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费尔干纳风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1999年2月,在针对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的恐怖事件中,导致15人丧生,总统幸免于难(路透/Reuters)
毒品、武器与国家的梦想
“南方-反恐怖-2001”军事演习早在今年春天在吉尔吉斯斯坦南部举行。参加者有俄罗斯、阿塞拜疆、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摩尔多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乌克兰等九个国家。这是十年来独联体国家反恐怖部队首次联合作战演习——统一的指挥部,统一作战部署。
独联体反恐怖中心最高指挥鲍里斯·梅里尼科夫在演习结束后曾发表讲话:独联体国家全面的共同努力是有效对付国际恐怖主义的保证。
中亚地区地形复杂,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的高山众多,山民自古好战。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交界地的费尔干纳是中亚人口密度较大、最为贫困的地区,伊斯兰教在这一地区占绝对的统治地位。
制造过暗杀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未遂)与绑架吉尔吉斯斯坦人的“乌兹别克伊斯兰运动”正是看中了这一点,长期盘踞在这里。他们认为,费尔干纳经济非常落后,一些居民对政府心存不满,得到民众的支持相对容易。
塔吉克斯坦境内的恐怖活动虽不如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般猛烈,但实际上其局势直到2000年初才稍稍平静。费尔干纳就位于这样三个冲突不断的国家交界地带。“乌兹别克伊斯兰运动”组织选择这样一个区域,一直试图在这里建立一个独立的伊斯兰国家,逐步“吞噬”乌兹别克斯坦,同时为走私毒品和武器开辟一条通道。
华南师大副教授张来仪引述乌兹别克斯坦安全机关的话说:“在费尔干纳盆地建立伊斯兰飞地只是整个行动计划的第一站。”
按照伊斯兰运动的领导人塔塔希尔·尤日达舍夫的说法(他现藏身在塔利班控制下的阿富汗境内),伊斯兰运动新编部队已经超过了7000人。这是一支国际纵队,其中有阿拉伯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吉尔吉斯人、乌兹别克人和塔吉克人。俄罗斯《独立军事观察报》在报道此事时形容:“这是个随时可能爆炸的地方”。
危机不仅仅表现在战争上。盘踞在这里的“乌兹别克伊斯兰运动”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赎买人质、贩运毒品和由塔利班总部直接给钱,其中贩毒获利最大。恐怖组织选择这一地区除政治目的外,也希望打开一条走私毒品和武器的通道。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杨恕接受采访时说:“整个中亚已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毒品生产和转运中心之一”。以1999年为例,阿富汗共生产毒品4600~4950吨,约占世界毒品市场的75%,共中的2/3要通过中亚国家转运。杨恕分析指出,中亚国家转运这些毒品主要有四条线路:
1.阿富汗赫拉特地区→土库曼斯坦→高加索→土耳其,以运输鸦片为主;
2.阿富汗北部和塔吉克斯坦→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西欧,主要运输海洛因;
3.阿富汗北部和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塔什干→莫斯科→西欧,以海洛因为主;
4.阿富汗北部和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西欧,也运输海洛因。
孙壮志对此的一个研究结论是:“毒品运输的逆行方向,刚好是走私武器的通道。”
“应该说明的是,费尔干纳盆地由此成为中亚最重要的毒品种植加工和转运地区。”杨恕说,“加之这里武器贩运及各种极端势力活动猖狂,致使这一传统的经济、文化、宗教中心成为一个罪恶的摇篮。”
拉登、阿富汗与费尔干纳
1999年11月17日,乌克兰最高法院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一次审判——共有15000名证人出庭作证。
被审判的首犯是塔希尔·尤日达舍夫与纳曼加尼。他们是“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组织的领导人,法院认定的事实表明,他们及其组织应该对塔什干谋杀卡里莫夫的爆炸和吉尔吉斯斯坦人质危机等一系列恐怖事件负责。
经过20天审理,最高法院判处两人死刑——尽管两人当时仍然在逃。被媒体广泛传播的一个事实是,在法院判决时,两人却远在阿富汗塔利班,与拉登等恐怖分子谋划更进一步的行动。
在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极端主义诞生的时间应该是在1987年,来自沙特阿拉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特使秘密来到纳曼干市。他们在市里的“古姆巴兹”清真寺举行了各地穆斯林教徒代表大会,议题是成立“伊斯兰复兴”党,领导为了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伊斯兰国家而进行的恐怖活动——没有可能通过谈判建立伊斯兰国家,只能依靠武装和暴力。
俄罗斯《独立报》因此报道说,塔希尔·尤日达舍夫是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主义的积极推行者,1987年他还是刚满二十岁的小伙子,但已经展开了针对卡里莫夫政府的殊死战争——“圣战”。这个人有两个绰号:“巴依”(旧时中亚地区的大财主,大地主,或大牧主)和“指挥官”——他是“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的首要人物。
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对此次恐怖事件表示愤怒(路透/Reuters)
1993年2月,尤日达舍夫越境到阿富汗,加入萨依德·阿卜杜拉·努里等领导下的“塔吉克斯坦流亡政府”,并被他们任命为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复兴党负责人和塔吉克斯坦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副主席。
和尤日达舍夫志同道合的还有纳曼加尼,后者生于1969年,毕业于纳曼干军事学校,1987年应召入伍(前苏联),在阿富汗服役。与尤日达舍夫结识后,成为“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的第二号人物。《独立报》描述他的异常残暴时说:“为了恐吓纳曼干地区代表,他亲自打死了许多民警,把他们的脑袋割下来,扔到这些被害民警亲属的家门口。”
1993年,尤日达舍夫和纳曼加尼在阿富汗开始按照专家组设计的方针建立一个被称作“纳曼干营”的军事组织,其骨干分子都是纳曼干地区的侨民。他们精通各类武器,有过白刃战经验,在塔吉克斯坦参加过伊斯兰反政府战斗后都逃到了阿富汗。此外还有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接壤地区的居民。这样,塔吉克斯坦的流亡者、乌兹别克族的阿富汗人甚至乌兹别克斯坦人都参加进来了。
这些恐怖组织成员在阿富汗北部和巴基斯坦的营地内进行专业训练,把费尔干纳盆地作为根据地。他们的意图是要破坏乌兹别克斯坦的政治社会秩序,用流血事件来向政府施压。在中亚建立一个“哈里发”执政的伊斯兰国家——是他们的梦想。
尤日达舍夫与车臣的野战军首领哈塔博和巴沙耶夫保持着紧密联系。1999年3月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的领导层向巴沙耶夫送去一份文告,号召自己的“车臣兄弟”一起来解决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团结整个穆斯林世界与伊斯兰的敌人作战。
这后来被证实确有其事——来自俄罗斯的情报显示,在车臣被打死打伤的恐怖分子中有乌兹别克斯坦人,他们在车臣进行恐怖破坏活动。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经俄罗斯专家小组鉴定,1999年2月在塔什干用于企图炸死卡里莫夫的弹药与车臣叛乱分子在反政府战斗中夺得的弹药是一样的。
据俄媒体报道,尤日达舍夫和本·拉登于1999年2月和6月曾两次会面,分别用几天时间讨论了塔什干的恐怖主义组织形势。本·拉登向塔希尔·尤日达舍夫提供了金钱和人员——在白沙瓦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乌兹别克斯坦籍和塔吉克斯坦籍恐怖分子。1999年底,塔利班以本·拉登的名义交给尤日达舍夫一大笔钱,用以资助伊斯兰运动。
在1999年2月的恐怖事件中,乌兹别克斯坦内阁大楼遭到损坏(路透/Reuters)
俄媒体因此评论说,塔利班是“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的同谋者,正是他们为尤日达舍夫打开了向乌兹别克斯坦进攻的突破口。俄罗斯对外情报局的资料显示,在中亚建立政教合一国家的想法,正是塔利班高层人物的决断。
俄罗斯记者莫斯卡列夫写道:被称作“伊斯兰运动”的恐怖组织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的绝大多数恐怖活动都是本·拉登一手导演的。本·拉登的意图很简单——发动针对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的“圣战”,不仅要把他从国家元首的位置上清除掉,更重要的是要用蓝色覆盖中亚的版图——建立一个以伊斯兰法典统治的新国家。
“拉登每年拨出2.5亿美元资助独联体国家的政治反对派。”华南师大历史系副教授张来仪引述外刊的报道说,一名约旦人充当他与伊斯兰极端分子间的联系人。
中国社科院孙壮志提醒说,“泛伊斯兰”和“泛突厥”思想虽然发源于与中亚紧邻的西亚、北非,却与中亚的民族主义和宗教派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容易波及到中亚地区”。这一担心并非多余。
分歧、合作与联合打击
中国新疆与费尔干纳的直线距离约100公里。有关方面告诉本刊的信息表明,“东突分子”在这一地区的活动尤为频繁,所以这一地区非常值得注意。
从地理条件和“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的政治目的两个层面上考虑,费尔干纳并不会对中国产生很直接的威胁。但研究中亚问题的杨恕认为,间接影响仍然是存在的。
这种间接威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毒品、武器走私,很可能通过“东突”恐怖分子扩散到中国新疆。“另一个就是恐怖分子训练问题。”杨恕说,经常有“东突”分子进入费尔干纳地区接受军事训练,“现在仍存在这种情况”。中国人民大学中亚研究所张国凤引述有关材料说,在费尔干纳的“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中,有一个新疆维吾尔的小分队在接受训练。她引述有关方面的统计说,在整个中亚区域接受训练的“东突”分子有上千人。
驻中亚各国的外交官们都认为,中亚的恐怖组织同拉登一样有发动全球“伊斯兰革命”的野心,由“危险的友谊”编织成的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跨国网络,必将对这一中亚及周边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独联体反恐怖中心最高指挥鲍里斯·梅里尼科夫在今春演习结束后的讲话中说:“遗憾的是,关于集体防御大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立场,行动的统一规则也未达成。”
“表面上看中亚几个国家关系挺好,实际上各自有时也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中国社科院学者孙壮志说。他引述俄罗斯学者的说法说,中亚至少有19个争议地带,现有边界的最终划定必将产生矛盾和冲突。
分歧是存在的,但中亚各国对这一区域安全的合作现在成了主流。2001年6月15日,参加“上海合作组织”会议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与俄、哈、吉、塔、乌五国总统共同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媒介评论认为,公约为维护中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联合打击“三股势力”奠定了法律基础。
“上海合作组织”(原为“上海五国”)成立于1996年,但那时乌兹别克斯坦并未加入。在乌总统卡里莫夫险被恐怖分子暗杀的第二年(2000年),卡里莫夫便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上海五国”首脑会。2001年,乌兹别克斯坦正式加入这一组织,名称也由“上海五国”变更为“上海合作组织”。
目前,中亚各国的领导人非常担心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势力在本地区蔓延,今年2月15日,由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同参加的“上海论坛”在比什凯克(吉尔吉斯坦首都)闭幕。这次主要讨论了在比什凯克建立“反恐怖主义中心”的问题。与会各国表示,将团结在一起,不遗余力地与恐怖分子战斗,反恐怖将成为中亚各国的首要任务。 伊斯兰文化中东局势伊朗伊斯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