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争中个性化的英雄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于)
汤姆·汉克斯是《兄弟连》制片人之一,图为出席“纪念诺曼底登陆57周年纪念”(Getty/Imaginechina)
《兄弟连》灵魂人物理查德·温特斯(Getty/Imaginechina)
“婴儿潮中诞生的一代人曾经刻意避免一切跟战争有关的东西,但他们现在爱上了这场被认为是‘正义’的战争。”——《纽约客》
斯皮尔伯格曾在《太阳帝国》里尝试探讨人性和战争的关系,但从骨子里说,他是个天真的人,所以他的结论,或者说他的探讨方式总是热情有余,稍显天真。他拍摄的《拯救大兵瑞恩》曾引起了人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新一轮思考,借这部电影,斯皮尔伯格脱离了为表现战争而表现战争的窠臼,把重点放在不可估量的人的生命价值上。显然他的话在这部电影里还没有说完,所以,他联合汤姆·汉克斯共同担任制片,为HBO电视台拍摄了迷你电视连续剧《兄弟连》(这里,迷你指的是电视的集数少,《兄弟连》共有10集)。
《兄弟连》是从斯蒂芬·安伯罗斯的小说改编而来。安伯罗斯曾担任过《拯救大兵瑞恩》的顾问。“兄弟连”指的是二战期间美国的一支空降部队,它由培训后的美国公民组成。为期15个月的培训过程非常艰苦,只有少数人能坚持到最后。这批人被编入101空降师,他们被成为E 连——Easy连(Easy Company)的缩写。1943年,E连从纽约经过漫长的路途到英格兰。据很多生还的老兵回忆,他们当时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还能再看到自由女神像。1944年6月6日,E连降落在敌人战线后方,任务是解放荷兰、比利时和德国。在整个战争中,E连的伤亡非常惨重。每一个E连老兵在回忆艰苦卓绝的战争生涯时,都认为是战友之间的兄弟情谊支撑自己活到战争结束,让他们在严酷的战争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所以,斯皮尔伯格等监制的这部电视连续剧起名为《兄弟连》。《兄弟连》虽然是为电视播出而拍摄的,但它的成本仍达到1.2亿美元之多,而且播放之前,制作方在美国各大媒体的显著位置投放了大篇幅广告。广告的设计延续了《拯救大兵瑞恩》的风格:灰兰的色调、战争留下的废墟、一排疲惫但坚毅的美国士兵。
《拯救大兵瑞恩》开头一段给斯皮尔伯格带来了评论界的好评,他们认为那些场景异常真实地再现了战争场面,虽然残酷但非常诚实。《兄弟连》的真实性完全可以与电影相比,它用突如其来的恐怖和“不知道下一步将发生什么”成功地营造了让观众感同身受的氛围。在美国,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关于战争的的这一部分是缺失的。所以,表现战争的影视作品事实上弥补了这部分不足。
在《纽约客》所作的关于《兄弟连》的报道中,安伯罗斯认为他的这部把E连人格化了,这也正是《兄弟连》之所以吸引他、斯皮尔伯格、汤姆·汉克斯和其他读者的原因。安伯罗斯说,这场战争是如此巨大,很多人,包括杰出的或者不那么杰出的将军、政客都卷了进来,人们已经厌倦了读那些关于大人物和最高指令,以及战术之类的文章。他们想知道的是每一个战士的个人体验,比如这些战士做了些什么?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兄弟连》中E连的形象绝不是单一的,他们曾经被德军包围,幸而巴顿率领的第三集团军突破德军防线解了围。此时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一行字:“101空降师的每一个人都不认为他们需要别人的帮助。”这句话流露出的自信和自负给人的印象同样深刻。
“9·11”之后,《兄弟连》对美国人的意义尤其大,在他们感觉无助之时给了他们自信。虽然《兄弟连》对战争和人性的反思深度远没有赶上几十年前的《西线无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