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72)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吴立委 白川 黄建林 陈翔 西周 曹又清)
“对某些事件作历史比较让我们痛苦不堪,对于创造财富的生产者缺乏最起码的尊重、保护和援助,人人都知道这是不对的,但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如果对此逐渐麻木的话,心里是难以遏制的沮丧。”
北京 吴立委
还是实验品
中国联通在让我们忍受了多年四个联网城市,盲区多,手机极为费电,永远打不通的1001服务电话的诸多不便后,终于要抛弃我们这些当初为省钱而选择它、陪伴它、赞助它拿我们实验的CDMA用户了。把那他自己都不知道何时开通的新CDMA网描绘得一片灿烂,“做成为高端富人服务的精品”。且不说你那“辐射更低”、“手机更小”、“更具个性”、“机卡分离”的手机在哪儿呐;且不说谁也没享受过的“无缝隙连接”、“保密性好”、“绿色环保”;单是你那只有结束没有开始的换机服务,就已经损害了老CDMA用户的利益。铱星当年不比你更灿烂,现在还不是太空垃圾?把一个还没有收费标准,没有开通时间,没有新机上市,谁也没漫游使用过的网拿来让我们“选择”,中国联通——你不认为自己在拿自己开玩笑吗?!我们是穷人,不怕多换几回号。俗话说得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就当叛徒。
北京 白川
大学的力量
武汉某高校因为地处闹市,进出车辆太多,周围穿梭的人成分复杂,治安环境十分混乱而颁布了一条“封校令”:凡是进出该学校的车辆和闲杂人员都得接受检查,非学校人员不得随便进出该校。实际上,“封校令”可能远不如开放学校课堂更有效。这里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100多年前,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校园南墙外是一个贫民窟,治安环境十分不好。于是,校方决定在南墙外修一道围墙,将学校与外界隔离开。可事与愿违,治安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经过如此反复几次,校方发现围墙这种“封校”的做法根本没有效果。于是他们推倒围墙,长年累月地向社会各界开设免费课程。这种开放的效果出奇的好,赢得了广大市民的赞扬,而且南墙一带很快成为哈佛最活跃和治安最好的地带。这就是教育的力量,这就是大学的另一种作用。高等学府不仅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而且应该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
暨南大学 黄建林
内衣在哪儿晾
据报道:明年4月1日起执行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作出规定:上海居民如果将衣物晾在主要街道和旅游景点附近,将会受到处罚。如何处罚呢?违反规定的,责令改正;不改的,个人可罚20元,单位罚20至200元。出台此规定的原因,“据上海的一些官员介绍”,把衬衫、袜子和内衣裤晾在街道附近的竹竿上,“有损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形象”。我从高中培养起读报习惯开始,至今数年,看过的讽刺晾衣于大庭广众之下的图片新闻至少上百条。新闻说明也是千篇一律:“××地区有居民把衣服晾在街道上,好似万国旗,甚不雅观。”讽刺了这么久,终于规定出台啦,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真可谓是又先行了一步。不过,我有几个问题。第一,把衣物晾在公众场所,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危害呢,除了所谓的“影响形象”外。至于有谁会将衣物,特别是“衬衫、内衣裤、袜子”晾在外边当作一种爱好呢?估计也是没有的,每个人无论文化程度高低,都会最大程度地保护隐私;第三,把衣物晾在外面的居民,他们有没有另外的场所保证能把衣物完整地晾干呢?我想既然没有谁喜欢把晾着的衣物给人看,那么他们晾在外面,也属于下策——他们不是家里不够宽敞,就是吃住在自己经营的街边小店的小业主——总而言之,都是不够条件让自己洗好的衣物享受阳光。特别是人口密度如此大的上海。这样一来,我觉得这个规定就很不合情合理。你不让人家挂,又不开点地出来办一批“公共晾衣广场”。如果硬让居民们把衣物晾在潮湿的自家厅房里,“国际大都市”形象保住了,可居民受委屈不说,这衣服要几天才能干啊。我读过焦国标的《你在哪午休》,批评的就是专拿民工在街上睡午觉说事的记者。今天说的这个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没地方方便睡午觉,没地方方便晾衣物,都只能将就着在街道上。个人的基本利益无法满足的话,哪来的集体利益。
上海 陈翔
庸医和四环素
我记得很清楚姥姥的牙齿,是很黄的那种,这使我看到大笑的人们的时候习惯性地审视他们的牙齿。不过在那个年月大家习以为常,不是水有问题,就是四环素给闹的。我至今还记得但凡有个头疼脑热肚子疼什么的,姥姥一概拿出四环素命令吃两颗,迫于姥姥作为长者的威严,大家乖乖就范。一直到我得了大脖子病,并且在那段痛苦不堪的吃药打针岁月后,我发誓,即使姥姥用拐棍指着我的头,我也绝不吃四环素。说真的,我现在身体棒得很,平常头疼脑热根本奈何我不得,倒是流鼻涕打嚏喷会影响工作,但也就一颗感冒通加两粒伤风胶囊便会搞定,很有疗效并且巨便宜。直到有天我咳嗽很厉害,在老婆郑重宣布我的咳嗽已经影响了她两周睡眠后,我决定去看大夫。我拿到付款单并且看清上面的数字后,我有点愤怒。如此之贵的药品,我判断这大夫不是庸医就是吃了医药代表的回扣了。自费尚且如此,要是公费那定是海了去了。但在拿到包装精美名称不详的药品后,我对迅速治疗好咳嗽信心百倍。不过大夫给咱吃好药绝对是照顾咱,比起激素鸡、瘦肉精、防腐剂香肠的制造者来说就差得码子大了。很多地方的养殖场拿药喂鸡喂鱼喂猪,我对药性品名不太了解,但我知道鸡鱼们吃了药后长得很快。这对养殖人员来说来钱较快,但对人们吃了鸡鸭鱼肉后出现何种情况尚无研究,我因此认定养殖人员定是庸医无疑,也明白为什么人们爱吃野味了。我是一个体育迷,刚看完十强赛,全运会就轰轰烈烈展开了,每天晚饭后用遥把(我对遥控器的简称)上下搜索,兴致盎然,对很多超纪录的比赛成绩赞不绝口。但几天下来,我发现和各省增长的金牌数同样增长的,还有运动员服用兴奋剂被曝光的次数。看到那些被查出服了兴奋剂夺去金牌的选手无辜的表情和解释,我基本上相信这应该是随队庸医的杰作。谁不怕死啊,谁愿意糟贱自己?这兴奋剂可不比四环素,吃四环素大不了牙黄,但吃了兴奋剂后变什么现在还真不好说,吃了后身体如何强壮倒没见过,但我见过很多10多岁的小孩长胡子早熟到是真的。不行,我要先回家将老爷子喝的X百金口服液给停了,太危险了,谁知道这口服液里有什么呀,买的时候根本没想到我也有当庸医的时候。
北京 西周
短评
不就是招聘,装什么孙子呀?
有个企业要招聘一个大学生,在经过种种考察考核、严格的千挑万选之后,有幸过关的3名“幸存者”,面对的最后一道面试题目是:10减1等于几?应考的大学生当然知道这不是一道小学数学题,但却不知道考官心里的“答案”,或者他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只好各自发挥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去猜测。有个大学生回答说你想等于几就等于几;另一个大学生具体分析说:10减1等于8,那是消费;等于12,那是经营;等于15,那是金融;等于100,那是贿赂。最后一个大学生想想,反正摸不着考官意图,怎么猜也是白猜,干脆就回答说等于9。最后是第三个大学生入选,理由是他的回答表明他诚实。其实,这个大学生入选纯粹是一种幸运,就像买彩票碰巧中奖一样。我还曾看过两篇招聘报道,一篇是:有家公司要招聘一名职员,广告发出后,在面试那一天来了很多应聘者,可是公司保安却不准任何人进入大楼,大家只好在公司门口耐心等待。其中有个应聘者等不及,便冒充总经理的亲戚混进去,结果他被聘用了,理由是这个人聪明机智。另一篇是:有个老板要招聘一名司机,面试内容是让应聘者在规定时间里把车开到某个地方。面试时正巧碰到路上堵车,大多应试者怕耽误时间纷纷掉头改道,只有一个应聘者在那里排着队耐心等待,结果这个人被老板选上了,理由是他有耐心。看这些招聘故事,本来是想从中吸取一些智慧和经验,没想到却是不看还清楚,越看越糊涂,经常是“这一次”成功的经验,恰好又是“那一次”失败的教训,让人不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坏,什么叫对,什么叫错。现在求职者众多,用人单位和领导有充分的理由和足够的条件好中选优,当然也有资格有权力确定自己的选人标准和方式。只是,那种“脑筋急转弯式”的选聘考核方式,苦了众多求职者自不必说,是不是能够真正检验出一个人的学识水平和聪明才智,也该打个大问号。
而且,如果你要假装和国际接轨,也弄点正儿八经的智慧来练练呀。把从文摘小报和庸俗管理学上看来的馊主意当经营宝典,这不是装孙子吗?
广州 曹又清
(本栏编辑:吴晓东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