼中,她要面对经常的示威和抗议,面对各种情绪的香港人和内地人,面对香港媒体的监督,甚至要面对因为申请居留权败诉而引发的入境处纵火案,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工作。她说:“很多要求家庭团聚的案子我也看过,对于他们其实我也是同情的,当然处理这个问题的过程也碰到,比如2000年8月入境处纵火事件,也有1999年发生的冲击特区政府总部的事件,都给我比较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这些事情都提醒我们处理人的问题、人期望的问题真的是需要非常小心。”因此,香港媒体评价她,人们“越是情绪化,她越是冷静。即使在震惊与愤怒的时候,她还是一贯强调依法办事”。
根据《基本法》第24条第2款第3项,香港永久性居民在香港以外所生的中国籍子女,拥有香港居留权。此外,《基本法》第22条第4款规定,中国其他地区的人进入香港必须办理批准手续。1997年7月10日回归不久,香港特区政府就对《入境条例》作出了修订,规定声称根据《基本法》第24条第2款第3项享有居留权的内地出生人士,须持有附贴在单程证上的居留权证明书方可进入香港定居。条例修订后亦清楚订明,根据《基本法》此项条文享有居留权的人士在其出生之时,其父母亲其中一人须已享有香港居留权。
此后,争取居留权的案件一直不断。有部分声称享有香港居留权的内地人士向法院提出法律诉讼,质疑有关规定。1999年1月29日,特区终审法院在两宗居留权案件中裁定,《入境条例》中有关居留权证明书须附贴于单程证的条文,以及将根据《基本法》第24条第42款第3项,享有居留权的人士限于出生时其父母亲其中一人已享有香港居留权的条文,是违反宪法的。但是法院的这个裁定如果确立,将会使160万内地人享有香港居留权,那势必造成香港难以承受的社会压力和经济负担。这显然与《基本法》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立法原意不符。特区政府为解决这个问题,专门激活了解释《基本法》机制,依法请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基本法》有关条文进行解释。人大释法之后,终审法院的法官在裁决另一项诉讼时,确认了人大常委会解释。今年1月10日,终审法院就三宗共涉及5000多名争取居留权人士的案件作出明确判决。就代表这5000多人的25宗代表个案,终审法院只判其中4宗上诉得直,其余上诉全部被驳回。同日,国家公安部宣布作出免罚“宽限期”的安排,鼓励滞港的争取居权人士于今年3月31日前自愿返回内地。特区政府亦承诺在“宽限期”结束前不会进行遣返,但其后会依法在适当时候把无权留港的人士遣回内地。居留权问题一直困扰了香港社会好几年,对于保安局来说,这是回归之后所遇到的最有挑战性的事件。今年这一问题在法理上的争论终可告一个段落。
入境管理政策是保安局的重要工作。今年内地人士到香港旅游取消名额限制的政策得到香港各界广泛的支持和欢迎,这也是保安局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如经济局,与内地多方协调和努力的结果。旅游业是香港经济发展重要的一项,香港特区政府与国家旅游局商定,从2002年1月开始取消内地到香港旅游的人数限制,此前每天有1500个名额的限制。同时有资格组织香港游的内地旅行社从4家增加到67家。并获国家公安部门的同意,把多次有效的商务签注的有效期,由原来的6个月延长至最长3年。香港旅游界2000年曾有资料统计,一般内地旅客在香港平均消费4800港币,商务旅客平均消费6100港币。他们预期,新的措施将使内地旅客增加30万人次,创造3000个就业职位,给香港增加16亿港币的收益。
但“专才计划”除了开始的“认钱不认人”的指责,继而又引起香港本地劳工团体疑虑,恐怕因内地专才大量引入会影响本地劳动市场的就业机会。为消除这种疑虑,叶刘淑仪向社会承诺,将设立检讨机制,当计划内的其中一项内地专才进入香港达到2000名后,特区政府就会对此展开正式检讨,检查他们的就职贡献等情况。并且,每3个月向立法会提供有关这个计划进行的资料。
叶刘淑仪表示,保安局入境事务处有足够的能力确保那些获准来港的专才具备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他们有一套完整的审核机制,承诺如果发现提供虚假材料取得入境许可的,根据《入境条例》,最高可处以15万元罚款及入狱14年。
叶刘淑仪女士在接受本刊专访时坦言,在她的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是“一国两制”的具体落实。因为,“一国两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作为这一事业的第一批实践者——香港特区政府的官员,必然要经受前所未有的复杂工作。因香港与内地法律和政策有很多差异,作为保安局局长,她有大量的工作要与内地相关部门磋商,包括牵涉法律的事情,处理与内地对接的入境管理,以及与内地公安系统合作打击罪犯、刑事司法的互助、移交逃犯的安排、移交被判刑人士、处理不合法的逗留者、备受争议的居留权等众多敏感事物,都与香港整个社会生活有直接关系。
内地访客持有内地签发的双程证来港旅游或探视,图为香港入境事务处人员正在罗湖管制站查验内地访客的证件
2001年4月,叶刘淑仪与公安部副部长田期玉开会
作为香港保安系统最高首长的叶刘淑仪
叶刘淑仪现年50岁,丈夫已故,现有一女。1972年她毕业于香港大学,主修英国文学,获一等荣誉学位。任职教师一年后赴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75年加入香港政府的政务主任职系,曾任职公务员事务科、民政署、政务总署。回归以前1983年到1986年已经在港英政府的保安科当首席助理保安司,当时她是保安科的第一位首长级的华人政务官,也是该科第一位女性政务官。1986至1987年她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修读管理学硕士。1995年9月出任工业署署长,翌年1月即升任甲级政务官。1996年8月出任当时的人民入境事务处处长。1997年2月受委香港特区首任入境处处长。1998年7月,成为首位受委主管保安局辖下纪律部队6万多人的女保安局局长。保安局占香港整个公务员体制的1/3,每年开支约220亿港币。叶刘淑仪作为香港保安系统最高首长,经常在第一线坚持依法维护香港的社会秩序稳定,指挥消除种种不安定因素,并且在处理这些事物时表现得果断坚定。她不久前曾明确表态,特区政府高官不可能持政治中立立场,因为事实从来不是中立的。这使她成为香港最受注目的官员之一,有时也成为攻击的“靶子”。
去年畅销香港的一本《扫把头》的漫画书和某杂志一篇《美貌问责制》的文章,影射这位在香港有强硬之名的保安局女局长。书和文,明显针对她相貌、发型特征为讽刺、嘲笑的对象。一向以敢言出名的叶刘淑仪起而反击,认为香港不应对性别歧视、侮辱女性的行为听之任之,否则香港就会成为“一流基建九流道德”的城市。并且表示:“我的立场无论公事或私事都非常坚定,我不会随便因别人批评或恶意攻击,随风摆柳地改变我的立场”。叶刘淑仪在题为《向性别歧视说不》的文章中说:“诚然,公众人物应预期会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其行为会受到公众监察,但这只应局限于其个人品格范围之内”。在回答凤凰卫视的采访时叶刘淑仪说:“政府肯定是有人需要去扮黑脸,我想,扮红脸虽然比较受欢迎,但是这也牵涉一个职责的问题;另外一个是选择的问题,要是你问我确保自己受欢迎重要,还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坚守原则重要,对我来讲肯定是后者。”
1995~1996年任入境事务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