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生动物的“失乐园”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青藏高原濒危哺乳动物,包括藏羚羊、藏野驴、白唇鹿、藏野牦牛等已经增加到至少36种,濒危鸟类如黑尾豫、蓖鹭、褐颈犀鸟等至少增加到了30种。80年代,青藏当地媒体在宣传上往往把青藏地区当作野生动物资源的重要基地,在1987年青海的报纸上,还颇为自豪地这么说:“青海省每年出口旱獭皮达130000张。”《国际濒危动物保护和管理公约》1988年公布中国每年出口青藏地区野生的大山猫毛皮数量达89650张,居世界之首,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当时中国已经是《公约》的缔约国。
当时,在青海的高原地区,每年有上百群野牦牛被猎杀,导致其数目的极大缩减。在黑市上,每张雪豹皮可以卖到20000美元。
“这种巨大的变化基本上发生在以往不到20年的时间内。”索南达吉自然保护站创始人杨欣曾五次进入长江源头做漂流考察,他十分遗憾地回顾,“1986年我进长江源时,第一次看到上百群的藏羚羊,它们在离我们200米远的地方才开始奔跑。1994年我带朋友进入同一地区,总是向他们炫耀呆会儿就会见到漂亮的藏羚羊,结果见到最多的一群也就五只,它们开始畏惧人类,在一公里以外就开始逃逸。1999年我们再去就几乎看不到了。”
当时,一家名为国家土特产和动物副产品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国有企业,在90年代曾让其代理商到青藏地区设陷阱捕捉各种野生动物。而鹿角、麝香、羚羊骨则因用于传统中药而备受国际动物保护界的非议,这其中相当数量的动物副产品就来自青藏高原地区。超过100种高原动物的副产品可以入药。
由于移民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高原常住人口的增长导致了对野生动物的过度汲取。杨欣说:“草场超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来文明的入侵,这让当地牧民向往拥有比如汽车、摩托车这样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于是他们只能卖牛羊来换取这些新奇玩意儿。于是草场根本没有喘息的余地,而更多牧民被迫到海拔更高草更稀疏的地方去放牧。”
在青藏中心地带每年平均各类皮毛的产量达到5360000张,它们多数来自喜马拉雅旱獭、麝香鹿、蓝羊、藏瞪羚、藏羚羊、岩貂鼠、狐狸、猞猁、豹猫、普通水獭、东方小爪水獭以及野棕狗等等。
杨欣至今怀念漂流过程在曲麻莱初见一群白唇鹿的情形,那些从没见过人的白唇鹿正好在河边喝水,发现他们后始终惊奇的张望着他们,当人与鹿群距离缩小到20米之内时,他才明白什么叫“人与动物共同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