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天下第一的摄影团体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施武)

阅读:天下第一的摄影团体0

阅读:天下第一的摄影团体1

马格南的图片恐怕是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图片了,以各种形式集结的《黑镜头》之类的摄影集中的大多数经典之作,都出自马格南图片社。当年美国主要的图片杂志《生活》以及《时代》、《新闻周刊》、《纽约时报》等新闻杂志都因大量刊载马格南图片而增色。

与他们有长期合作的英国记者以《世界的眼睛》为颂词,讲述了马格南图片社的历史和那些摄影师的故事。我们借以熟知甘地、萨特、格瓦拉、希区科克甚至中国末代太监的形象都来自他们的摄影图片。过去50年里,马格南的摄影师总能在关键时刻出现在重大事件的发生地。甘地遇刺时它的摄影师是最先到场的,肯尼迪遇刺时它的摄影师是惟一记录下全部过程的摄影师,所以,作者称他们是世界历史的目击者。

它的奠基者之一卡帕在西班牙战争中拍摄了一个中弹士兵倒下的瞬间,从此给新闻摄影开创了一个新起点,建立起至今沿用的新闻摄影的国际标准,就是卡帕说的,“如果你的照片拍的还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战火还不够近”。卡帕自己从《战士之死》开始战地采访,他采访了中国的台儿庄大战,在二战中他是300万盟军中最先在诺曼底登陆的一员;1954年在越南采访时踏响了地雷,就在那个生死之际,他的惟一动作是按下快门。布列松是被卡帕强拉进来的另一位奠基者,他们是完全不同的摄影师,布列松的信条是“真实是最好的图片”,对他来说,摄影是通过相机观看生活的一种态度。

“马格南摄影师”这个称号至今仍是摄影师们仰望的最高爵位,新华社摄影师唐师曾在这本书的中文版序言中说它是“天下第一的摄影团体”,是个“神圣的群体”。

马格南图片社成立于1947年,加入这个组织的第一条件是“关心人类”,要加入马格南,首先向全体马格南成员提交一组作品。如果有半数成员赞同,申请者就成为一名见习生。两年之后要提交出更有力量的作品,如果2/3成员赞同,就可以成为准会员。以后还必须提交作品得到所有会员的赞同,才能进行最后的宣誓,成为正式会员。1966年创立“伽玛图片社”的法国摄影师雷蒙,在70年代已经著称于世,他要加入马格南也须按照这种章程,但他坚持认为这是值得的,因为在这个团体里才可能“有机会加深照片的内涵”。

马格南图片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新闻摄影师的独立组织,作者说:“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重建时期,很多社会团体、反资本主义组织和自由派人士,受到左翼理想主义的推动,都要求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卡帕、布列松等摄影师为了不受杂志编辑的兴趣所左右,并拥有自己所拍照片的版权,组成了这个图片社。它是一个非赢利组织,所有成员都是享有对等股份的股东,并且由全体股东一起经营。这是个注定会出乱子的配方。所以,尽管他们拍下了所有伟大的照片,也有极好的卖价,但他们的经济状况从没正常过。卡帕在的时候,用层出不尽的歪主意让图片社渡过危机。实在不行,他就去赌博,赌赢的钱就归公,赌输了就难办了,但是他好像常常能赢。80年代,这样的图片社已经很多,而且“世界各地的摄影图片社都在扩大,都在挣钱,而马格南却在走下坡”。

有一个说法,说在全世界每年总有500名优秀的摄影师闹着要挤进马格南,同时也总有50名摄影师(马格南摄影师的总数)闹着要脱离马格南。这只是一个不准确的说法,另一个说法是曾经任这个图片社办事处主任说的:“这个图片社就像病人接管了的医院”,一切有计划的行动在这里都无法进行。

1987年时,为庆祝马格南图片社成立40周年,他们编辑了一本大型图册,《我们的时代——马格南摄影师看到的世界》,因为每一个成员都有不同主意,致使图册两年之后才出版。它的出版得到了极大成功,不仅一版再版,而且还引出同名的回顾展。书中大量的摄影作品,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但马格南的每个成员都对这本纪念摄影集一肚子不满,他们在出版期间留下的合影上,每个人都用双手捂着眼睛。这张纪念照曾经作为在伦敦展览的招贴,现在放在了《世界的眼睛》一书的封底,这是模拟布列松不喜欢别人给他拍照的习惯,因为他们是世界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