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曼彻斯特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王晓峰)
目中无人的“绿洲”乐队
“骗术”不高的“江湖郎中”乐队
去年,英国媒体众口一词,把“不列颠最佳新秀”的帽子戴在“星航”(Starsailor)乐队的头上,授予这个称号的是去年2月乐队刚推出的一首单曲。当人们逐渐把目光投向这支乐队时,发现他们又是来自曼彻斯特,是来自曼彻斯特地区西北部的威格镇。
提起利物浦,你会马上想到“披头士”,但提起曼彻斯特,你会想到什么?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个城市的摇滚乐就一直统治着英国乐坛。可以说,曼彻斯特见证了近20年的英国摇滚乐。
这座被乔治·奥威尔称为“英格兰的五脏六腑”的城市,为什么会造就出那么多的摇滚明星?
如果回顾曼彻斯特流行音乐,你会发现,从50年代风靡全球的“比基”(BeeGees)到90年代青春组合“接招”(TakeThat);从60年代的迷幻乐队“冬青树”(TheHollies)到80年代蓝眼睛灵歌“全红”(SimplyRed),都在向人们展示曼城流行音乐文化的不同侧面。但最值得写入历史的就是80年代兴起的“新浪潮”。
英国流行音乐的中心在伦敦,大部分唱片公司也都设在首都。但70年代末期,曼城有了第一家唱片公司:工厂唱片公司。这家唱片公司成立于1978年,始建之初,他们就把目标锁定在当时朋克和后朋克乐队身上,公司创办人托尼·威尔逊还有一家叫做“庄园”的夜总会,同样也为曼城地下乐队提供演出舞台。这使很多当地乐队不用再去伦敦寻求发展,完全可以从曼城走向世界。
当时,英国朋克运动已接近尾声,取而代之的是后朋克或新浪潮乐队,威尔逊适时抓住这个机会,与“快乐小分队”(JoyDivision)、“杜鲁蒂专栏”(DuruttiColumn)和“特定比率”(ACertainRatio)等乐队签下合约。来自曼城的这些乐队风格和气质上与英国乐队完全不一样,他们逐步摆脱了美国摇滚乐的影响,这些新面孔博得英国媒体的一阵欢呼。这些新浪潮乐队与大西洋对岸的美国新浪潮乐队遥相呼应,使他们很快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1980年,“快乐小分队”歌手伊恩·柯蒂斯在美国巡回演出途中悬梁自尽,又引起人们对曼城音乐的强烈关注。“快乐小分队”随后改名“新秩序”(NewOrder),风格更电子化,影响也更大。曼城的舞曲音乐也因此一直承传下来,从“快乐小分队”到现在的“化学兄弟”(ChemicalBrothers),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一支非常“各色”的舞曲乐队。
提到曼彻斯特,不能不提到“史密斯”(TheSmiths),“史密斯”的影响有多大?一位写80年代英国摇滚乐史的人这样说:“整个80年代英国摇滚乐被一支乐队控制着,那就是‘史密斯’。”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史密斯”为英国人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在此之前,无论是“披头士”、“滚石”或埃里克·克拉普顿,音乐都不怎么英国。即便“披头士”的利物浦口音当时在美国像今天我们学说港台普通话那样时髦,并且这些人在美国战无不胜,但他们的音乐之根还是在美国。而“史密斯”的出现标志着他们与美国摇滚彻底断绝了血脉,如果你仔细听听吉他手约翰·马尔的演奏,会发现他与传统布鲁斯吉他演奏方式大相径庭。而歌手帕特里克·莫里西在歌词创作上能把英国式的思维、幽默、文化背景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他们的音乐中流淌的是盎格鲁-撒克逊人气质,而不是猫王或克利夫·理查德当年带给他们的那些东西。美国人后来为什么不接受“史密斯”和他们的“子孙”?一句话:他们都太英国。
“史密斯”让英国人开了窍,后来英伦三岛再出现新乐队时,都是把“史密斯”作为参照坐标。媒体也养成一个习惯,只要蹦出来一个气质忧郁的吉他主导乐队,一律被列为“史密斯第二”。获此“殊荣”的有:“星期天”(TheSundays)、“堕落”(TheFall)、“詹姆斯”(James)、“基因”(Gene)、TheLa’s、“中间人”(GoBetweens)等等。最后连媒体都烦了,因为无论哪一个乐队,都无法超越莫里西和马尔那种天衣无缝的配合。“史密斯”只出过4张专辑,但是他们对英国乐坛的影响却一直到今天。
当“史密斯”解散后,延续他们香火的是与其同时代的“詹姆斯”、“变色龙”(Chameleons)和“堕落”,虽然他们偶尔还能在歌坛泛起些波澜,但在“史密斯”的阴影笼罩下,显得有些老气横秋。正当曼彻斯特潮流走向尽头时,一批年轻的音乐天才和怪才以“石玫瑰”(TheStoneRoses)为焦点踩着House舞曲的节拍纷至沓来。与“史密斯一代”的乐队不同的是,这些新乐队把传统英式摇滚乐与更时髦的舞曲文化结合在一起,他们在不放弃吉他的前提下能做出让人更舒服的舞曲。虽然“石玫瑰”的音乐中没有电子合成器,但他们更多是从60年代美国民谣乐队“飞鸟”(TheByrds)和80年代的R.E.M.乐队中找到灵感。80年代芝加哥地区俱乐部里流行的House节拍也被约翰·斯奎尔用吉他弹出来,他们的同名专辑成了80年代最后一张经典。而“快乐星期一”(HappyMondays)、“808同盟”(808State)、“飞毯”(InspiralCarpets)则更加舞曲化,这与当时曼彻斯特流行的迷幻舞曲非常合拍。与“史密斯一代”追求一种人文精神不同的是,80年代末期的曼城新潮流的乐队非常想摆脱“史密斯”的烙印,他们傲慢、无耻、放纵自己的青春,一方面给乐坛带来天才般的音乐,另一方面他们在短短3年间就把才华挥霍殆尽。“石玫瑰”被一场官司毁掉,“快乐星期一”、“808同盟”则被毒品吞噬,曼城乐坛开始出现真空。
但是曼彻斯特一直是会为歌坛制造惊喜的地方,由两个更傲慢、更无耻但却让人无法拒绝他们才华的坏小子组成的“绿洲”横空出世。自打由加拉格尔兄弟组成的这支乐队出道以来,英国歌坛就没安生过,鸡飞狗跳的事情都由这哥俩包办,他们把英式摇滚乐复兴推向高潮,当所有英式摇滚乐队在美国都掉进了百慕大,他们却从美国凯旋而归。他们把曼城摇滚乐,乃至英国摇滚乐向前推进了一步。而此时另一支曼城乐队“江湖郎中”(TheCharlatans)却被“绿洲”的光芒掩盖,两支乐队的风格非常相近,但“江湖郎中”没有“绿洲”能折腾,虽然唱片做的一张比一张好,可就是吸引不了人们的眼球。
90年代中后期,虽然每年曼彻斯特都会出现一两支让人眼前一亮的新秀,但既没有形成群体现象,也没有像“绿洲”那样在歌坛唯我独尊,无论是后来的“鸽子”(Dove)还是去年被英国媒体捧得老高的“星航”,都缺少“绿洲”那样的霸气。但我们相信,就像曼联足球队常常在足球场上创造奇迹一样,也许下一个“曼彻斯特现象”即将在酝酿中爆发。
2001年英国最佳新秀“星航”乐队
被官司打垮的“石玫瑰”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