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唱片业:衰!衰!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王晓峰)
菲律宾大街上的盗版摊(路透/Ruters)
盗版唱片目前在国外的唱片店里随处可见(路透/Ruters)
尽管美国唱片工业协会(RIAA)和国际唱片业联盟(IFPI)还没有公布全年全球唱片销量的统计数字,但上半年的销售量已足以让唱片业吸一口凉气。根据9月底统计的数字,上半年全球唱片销量比去年同期下跌5%,继2000年唱片业滑坡之后,今年继续萎靡不振。除英国和法国销量分别增长10%和8%之外,其他地区销量均低于去年。北美下跌5%,欧洲整体下跌不到1%,亚洲下跌8%,拉美下跌20%。用IFPI首席执行官杰伊·伯曼的话说就是:“这是个令人沮丧的数字。”
唱片销售有一个规律,即每年第四季度唱片销售额约占全年销售额的1/3,这是一个消费旺季,圣诞节和新年会刺激消费。所以,唱片公司往往在第三季度末第四季度初发片,经过一两个月市场预热之后,到圣诞节达到销售高峰。但今年不同,发片高峰期正好赶上恐怖袭击事件,致使发片计划要么推迟,要么取消,个别“顶风作案”的几乎都遭沉痛打击。美国的盟国(恰恰也是唱片销量比较大的国家)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因此,今年指望靠假日经济刺激唱片销量回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美国是唱片消费最大的国家,约占全球唱片销量的40%,欧洲是第二大地区,约占20%,这两块大市场左右着全球唱片业的命脉。截止到10月21日,美国市场唱片销售额为5.51亿美元,比去年下降1.8%。
其实,即便抛开恐怖袭击事件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今年唱片业滑坡也是铁定事实。全球唱片销量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杰伊·伯曼在去年总结报告中就曾指出:“我们也看到网络免费音乐第一次对唱片销售带来明显的冲击,以及在一些主流市场未经授权的CD-R复制对唱片业带来的损害。”就是这两种因素打垮了唱片业。
盗版一直是唱片工业面对的一大难题,但如果倒退5年,盗版其实并不是直接影响唱片销量的主要因素,因为在正版唱片销量较大地区,往往经济相对比较发达、法律比较完善,盗版空间极小。而盗版比较猖獗的地区,原来销量就不大,比如亚洲市场,不论有没有盗版,各大公司都不会重视,因为这个市场全年的销售额可能只是美国市场销售额的一个零头。
但如今不同了,随着IT业的发展,互联网和烧录光驱的出现,使原本没有盗版的地区(如北美、欧洲)出现了新的盗版方式。当RIAA和mp3.com或Napster打得不可开交时,CD-R出现了,它对唱片业的威胁更大。CD-R可以把一张唱片完美地克隆出来,换句话说,市场上卖出4张CD-R盘片,就意味着可能要少卖掉一张唱片。美国家庭烧录光驱拥有比例从1998年到2000年这3年间由不到1%增加到15%,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烧录光驱家庭普及率也在这3年间增加到10%。如果说打击非法网络数据交换操作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一些,那么家庭CD-R盗版方式就如天女散花,让人无从下手。惟一能解决的办法就是在CD加工时进行防复制加密措施,但直到现在反盗版组织也没有拿出一个行得通的加密技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加密就会有解密,所以,RIAA 在调研报告中也不得不无奈地承认:“如果今天属于CD,那么明天就属于CD-R。”
非法网络数据交换看上去没有CD-R 那样有致命威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网络非法下载的方式比CD-R更可怕,第一个原因是它让人更方便获取歌曲;第二是完全可以把下载下来的歌曲烧录成光盘,非法下载与CD-R结合的“完美无瑕”;第三是据有关调查显示,美国、欧洲各国青少年已经习惯了网络下载的消费方式,他们觉得网络数据交换要比到唱片店里买唱片酷得多。而这些人恰恰是唱片市场的最大消费群体。
据IFPI今年统计的数据,目前全球正版与盗版的比例是64%对36%。
美国这个大市场还有另一个因素,就是唱片提价。由于通货膨胀原因,去年唱片单价从1993年调整的13.14美元提高到14.02美元,这或多或少影响了唱片销量。
唱片公司高层更迭和经营策略失误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最明显的要数百代公司。百代从去年至今由于市场策略问题,导致像“辣妹”、玛丽亚·凯里等一线歌手从市场上铩羽而归。虽然百代在欧洲、亚洲市场的经营效果不错,但在美国、拉美地区却一直很糟,百代集团股票上市公司税前利润本财政年下降20%,很大程度是这两个市场拖了后腿。为此,百代唱片公司总裁肯·贝里引咎辞职。他之前干的最荒唐的事情就是在美国市场打不开的时候与玛丽亚·凯里签订了一份8000万美元的合同,结果凯里的新唱片只卖出40万张。新上任的总裁艾利安·利维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与凯里重新就合同数额进行谈判,同时不排除把这位天后扫地出门。目前,百代公司股票市值已由3年前的46亿英镑下跌到17亿英镑。
同样来自欧洲的BMG唱片公司的财政报告也不能让人乐观,他们今年在市场上的损失至少有3.19亿美元。
这些跨国唱片集团在中国的经营情况也是有喜有忧,今年环球唱片公司在中国做的欧美流行音乐引进版只有11个,中文版也只有张柏芝、蔡依林和张学友的新专辑在市场上有一定反响。百代公司今年在国内市场相对比较乐观,借“哈日”“哈韩”风潮,百代公司适时引进一些日本艺人的片源,在市场上反响很好,占引进产品总销量的70%。港台方面,王菲、萧亚轩的专辑卖过50万张、许茹芸和林忆莲的专辑也超过40万张。华纳唱片公司因为签下了张惠妹、孙燕姿和那英这样畅销歌手,使他们市场份额由去年的倒数第一变成正数第二。
谈到目前中国音像市场的问题时,中国区的负责人都认为中国是一个很特殊的市场,因为特殊,所以就不能按照国际上的一些标准来衡量。
华纳唱片公司中国公司总经理许晓峰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认为:“整个行业的萎靡并不意味中国市场的萎靡,中国这个市场份额从来就没有被算进全球销售额之中,因为连最基本的统计机构都没有。在今后5年,不管世界唱片业怎么滑坡,中国市场肯定是要上升的。”
百代唱片公司亚洲区首席代表徐毅认为:“今年行业上遇到了一些问题,台湾盗版泛滥,香港经济不景气,导致一线歌手在市场上‘退化’。全球唱片市场低龄化现象,使市场口味变了,唱片公司一味迎合市场,导致恶性循环。但是内地情况好一些,看样子不会再烂下去了,明年会有好转。”
环球唱片公司中国代表处负责人李子昭女士则认为:“盗版和烧录切断了唱片业的生物链,唱片业本来就是一个投入大绝对利润低的行业,并不是每个歌手都百发百中,热卖的歌手实际要为失败的歌手分担成本,盗版实际上就增加了成本。就中国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我对明年不抱多大信心,其实国内盗版的结果遭殃的不是外国大公司,而是中国自己的唱片业。”
2001年注定要成为全球唱片业的冬天,谁的日子都不好过。其实唱片业早在几年前面对网络下载和烧录就失去了一次机会,面对新技术的挑战,唱片业摆出一副老大的姿态,试图通过传统手段(法律)来解决这些问题。但事实上,RIAA和IFPI 忽略了重要的一点,网络下载和烧录是一种新的消费方式。而唱片业一直把这种消费方式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想一棍子打死,但是却收效甚微,现在只能看着新新人类蚕食唱片业而自己束手无策。如果当初唱片业能积极面对新技术的应用,就不至于像今天这样哀鸿遍野。
美国阿里斯塔唱片公司首席执行官安东尼奥·里德至今还幼稚地认为:“我们需要一些像U2这样的天才艺人把我们带进新世纪。”因为这种观点在唱片业内部还有很大市场,所以他们就找不到真正的市场。这早已不是一柱擎天的时代了,现在唱片业的当务之急不是发现下一个U2在哪里,而是发现如何利用互联网和烧录光盘的消费形式,变被动为主动,收复失地。 盗版音乐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