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专利的长短线之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中国基因专利的长短线之争0

(林磊 摄/Fotoe)  

关于中国大豆和棉花的传说

孟山都远东有限公司的公关总监刘石曾经去过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孟山都总部,他没有传达给我们更多感性的形象,而是给了我们一组数字: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实验室,一公顷的房顶温室,123个大型人工气候室,可以模仿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气候条件。230个实验室,2000多个科学家,所有的实验室都可以24小时地分析从各地传来的基因资料。他说那里有许多中国人,加起来有100多个。

关于“中国大豆,美国专利”的事情,刘石说他向美国总部询问的最新答复是,孟山都没有在美国之外的国家申请这项专利。刘石说那么可能性只有两种,要么是相关报道有误,要么就是美国撤销了申请。刘石说上次记者采访,给他留了一些材料。“材料应该是从绿色和平组织那里得到的。”对绿色和平组织这个老对手,他一点也不意外。在此报道出来不久后,孟山都迅速为后来的到访者准备了一份针对性极强的资料——“孟山都推出新技术,改良商品大豆品种”。里面对大豆专利的权限,对他人的不妨碍,甚至对“中国和全世界的农民们可能带来的好处”进行了详尽的说明。

刘石是个代言人。他首先强调孟山都的中国野生大豆品种来源的合法性。“我们是从美国农业部的公共资源库得到这个种质的,我们不可能非法得到,而这个种子如何到的这个资源库,我不太清楚。可能有三个途径:解放前流失到美国;中美种子交换计划,由美国分离出来;第三种可能是中国科学家重视不够,自己带出去的。”“如何到的公共资源库,我们只能去帮助调查,责任不能在我们。”

“公司给我的解释,我们申请的这个序列的不到2%,而且这个序列在世界上所有的种植大豆上都没有发现,根本不会存在种大豆就种美国大豆的纠纷。原来大家都没有发现这2%,如果将来发现它的价值,一亩地提高20元钱,收两元钱的专利费那为什么不可以呢?”“这件事情的后果就是首先不影响现在,另外将来农民也不会太吃亏,这个成本里有没有专利费,这对农民没有意义。”刘石强调说。

问题是中国农民对未来的基因专利费用并不担心,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孟山都带来的现实利益。“我听到一种很排外的说法,说不能让美国人进来赚中国人的钱。确实我们当时进来的时候很是费了一番周折。”孟山都公司农业技术服务部经理吕楠博士,对1997年孟山都公司开始在中国推广保铃棉的困难仍然记忆犹新。而到2000年,孟山都保铃棉推广种植的面积已经在全国转基因棉总种植面积中差不多占了半璧河山。在吕楠眼里,上个世纪90年代初连续三年的棉铃虫害预告了转基因棉的巨大市场即将铺开。市场份额的争夺势将到来,尽管那时中国刚开始研究转基因抗虫棉,而孟山都公司第一次把保铃棉种带到中国也是几年后的事。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棉铃虫害在我国大部分棉区大规模爆发,给棉花生产造成灾难性损失,尤其是1991年~1993年最为严重,每年损失100多亿元人民币,甚至棉花大省河北省的棉花种植业一度被埋葬。国家“863”计划于1991年立项开始了抗虫棉的研究。

“虫灾本来是一个推广抗虫棉的很好机会。”吕楠说,“我不便说出推广抗虫棉的研究所。该研究所拿到抗虫棉后经过回交、转育,性状还没稳定就推广到河南、河北、山东去,结果到了秋天就完了,长得不整齐,抗虫性也不好。从那以后,老百姓一提到抗虫棉都不感兴趣了。”他的评价是“急功近利”。此后各方加紧了研究工作,变得沉静下来。直到1995年,由著名抗虫棉专家郭三堆研究员领衔的转基因抗虫棉项目被国家列为“863”计划“八五”重大关键技术项目和重大中试转化项目。与此同时,孟山都正在紧密筹划跟河北省种业集团公司合作把转基因抗虫棉引进中国,并开始产品试验。经过运作,于1996年建立由中方管理的合资公司——冀岱棉种技术有限公司,揭开了繁育推广美国抗虫棉的序幕。事情进展顺利,199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听取了冀岱公司汇报后说“河北的试验是成功的”。同年,农业部批准孟山都部分抗虫棉品种的商品化。孟山都人士说商品化是“特批的”。

吕楠提到商品化“费了些周折”,他补充说,排斥意见最强烈的是国内的同类研究机构,同行竞争激烈。第二是农药厂家,以前光棉花用掉的农药就占总量的30%,里面的90%是杀棉铃虫的,有了抗虫棉就不用再打药杀棉铃虫了。

“刚开始市场的份额不大,而且因为以前河北的种子非常差,价钱低,才一两块钱一斤。我们的种子一上市就是40多块钱一公斤,棉农嫌贵了,还怀疑能不能抗虫。”吕楠说,“第二年棉农刚收完棉花就来抢购棉种,形成元旦前抢购高潮,以前都是在每年的二三月才买的。我们措手不及,生产和加工都赶得要死。一下子占了河北播种面积的40%。”1998年光在河北就推广了120万亩。

几乎同时,国内的抗虫棉研究取得重大进展,1997年,部分抗虫棉品种分别在9个省试种示范,同年农业部批准国产抗虫棉的商业化,其核心技术在1998年获中国专利,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独立研制成功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1998年8月,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深圳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合同,由创世纪公司具体实施转基因抗虫棉在全国的产业化。1999年推广200多万亩。

“在市场上,郭三堆老师研究成果的产品跟我们的产品是直接对立的,完全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吕楠很佩服郭三堆领导项目组取得的巨大成果来之不易,但他仍坦率地指出孟山都公司和郭三堆研究成果在市场上的冲突,尽管郭三堆只负责科研不负责市场推广。吕楠1997年加入孟山都公司,是保铃棉专家,见证了两种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

“郭三堆和孟山都在棉花上竞争非常激烈。”刘德虎博士说。他回忆国产抗虫棉刚上市的时候,当时有人断言中国的抗虫棉不如孟山都的,于是进行评比试验,将两种抗虫棉搁在一起种,让专门的机构作鉴定。结果是这两种抗虫棉的抗虫性不相上下,产量也差不多。而农科院抗虫棉的优势还在于对国内自然条件的适应性比较好。吕楠没有对此评论,只是说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的资料。

实际上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范围一直受到国家的控制。1998年农业部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公室和农业部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共对68项申请进行了评审,孟山都公司一共申请了6项保铃棉在部分省份的环境释放和商品化生产,结果无一通过,至今能推广产品的只是少数几个省。同时,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申请的双价抗虫转基因棉花在晋冀鲁鄂皖的环境释放得以通过。“限制了别人也限制了自己”。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林忠平教授说。他认为要按市场的方式,谁的技术水平高产品好就让谁去发展,不能一味加以行政的方式。

即使这样,市场的争夺也不会停止。《华尔街日报》的消息说,在河北,孟山都保铃棉的种植面积实际已经占转基因抗虫棉总面积的90%。河北是孟山都保铃棉在华推广的发源地。

中国基因专利的长短线之争1

Aventis公司研究转基因玉米的实验室(本刊资料)  

谁能控制基因专利?

基因工程最迷人之处,在于一个基因很可能就会发展出一个产业。在12万条基因中,只要有1万条有用,就会形成1万个产业。现在许多生命科学企业已经在试图通过控制人类基因库来控制未来人类社会的资源,其影响远比微软对PC操作系统的控制更加深远。截止到今年5月,人类已有1800条基因被注册了专利。专家预测到2005年,人类的10万条基因将会全部被专利覆盖。美国AINGEN公司依赖EPO基因专利的开发应用,从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成为美国生物工程领域的领头羊,其EPO1998年的收入达到13.6亿美元,而EPO的全球市场已达到34亿美元的销售额。目前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15种基因工程药物中,只有一种是中国自己的专利。中国生物制药中有90%是国外申请的专利。

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副所长薛勇彪对记者说,如果我们有100个基因专利,美国也有100个,在这个起点我们可以相互竞争。但现在是人家有100个,我们一个没有,怎么和人家竞争?在基因专利的瓜分越来越激烈的前提下,如果我们现在不加强原创性的研究,提高科研力量,壮大科研队伍,那么将来我们也许就会成为一个技术殖民地。不久的将来,我们研发基因药物、基因治疗,很可能要花费巨资向国外购买基因资料!目前全球激烈争夺的约39000个人类全长基因中,美国已拿到了23000个左右,美国的塞莱拉、因塞特、人类基因科学公司等企业共申请了1万多项基因专利,其中美国政府已批准了2000多项。而我国科研单位虽也拿到了8500多个全长基因,但在国外申请专利的很少,国内的人类基因专利申请一个也还没批下来。

“我们需要帮助。”上海联合基因开发有限公司企划部经理张茁对记者说。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基因技术公司,上海联合基因技术公司已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3700项基因专利,向国际专利合作组织(PCT)申请了1172项专利。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专利一项也没有审批下来,但花费已上千万元。国外高昂的专利申请费使我们的好多专利都压了下来,只能挑选着去申请。据他介绍,一项基因专利在国外30个国家申请下来,需要6万美元,其中主要的花费是在一些发达国家:美国1.7万美元,日本2万美元,欧盟2万美元。而且,在向每个国家申请专利之前,首先必须向国际专利条约提出申请,待该组织向所有成员国发出通知,才能获得专利申请的优先权,每申请一项专利需收费1.2万人民币。“虽然政府也会给我们一些补助,但几百万的补助对我们来说是杯水车薪,我们目前是靠股东的投入和公司的收入来维持。”张茁这样无奈地告诉记者。

“专利的投入与产出如果不成比例,专利给我们带来的就是负担。”华东师范大学基因中心专利组主任胡勇伍认为,基因专利要转化成产品才能得到利润,基因专利要有人买,但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专利申请下来后,没有企业问津,科研投入得不到回报,这是制约专利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因素。有一个鲜明的例子:中国微生物研究所发现了一种丙肝抗原,在实验室合成后,出价50万元转让,但没有一个企业买。没有办法,实验室继续投入资金,经过药检局批准,进入了临床实验后,出价500万元,还是没有企业问津。最后实验室又投入了400万元,使之进入市场,结果反映良好,这时有企业出价5000万元买断。本来可以出很少的钱得到这一专利,但我们的企业对风险的承担能力很弱,在没有看到利益前不敢去承担未知的风险,这就制约了专利产业化的发展。

“一旦被别人控制了基因专利,即使企业将该基因产业化,它为获得基因的产权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华南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博导李宝健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强调。

中国对生物技术专利保护的现状

对动物和植物品种不给予专利保护,不论是用传统的生物学方法饲养或培育的动物和植物新品种,还是通过基因工程的DNA重组技术或现代杂交技术得到的转基因试验动物或中草药新植物,目前在中国都不给予专利保护。

对于微生物菌种和遗传物质,由于它们属于生物化学物质,因而也可以像其它化学物质一样被授予专利。

生物制品亦可得到产品专利。生物制品是指用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动物毒素、人或动物的血液或组织等经加工制成,作为预防、诊断和治疗特定传染病或其他有关疾病的免疫制剂,如疫苗、抗毒血清、类毒素、抗菌素等。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不授予专利。其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从人道主义出发,认为医生的行为是救死扶伤,属于神圣的职业,不是一般意义上以盈利为目的的产业,因而不应当受到专利权的限制和影响。二是因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人体为实验对象,缺乏可重复性,因而不具备专利法所要求的实用性。

终结者计划

位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Delta &Pine Land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种子公司,发誓要把终结者计划商业化,这个世界第9大种子公司,是惟一一个公开宣布要把这项技术商业化的。所谓的终结者,就是通过基因技术产生不孕的种子,农民只能每年去向他们购买。美国农业部和这个公司联合拥有3项专利。2001年8月1日,美国农业部宣布发执照给Delta& Pine Land。他们认为这个宣布是对所有第三世界的农民的宣战。世界上3/4的农民每年都会留种子。这项技术曾经被国际农业研究机构所禁止,被联合国谴责,甚至被孟山都谴责。它把私人盈利置于社会利益之上。而美国农业部认为它是一项绿色技术,这样可以阻止基因从转基因植物流失。 生物技术转基因植物吕楠基因合成基因工程孟山都专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