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喀什:离战争300公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金炎)

报道:喀什:离战争300公里0

和平是人们的希望 (新华社 供图)

<span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font-weight:="" letter-spacing:="" line-height:="" 21px;=""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widows:="" 1;="" word-spacing:="" -webkit-text-stroke-width:="" display:="" inline="" !important;="" float:=""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新华社 供图)  

位于喀什市中心地带的辉煌宾馆与一所维族小学相邻,北京时间每天上午10点(当地时间早8点),学校开始播放音乐,孩子们的喧哗声飘进宾馆,但房客只能凭感觉判断外面的世界:学生们或许是在做早操——所有的语言都是维语。

在喀什的87所中小学中,有78所是纯粹的维族学校。10月31日召开的喀什中小学法制副校长的动员大会,就是用维语主持的。当汉族领导讲话时,几乎所有人都戴上耳机听同声翻译。在喀什的大小会议中,这种场面最为常见。在喀什,汉族不到总人口的10%。

瑞典人雅林1929年来到喀什,他的感觉是:如同从现代回到了中世纪,“就像回到为拍摄电影《一千零一夜》所设置的场景中”。雅林当时印象很深的是“用黑色盖头遮住面部的妇女”、“巴扎(集市)上聚拢的小毛驴”现在依然是喀什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妇女用来遮面换成了褐色大头巾,而且只有很少一部分中老年妇女依然保持这种风俗。小毛驴也集中成为附近乡村维族人赶巴扎的工具,自行车、摩托车甚至小汽车在城里已经取代了小毛驴。

新时代来临的信号充斥在喀什的主要街道上:宽阔干净的柏油路,服装品牌专卖店,玻璃幕墙的高层建筑……这种更像一个安静的南方县城的感觉,并没有因为局势复杂的阿富汗战争而有所改变。喀什的主要报纸《喀什日报》进入11月的重点报道是“向不文明行为开战”,在这份风格基本停留在内地80年代水平的报纸上,几乎找不到美国向阿富汗开战的相关报道。

不仅媒体,公众平日聊天的内容也很少涉及战事,人们更多地关心一点点融入他们生活的现代化。相反,倒是外地人给这个城市寄予了更多的想象和传言。战争开始后,喀什上空白天会有空军的飞机飞过,于是一些有亲朋在北疆的喀什人会收到关切的询问电话:“听说美国飞机已经飞到喀什了?”

能联想到战争的军人、军车比往常多了很多。当地一个开出租车的东北人说,有时路上塞车就因为有军车通过。10月30日晚7点从乌鲁木齐飞喀什的航班上,也有七八个军人。据当地人说,更早些时候,每天晚上的航班和火车基本转为军用,战备物资也源源不断。

在当地人所作的比较中,“9·11”之后不久,喀什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其实这种紧张在街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女孩的心事你别猜”的情歌依然在街头回荡,维族人晚上依然沿街举行婚庆。只有政府机关的人被推进了临战状态,不但领导要轮流值班,更高层的管理者甚至要在凌晨3点(当地时间刚过午夜)突击检查,为的是防止值班领导睡觉。但这种高度紧张状态到了美国真的对阿富汗动武时,反倒成为强弩之末,“一点都不紧张了”。另一种说法是,喀什以前还是总会有一些事端,但自战争以来是“出奇”的平静,这倒让人有点要发生什么更大事端的惶什市民看恐。

关于喀什与战争的关系,喀得相对清楚。无论维族还是汉族,他们向记者表达的观点都是:喀什与阿富汗直线距离最近,所以很多部队过来,一是防止美国炮弹误炸,二是防止恐怖分子充当难民混入境内。对喀什来说,战争还是别的国家的事情。不过有一条喀什与巴基斯坦、阿富汗的通道很少见诸文字,却被很多喀什当地人所熟知:从喀什坐班车到叶城——喀什境内喀喇昆仑山北麓的县城,在那里的山区,很多人赶着毛驴车就直接出国了。

战争带来的不安在少数市民中也有所反映。解放南路一个开美发店的女老板说:一些人担心战争打起来了,粮油价格会飞涨,有人一下子买三四袋粮食储备起来。不过这种紧张心理在喀什没有滋生的土壤,像大多数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一样,喀什人的生活受外界左右的比例太小。

在喀什工作一年多的王先生记得去年这时候,喀什的氛围似乎更要紧张一些,“1999年连续发生了几起炸弹事件,到了去年,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从这种角度推理,战争开始后,喀什的现实与想象中的差距由此一下子能够解释得通了:作为伊斯兰文化和突厥文化的交汇点,喀什更多的危险来自民族分裂分子的恐怖主义活动,这种危险比战争更贴近喀什人的生存。换种说法,当地的民族团结是永恒的主题。

喀什的中心广场上立着毛主席像,毛主席像对面是崭新的“华表”——很明显是一个与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柱体顶端是狮子,柱体上则雕刻着伊斯兰建筑的纹饰。所以只有真正到了喀什,才会发现任何对喀什的先入为主的概念都要受到挑战——因为这些概念或者仅仅以汉族的思维方式,或者从维族的角度,往往被人忽略的是,喀什是这两个民族共同组成的。

因为西靠帕米尔高原,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邻近,喀什毕竟是一个太敏感、太重要的地区。所以,在乌鲁木齐订飞往喀什的机票时,新的规定是要先检查身份证。在喀什鲜见欧美人的影子。旅游局统计的数据是,整个10月来喀什的旅游人数是8.07万人。市旅游局王局长说,因为“9·11”的影响,喀什的旅游淡季提前了一个月,10月份以后就基本没什么人了。

战争的影响很多是潜在的,但是在喀什,更多的影响被自然因素所遮蔽。尤其进入11月份前后,天气的因素似乎成为游人稀少的更好解释——在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麻扎、阿帕霍加麻扎(香妃墓)等主要景点,几乎一整天都空空荡荡的。只有旅游局这样的权威部门知道,战争对整个地区而言,对喀什的影响最大,“十一’后退团的客人很多”。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旅游热线“3·14”线路:从喀什到鸣沙山,到塔什库尔干,到红其拉甫口岸,到界碑的旅游线路因“9·11”事件被取消。

在经贸方面也有同样的倾向。11月份是边贸的淡季,在中国境内做边贸生意的巴基斯坦人一般在这个时候回国,第二年5月再返回喀什——显然,相当一部分巴基斯坦人今年提前了返程行期。

也许有一点算是战争对喀什的有利影响,喀什市旅游局王局长说,喀什的知名度因此而大大提高了。 喀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