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能源的政策黑幕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吴鑫)
美国副总统切尼
安龙事件是一个信号(Getty/Imagine china)
诉讼
“我们并不愿意这样做,但鉴于对国会和美国人民负有责任,我们别无选择。”2月22日,美国国会的独立调查机构——审计总署向华盛顿地区法院递交了对副总统兼白宫能源政策小组主席切尼的长达25页的起诉书,要求法院通过法律手段强制白宫公布其在制定能源政策时与包括安龙公司在内的能源公司会谈的有关文件。
身为调查安龙倒闭案11个国会小组之一的审计总署声称,他们有权监督政府能源政策和安龙破产案的调查。总审计长戴维·沃克告诉美联社,审计署要求得到切尼作为能源工作小组主席的会议记录,而不是切尼和他的助手之间所有的谈话记录,“同宪法赋予副总统的权力毫无关系”。
这将是美国审计总署成立80年以来第一次与最高行政当局对簿公堂,《纽约时报》说:“审计总署第一次为获得文件起诉联邦政府官员。”这也是自20世纪70年代的“水门事件”以来美国最高立法机构和最高行政当局之间最大的一场官司。
“这是历史性的,也是令人悲伤的,行政当局迫使国会总审计局采取这样空前的行动。”路透社引述当天众议员韦克斯曼的话,他和同属民主党的众议员丁格尔去年4月就要求调查政府的能源政策,并在1月25日致函要求沃克将白宫告上法庭。他说:“揭露那些说客和竞选捐助者的名字对副总统先生来说可能是不开心的事,但以前行政当局的经验表明,借助宪法保护并不能避免尴尬。”
据美国广播公司报道,切尼在接受采访时说,公布文件将削弱总统的权力和政府从外部获得政策建议的能力,从而影响政府决策,因此白宫不会在“这一重要原则问题上”向国会妥协。白宫发言人则进一步表示,法律没有授权审计总署对副总统进行此类调查,它这样做显然超越了权限。另外,白宫强调,切尼是作为副总统而不仅是能源政策小组主席来履行职责的,能享有宪法赋予副总统的行政特权。
在处于反恐“战争状态”的美国,相对过去,行政机构——政府的权力正有日益扩大的趋势,在三权分立的格局中显得强势,这个诉讼案审理因此令人关注。白宫将提出,这样不仅将削弱行政领袖职权,还可能威胁到国家安全。白宫官员向媒体解释时就援引反恐战争的假设场景:“难道总统拿起电话,向远在阿富汗战场的某位将军打个长途,照总审计署的逻辑,这一电话不也可以调查吗?显然总统正在从最亲近的智囊处得到信息,应该保密。”
事实上,国会和白宫之间围绕能源政策文件已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争斗。审计总署去年4月起就要求布什政府提供相关文件,但一直遭到白宫拒绝。后来又在“9·11”事件以后暂停。然而,美国能源巨擘安龙公司去年12月初申请破产保护,安龙掩盖巨额债务并虚报盈余的丑闻被公布于众后,国会与白宫开始了更为激烈的交锋。不久,白宫承认切尼以及能源政策小组成员去年同安龙公司高级主管会面6次,并向审计总署提供了77页有关该小组费用的文件,但仍以享有特权为由拒绝透露接触的人员名单等细节。
有许多人对白宫的做法表示反对。历史已经证明,当美国国内出现各种丑闻的时候,公众对政府似乎有意掩盖某些事实的做法是不能忍受的,哪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真的没有什么过错。“看来,审计总署和白宫的这一官司将会拖延数月甚至数年之久,最终可能依赖最高法院判决。”《金融时报》如此分析。
危机与政策
2月23日,刚刚结束6天亚洲之行的美国总统布什在阿拉斯加发表了每周六例行的广播讲话。这次讲话没有大篇幅叙述“反恐”,而是再度提及开发阿拉斯加石油问题,并把它视作国家安全和创造就业的核心。《纽约时报》引述布什的话说,“我们都还记得最近几个夏天里的拉闸限电和天文数字的能源账单”。他指的是最近几年频繁发生的能源危机,尤其是去年的加州电力危机。
去年6月,美国加州发生创纪录高温,耗电激增,硅谷电力当局被迫分区停电,高科技企业损失惨重。一家高科技公司表示每停电一小时损失100万美元。据统计,加州每年人口增加60万,目前加州居民为3400万,是1968年的2倍。加州平均每年电力需求以2%的比例成长,而在电脑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前题下,硅谷则高达5%。由于环保法令、居民的反对,以及电力法规政策等诸多因素,加之加州的发电设备还停留在60年代水准,造成了以电力短缺为主要内容的加州能源危机。
美国始终把能源看作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电力危机出现在拥有几百年的煤炭资源储量、几千年的石油储量及几十年的天然气储量的美国说明,能源政策发生偏差也会导致能源危机。在过去20年中,美国仅建造了一家大型的石油精炼工厂,2000年克林顿动用美国战略储备石油时,美国甚至需要将其中一部分运到海外加工提炼。美国国内石油产量已从1990年的每天740万桶下降到现在的每天590万桶,而石油进口量也上升到占全部石油消费量的56%,预计到2010年可能达到60%左右,对国外依赖日益严重。在阿拉斯加的演说中,布什强调,“美国的石油消费在今后20年里增长将超过30%,电力需求将增长45%”。布什政府认为美国“正面临着上世纪70年代石油禁运以来最严重的能源短缺危机”。
上台后不久,布什就指定一个由切尼领导的能源政策小组加紧制定适应发展需要的能源政策。美国政府与经济有关的决策一般都需要私营企业参与,国家经济绝大部分都掌握在私人手里并受公司控制,政府不能就经济的根本问题单独作出决定。
据报道,去年2月至5月期间,切尼及其领导的能源小组曾与不下150多家公司、商会、工会及环境组织的400名头面人物会面。去年5月17日,布什政府公布了一份长达163页的能源政策报告,提出政府将致力于扩充美国的能源供应并使其多样化,而主要措施是鼓励兴建更多的电厂、炼油厂、输油管和核反应堆。据该计划,美国在今后20年内将兴建1300座新的发电站,增加使用核能和火力发电,同时促进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为逐渐减少能源进口,政府建议开发阿拉斯加北极野生环境保护区,允许在保护区内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
然而,这一新能源政策却受到包括环保人士在内的广泛批评。根据美国一些政治监督机构的调查报告,那些因布什扩张性的能源新政策而受益的企业,都曾在去年总统大选期间“慷慨甚至奢侈地”资助过共和党。2000年大选期间,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共向共和党政客捐献2550万美元,几乎是他们给民主党人捐献的4倍。在这个过程中,核能公司也没有闲着,他们向2000年大选捐出1380万美元。
随着安龙公司倒闭,安龙在能源政策制定上产生的影响成了媒体和调查者的突破口。今年1月,身为众议院政府改革委员会资深成员的韦克斯曼告诉美国广播公司,布什政府制定能源政策时,白宫显然在最后一分钟加入了有利于安龙公司的条文。韦克斯曼同时公布了不含有要求加紧在印度开发能源措辞的能源政策草案,然而在最后方案中,却有建议“总统指示国务卿和能源部长同印度石油和天然气部门合作,协助印度最大限度地增加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众所周知,安龙在印度有一项亏损的发电厂项目。
布什政府需要的扩张性的能源政策同支持布什的利益集团的利益历史性地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