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报道:“阳光”婚姻的幸与不幸
作者:李伟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的成立,是否能给商家带来一个很好的平台(乌苏 摄)
陈晓涛
实权公司与实权人物
“有人说我们会掏空新浪,实际上我们是真的想做新媒体集团。”12月14日陈晓涛以此来总结两个小时的采访。44岁的陈晓涛目前是阳光四通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新浪—阳光将建立一个广告、宽带、内容一体化的跨媒体平台”,吴征曾对大家描绘了这样一个远景。今天距新浪与阳光的并购,已经3个月过去了。
陈晓涛的另一身份是香港上市公司四通电子总裁;就在一个月以前,11月11日四通集团下的四通电子与阳光媒体控股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四通阳光,股份比例为51%和49%,并且双方将各自所持的新浪与阳光卫视的股份悉数投入阳光四通。于是阳光四通即新浪—阳光卫视的控股公司,成为段—吴媒体战略的第一实权公司。演绎了3个月的资本魔术终于尘埃落定。
阳光四通的总部设于香港,国内运营中心设在北京,陈每周都要往来两地之间。他自1989年加入四通后,先后担任四通进出口分公司总经理、合资企业部部长、四通电工营销公司总经理、四通集团副总裁,四通投资公司副总裁,而其现在掌管的四通电子则是集团要害部门,为四通改制而成立的新四通首先收购的就是这块资产。“阳光四通有三块业务,左边的是媒体投资,由吴征亲自负责;准备成立投资基金,收购媒体,目前正在做计划。右边是投资管理公司,也就是管理股份,目前只有新浪和阳光两家公司,由我自己做,明年中晚期才会建立起来。”陈晓涛说,“中间是新媒体投资公司,由老万做。”老万就是万山。
万山与吴征的渊源很深。1999年初,吴征同友利主席高振顺和向华强控制的中国星(0326),收购凯威国际控股权,将之易名为天地数码(0500),正式展开个人在资本市场上策划并购之路。天地数码的主营业务就是向国内有线电视台提供设备租赁和技术转让,而它在大陆的联盟伙伴是宽频视讯公司,万山即宽频视讯的创始人。“实际上两家公司的业务基本相似,做的都是准运营商的工作,向省级有线台抽取分成,比例是25%。”万山向记者回忆说,“我们一共签下了11个省市。”在阳光四通旗下,万山执掌四通新媒体投资公司,按照官面说法,他的、“主要任务是打造一个新媒体的平台。”这是阳光四通葫芦里惟一的一个实体。
平台:宽带内容的批发商
万山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平台是什么,是硬是软;他只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一个月来一直与合作伙伴讨论收入分成问题。“这其中又分三个层次,上层是境内外供片商,中层为政府有关部门,下层是市场合作部门。”万山的口风很紧,“我们一直努力建立一个三方都满意的合作模式——一种分成模式。”
落实下来,实际上阳光四通就是从制作公司手中购买节目,与广电部或央视等国家资源部门联手建立一个中央平台——一个网络和数据中心——将节目压成400线的DVD格式;再通过地方有线电视台作为销售网,用宽带将节目买出——链接三方的纽带是一个分成方案。“绝大部分收入都是与客户分账来实现,投入最大的是的是中央平台——花了几千万。”万山说,“这其中包括国际知名的8家制片商,6~7家省级有线台,总共采购量将达到每年进口量的一半以上。我们计划先开6~7个频道,一年后增至15~16个,每天18个小时左右。”实际上,说频道是为了更好理解,目前阳光四通没有自己的频道与落地权,“我们是卖栏目或卖种类”。此时由于最后的合作没有完全敲定,万山还无法抖出合作者们的名头。
陈晓涛一再强调这其中包含着一个“整合”过程,“我们根据阳光卫视的经验,挑选适合宽带的内容——比如人文历史的专栏和财经类的资讯”。记者问,“资讯”是不是新闻? “还是说资讯最好。”陈晓涛回答,“况且我们也没有自己拍的东西,都是买的。”而万山更愿意强调:“能做到整合”是基于良好的“人脉”——“荟萃了圈里的精英”。董事长段永基拥有广泛的政府关系,旗下四通电子可以持有中广有线、北京歌华25%和5%的股份,“这已经为阳光四通捆绑了一个传播者,或至少是买家。”西南证券分析员陈毅聪向记者分析。同时吴杨夫妇无论怎样都是媒体圈里的热门人物,而万山本人又在做宽频视讯时与各地有线台布下了“宽带”关系。
万山
冬日恋情
“从结构上看,阳光四通只是一个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中间商。”时代华纳中国区的一位资深总监向记者评价说。从目前阳光四通的收入结构上也证实了这一点。陈晓涛将他们的收入分为三层:“第一是向用户收费;第二,依靠宽频做发行;第三,传输和交易,做中间商。理想中是一个倒金字塔结构,收视费的比例占大头,而现在是一个正金子塔,要靠卖片子做流通。实际上目前用户每月交的12块钱只够收回线路成本。”杨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陈,他们既没有钱也不允许去建网通那样的全国大网。
“不要把阳光—新浪与AOL—时代华纳比”,吴征在新闻发布会上对形势有明确的判断。万山希望记者明白,阳光文化的中报已经扭亏了,盈利500多万港元,而新浪现在不好是因为大形势拖累。“实际上我们必须考虑合并带来的风险,”时代华纳中国区总监告诉记者,“即使斯蒂夫·凯茨也是在凭直觉办事,合并带来了规模,也带来了负担,失去的往往是灵活性。”
最大的疑问是,阳光四通究竟有没有能力整合两个媒体。“并购3个月后我们的工作形式没有任何改变。”新浪新闻的一位主管告诉记者;副总裁汪延的形容是“合而不并”。“合而不并是说阳光和新浪分别是在香港和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现在只是股份上的互相渗透。”杨澜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作出这样的回应,“但在我们进入新浪之前,新浪就已经决定不能再走窄频互联网,而应转向媒体模式。这和我们有很多契合点。现在我们的很多节目和广告都是和新浪互动着来做的。新浪每天一亿人次的点击率,阳光的节目可以不断在上面做宣传。另外原来投向互联网的广告大都是分类广告,阳光介入则使新浪可以拉回大的客户。资源的搭配和优势的互补在过去的两个月已经很好体现出来。未来我们会把新媒体即宽频这一块集中在一块做,现在阳光的人已经慢慢集中到新浪那边去了。阳光有一个完整的、高效的宽频设计团队,曾设计过yahoo的broadcast.com,现在并入宽频那一块。”记者希望采访阳光负责跨媒体经营的副总王戈宏却被婉拒,“目前没有产品出来,不好说呀”。
“在新浪点播卫视节目”——常被描绘为两个公司整合后的未来。圈内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新浪董事会的特点是:谁都不愿说话,但谁说的话又都不算数。“新浪有完善的董事会,由他们来决定新浪的走向。”陈晓涛希望讲清楚两个公司的整合关系在哪里,“我们的一个实际想法是希望影响新浪的董事会。”这也许是更有价值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