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报道:联想牌手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丁伟)
(陈峰摄/Photo come)
出乎众人意料,终于启动手机业务的联想选择了厦华电子作为意中人,而不是此前纷纷传闻的中科健,或与Handspring联手进军PDA市场。2002年2月27日,联想和厦华签署合资协议,组建一家新的移动通信公司,总投资1.5亿元,联想出资9000万元,控股60%,厦华出资6000万元,占总股份的40%。新公司将设在厦门。对联想来说,这是一次“百分之百的合并”,新的手机定位在中高端,将“主要使用联想品牌,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厦华品牌”,并且在今年6月份之前会有新产品上市。
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欣然用了一个“初恋情人”的说法。一年半以前,联想就与厦华有过手机合作的最早接触;去年下半年,双方又正式坐到一起进行“实质性的谈判”;2002年1月底合资方案分别通过了公司董事会表决。联想过了一个好年,如果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不是有德州仪器(TI)全球董事长安吉伯在场,一吐许久以来被猜测所笼罩的闷气的联想会显得更豪情万丈,而不是仅仅平实地说,“在三年内夯实业务基础,五年内成为国内一流的手机厂商”。
随着联想击出做手机的一拳,在其背后或在其之上一个更大的战略构想呼之欲出,但联想藏匿得很深,记者向联想有关人士求证时仅得到了只言片语。可以肯定的是,一个线索就在拥有世界领先的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的半导体厂商德州仪器身上。1999年联想与德州仪器成立了DSP实验室,此前一年联想已在国内率先推出基于中文WindowsCE的掌上电脑天玑1000,柳传志说,“该实验室将继续在加速研发无线解决方案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今年1月底,联想通过了信息产业部专家评审的第一款手机(折叠式的)就是基于德州仪器的无线方案研发的。
安吉伯对与联想的无线战略合作给予了很高评价,说这“将为TI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上写下新的篇章”,而TI中国总裁程天纵专门提及了联想“贸工技”中的“技”,又似乎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除了GSM/CDMA手机,TI的OMAP应用处理器也将用于联想新一代的无线网络设备。不为太多人所知的是,2001年5月,厦华与TI也组建了一个DSP实验室,但联想手持设备副总裁兼新手机公司总经理刘志军对记者坦承,TI对于联想与厦华的谈判并不知情,也没起过专门的牵线作用。
与所有的爱情故事一样,联想与厦华“高起点的结合”也充满着机缘和折磨。厦华总经理郭则理向记者回忆,2000年第二季度一个非正式的场合,他跟杨元庆“不经意地”提到有没有可能合作手机,既是打趣,也算试探。此前厦华与联想在显示器方面已合作多年,厦华曾生产了国内第一款GSM手机。但第一次的接触没有“触电”,刘志军对记者说,“前期大家期望值不太一样,目标差得挺多的,联想自己是研发还是合资合作也不明晰,就没特别透地去谈。”双方转而各自都与很多家国内、外厂商进行了广泛接触。
漫画中的分手大都因为“她有太多的过去”,但这并不会给联想和厦华留下阴影。2001年5月业界盛传联想欲入主中科健,后来联想认为“有资源浪费的可能,(中科健的)股东意见也不是很统一”遂作罢。郭则理开玩笑地说:“一对男女谈恋爱,都跟别人密切联系着,这是允许的,反正都没结婚嘛。”厦华不计较,厦华也有往事。1998年5月有公告称长虹与厦华签署了手机合作协议,厦华“答应怎么样都可以,(长虹)总经理、品牌、控股”。事后证明那是一次“包办婚姻”,“围绕手机项目,探讨深度合作的可能性及运作方式”的计划不久就流产了。2000年传出长虹要收购沿海某企业时,两家还为此闹过嘴仗,让外界看得云里雾里。
2002年1月23日的“柳倪峰会”则为联想厦华的手机谈判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可以想见,手机是柳倪会谈一个回避的话题。柳传志阐述了联想的战略转型,其中重要的是IT服务,负责该业务的高级副总裁俞兵在座更容易让人意识到这一点。刘志军则没有跟随,他正忙于与厦华“顺利得连条件都和第一次差不多”的谈判,以及如果谈判不成“最差自己先得做起来”的两手准备。好在联想上海研究院推出的手机通过了评审,“意味着我们具备了规模生产手机的能力”。
于是,一个“新联想”的手机品牌将会树立,把手机视为与PC一样的大众消费品的联想试图在手机领域重演自己在PC业的精彩一幕,刘志军说联想的“机会就在价值链的分解”,“我们看足了别人做的经验,熟悉他们的运作、流程、成败得失;只要强化一两项环节,就能组合社会上的力量,形成我的竞争力和产品。”品牌据说有组合安排,但厦华并不会因此消失。郭则理对某些媒体的“娱记思维”有些恼怒,“一个儿子跟父亲姓、跟母亲姓都可以的。我们自己都能接受,你们为什么接受不了?”
有人注意到了联想的手机合作名单中没有芯片商Intel和操作系统霸主微软,并且拿“联想的掌上电脑用的是微软PocketPC”的“矛”来刺这面“盾”,但以此判断联想与TI携手是为了甩开WinTel联盟还是显得冒昧。不过,微软的“毒刺”(Stinger)手机操作系统已正式以SmartPhone2002现身,在其平台上的手机今年第二季度就将上市;并得到了芯片商的支持,Intel日前发布了面向无线互联产品的全新微处理器PXA250和PXA210。联想与微软会短兵相接吗?在手机领域,谁也不愿意也不可能看到联想与微软成为竞争对手。
柳传志说联想“要向高科技企业的典范学习”,联想的确是这么做的,甚至留下了“联想总是模仿别人”的微辞。2001年联想公布三年战略规划时,杨元庆对记者承认,联想的六大业务群组“都有自己的榜样”,消费IT的前辈是索尼,企业IT希望做得像戴尔,在信息服务上效仿美国在线,IBM则是IT服务的老大哥。那么,联想的手持设备(掌上电脑、PDA以及手机等)的偶像是谁呢?是缺席的另一个主角Palm吗?
尽管联想多次表示手持设备将成为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但掌上电脑3%营业额的贡献率显然不足以支撑其无线战略。刘志军说,掌上电脑事业部与手机合资公司的构架有“打通、共用”的可能,联想也在评估兼具语音和数据处理功能的下一代手机,“但联想跟Palm或Handspring的确没有合资计划,至少到现在我不知道”。2000年下半年联想美国之行,杨元庆率领十几位高级主管参观了IBM、HP、Intel、Oracle等世界知名公司,刘志军拜访了Palm总部,交流合作机会,哪知道这就有了联想要收购Palm的传言,甚至连微软的人都打电话向他确认。
其实,Palm的神话已经破灭了,力图使Palm公司占领“Palm经济”核心位置的CEO卡尔·扬科夫斯基三个月前黯然去职。在Palm的黄金时代,其Pilot仅18个月就售出了100万部,在消费者的认同率上大大超过了IBM的PC、索尼随身听、彩色电视机以及蜂窝电话。也许,倡导了“手持同盟”的联想可以学习一下“Palm的禅宗”。在中国,人们习惯于“手机、PDA、笔记本电脑,一个都不能少”,以此来显示全幅武装的前卫感和天才的手忙脚乱的劲儿。美国《商业周刊》改写了艾伦·金斯堡的诗,“我看到这一代人中的精英一个个痴迷于PalmPilot”:入夜,时髦一族站在格林威治村的街角,用银色的掌上电脑搜寻通宵酒吧;清晨在某节乱糟糟的列车车厢中,经理人正紧盯着绿色的显示屏获取定单;咖啡馆中一群诗人用掌上电脑瞄准对方,通过红外线交换各自的诗作,但看上去却像拔枪射击——难道说,这就是联想的手持设备所神往的未来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