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67)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杨树 包不靓 于洱 王动 舜跖 赵振华)

读者来信(167)0

“有人评价梁晓声的小说《恐惧》:我感到恐惧的不是《恐惧》,而是梁晓声这样的作家写出《恐惧》这样的作品。对于中国的恐怖活动来说,恐怖事件的本身或许并没有那么恐怖。”

北京 杨树

只有一个隆重的电视节是不够的

晚上看湖南卫视现场直播金鹰奖颁奖晚会。当日天公不作美,但大雨之下仍可以看出主办单位的良苦用心,明星们按国际惯例从红地毯上走过,两边有很多小朋友,一人一件简陋的雨衣,手里拿着花束,出来一堆人就欢呼一下。四周灯火辉煌。看起来很像美国电视艾美奖的颁奖典礼。尽管我们的幕后工作者和明星穿什么的都有。跟前一阵的金鸡奖百花奖比,金鹰奖有一个优势,就是它的得奖作品电视台都放过,而金鸡百花奖经常把奖给些听都没有听过的电影。

据说金鹰奖是观众评出的奖,但是据《华西都市报》报道,8点钟晚会开始,10点钟就有一个连续三年获得金鹰奖的电视工作者跑到媒体集中的长沙一家酒店里揭露评奖“黑幕”。他揭露的作弊手段也没有什么新鲜的,说是有人包下网吧,雇佣廉价的学生劳动力从事劳动密集型作弊。自从有了网上投票的做法后,利用网络作弊的人多了,有一个流行歌曲的颁奖风波就跟网络有关。但这位电视工作者很会找时间,眼看人家花了很多钱和精力的颁奖晚会要结束了,然后出来告诉大家这个晚会存在不诚实的成分。

上面两段话之间是一个对比,即承办这次晚会的电视台确实在形式上做了努力,让它看起来像一个大的电视节,从外观上跟国际性活动接轨。但外头怎么努力,底气到底不足,先不说电视质量问题,单单是“黑幕”的存在就会让外在的努力可笑而无用。

杭州 包不靓

点个名字就多要钱?

医院里大夫的诊断书看不懂是出了名的,过于有个性的字体导致处方一般来说只供业内人士交流,好比草书只有了解书法的人才看得懂。但医院里也有些字,即使患者或家属都认得也未必看得懂。比如医药费的计算方法,通常情况下跟他们心里估计的不一样。北京有的医院里有个新名词“点名手术费”。具体操作方法是:你生了病住到医院里,医生给你看了看,决定必须做个心脏搭桥手术,不然你就很危险。刚好,这家医院里有个很有名气的大夫,你觉得让他操刀更安全,就点了这位医生的名。医生也愿意,但不能白点名,你得多出点钱,这个钱就叫“点名手术费”。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乱收费,还是个老熟人,以前叫“红包”。但医院不这么叫,而且把这项收费归入完善管理的举措当中。物价部门也觉得这样合法,因为已经申报并批准了。

作为一个患者你有什么话可说?自己的糟心脏还必须交给这位医生处理,有时还担心人家不收钱不额外关照自己。如果你是个名厨师可能好办,站起来出院后,只要这位医生去饭店里点名要吃自己的拿手菜,也多收他的钱。

北京 于洱

一所中学的智慧和荒诞

人们对于学校是不是净土的争论已经没有兴趣了,重要的是包括学校教师在内的人们能不能坚守最起码的职业操守和社会道德感。持续了三年的姜志东事件展示了另外一种邪恶的智慧。

19岁的姜志东曾是辽宁省朝阳市第一中学96级学生,1998年9月的一次上课迟到,被老师罚站两天致精神分裂。事后,一审、二审法院判处朝阳一中赔偿姜志东医疗等费用41882元,精神抚慰金6000元。2000年1月,姜志东被学校告上法庭,理由是破坏了学校价值万余元的财产。5月19日,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朝阳一中当庭出示了一份重要证据:一盘事后录制的现场录像带。事情就在这个地方出现了戏剧冲突:当庭播放时,录像带无声而且影像不清。姜志东的律师提出复制这盘证据回家细看,回家后,姜志东的父母借来进口的电视机和录像机播放,却发现录像中不但有几十块破玻璃的图像,而且竟出现了玻璃破碎的声音和朝阳一中教师喊“砸!别收拾了”,“砸,先砸”,“就砸玻璃!还有办公室的门那”等画外音。

于是,法庭再也传唤不到朝阳一中的原告们了,但是姜的父母并没有就此结束和学校的法律冲突。2001年9月,在公安分局的调查询问中,朝阳一中校长原毅和摄像者两人辩称:“录像带中的砸玻璃声和人喊‘砸’的声音”是在场工人安装新玻璃前清理破玻璃时发出的,并非是有人故意打坏玻璃。另外,朝阳一中无一人能说清楚姜志东到底砸坏了多少玻璃。

其实,事实再明白不过,修玻璃的画面怎么能作为控告别人的现场证据呢?不过,即使事件如此清楚,公安分局的正式结论依然为这出荒诞剧做了一个符合戏剧逻辑的结尾:姜家控告朝阳一中自毁公物无证据证明事实存在;朝阳一中起诉姜家要求赔偿11160元与姜志东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差额过大,有失实的内容;录像资料需进行科学鉴定才能彻底弄清里面的声音内容,目前,朝阳警方无这方面能力。

戏剧一样的过程说明,我们就生活在戏剧般的荒诞之中。

沈阳 王动

就这么点儿爱好

说起小偷,我这个屡遭扒窃的人总是恨得牙痒痒,今天看到的这个小偷却让我觉得乐不可支,一点恨意都没生出来。10月份,香港一名80多岁的老太太在一家珠宝店顺手取走了一只钻戒,店员追到码头,发现老太太右手中指上正带着那只钻戒呢。接到报警查案,法官发现,被告共有31次案底,其中29次为偷窃罪。首宗偷窃案底在1950年,当时被判监禁两个月,最近一次案底是去年9月,被判监禁1个月,缓刑1年。这记录令法官叹为观止,可怎么判呢?判坐监,于心不忍;判罚款,多了怕老人家负担不起,少了怕她接着干。最后只得判了个罚款3000,教育为主。

可乐的是,被告身穿花恤衫长西裤,戴着墨镜独自出庭,当场缴清罚款后扬长而去。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一人一个模样,各有所好,好吃,好喝,好赌,好色,好财,好偷,或者什么都好。老太太几十年独好一个偷,也算得够专一了。我琢磨着,要是一开始就断了她这个习惯,她可能不会有这爱好了。看来,对制售假药的、贪污贿赂的一干人等一有苗头就应该一棍子打倒,免得他养成习惯,就好这口儿了。

深圳 舜跖

短评

老病没治 回家等死吧

本来,人们对民航的信心已经和电信差不多了:反正不指望它学好了,可是最近民航部门向媒体倾诉的苦衷实在让人郁闷。

据民航总局办公厅研究室的官员对媒体说:都说民航应该放开票价,让市场说话。这话没错,但我们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认识,这种说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他们认为民航总局代表着国家利益,要对国有资产负责。放开价格并不难,可民航的家底没有能力支付这种试验的高昂代价。美国1978年放松航空管制后,代价是大量的企业倒闭和巨额的财产损失。如果我们也照此办理,必然导致每年几十亿元的损失,一亏数年。

得,按照他的说法,谁说按照市场定价就是对国有资产不负责任,谁敢呀?对于老百姓关心的票价问题,这位官员坦言目前已没有降价空间。解释原因时,他说:“除非我国民航的油料供应体制、行业会计准则以及国家对民航引进飞机和航材的关税政策等作出一定调整,否则,就现在的条件而言,我国空运价格的下调空间十分有限。”

这也说得有理,可他解释航空公司偷偷打折现象时的理由就太有意思了。他的论点是:当前民航管理体制下,我国的直属航空运输企业并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虽然对国有资产有保值增值责任,但最终责任在民航总局。因此,企业经营的目标不一定是利润,而往往是不顾效益的市场扩张和生产能力扩张。这就是为什么企业敢于无视效益削价竞争,而民航总局要加强价格管理的重要原因。

于是就进入了这样的循环:进入市场是对国有资产不负责任,不进市场没法降价,没法降价就自己偷着降价。不知道这位官员会不会被自己的逻辑关系弄迷糊,反正我想起了一个传统相声,一个偏方大夫对老头说:“老病呀?老病没治,回家等死吧。”

北京 赵振华

(本栏编辑:吴晓东E-mail:[email protected]) 恐惧

上一篇: 生活圆桌(167)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