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新体验

作者:钟和晏

(文 / 钟和晏)

谭盾新体验0

2001年的谭盾更强调现代音乐的终结(卢北峰 摄)  

李安曾说最早和谭盾认识是在一次派对上,他听到一个“充满热情、精力充沛的家伙”用农民口音在讲一个黄色笑话。当时谭盾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而李安还在纽约大学。十多年后,出现在北京“《卧虎藏龙》新体验”发布会上的谭盾看上去仍是个“充满热情、精力充沛的家伙”,即使说的不是非常标准的普通话,我们听来也没有什么农民口音,而且穿着时尚。事实上,“时尚”一词也几次出现在谭盾口中,他说,“重要的是如何将最新的音乐理念和年轻人的生活时尚结合起来”,并说“一个作曲家如果对时尚的东西不感兴趣,他的作曲也一定是零”。

谭盾已经9年没有在北京举行音乐会,这次从《永恒的水》协奏曲和《卧虎藏龙》中,你多少能体验到一些这种时尚感觉,虽然实验水乐对谭盾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东方精神和西方形式的汇聚,传统音乐和前卫风格的相遇,以及古典音乐在后现代时期的重构,这是我们通常读到的对谭盾音乐的评价。不过他本人更愿意强调打破边界,没有古典和流行、东方和西方、雅和俗的对立,就像隔不断的永远融合的水。

《永恒的水》协奏曲在1998年由库尔特·马舒尔指挥纽约爱乐乐团首演,这次是谭盾亲自执棒中国爱乐乐团。他以丰富的想象力把水的声音溶入音乐中,并和交响乐队形成一种和谐的协奏关系。不过和交响乐队相比,更吸引人注意力的是乐队背后的大屏幕和琳琅满目的打击乐。

负责多媒体影像制作的英国人麦克·纽文已经和谭盾合作15年,他将摄影镜头和灯泡放置在一个黑色立柱中,柱子上面是盛满水的大玻璃缸。这样的水乐多媒体装置舞台上一共有四个,被撞击下水的波纹韵动不时出现在大屏幕上,力求造成音乐和视觉同步的效果。

在谭盾的音乐创作中,《永恒的水》显然属于实验性、游戏性比较强的作品,其中玩得最“开心”的是打击乐手大卫·科辛。这个据说每顿都要吃中餐的美国小伙子在纽约就住在谭盾楼上,有时谭盾在浴缸里实验水乐时他就会下来帮忙。大卫的“打击乐器”层出不穷:中国古乐器丝鼓在他手中发出呜咽幽怨的声音;用一把小小的弓弦轻轻滑过浸在水中的铜锣,又是悠扬的乐音;有时是水琴水鼓,他像打鼓一般用两个倒置的玻璃杯撞击玻璃缸中的水,或者敲打浮在水面上的木盆……

应该说,美国现代作曲家约翰·凯奇(John Cage)的音乐理念给了谭盾许多启发,约翰·凯奇也表现过水,他的观点是:“音乐是一种有意的无意义,或者说一种无意义的游戏。”而谭盾自己的说明更有东方色彩,他会说到道家文化和听松的哲理。

肖斯塔科维奇、约翰·凯奇和日本作曲家武满彻(Toru Takemitsu)一直被谭盾引为自己灵感的三大来源。尽管如此,2001年的谭盾更强调现代音乐的终结。他说:“真正的前卫、真正的现代主义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如今我更愿意将复杂的思维元素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表现。前卫不前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的自由。”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梁茂春在演奏会后评论说:“谭盾的音乐和以前比确实很不一样,以前他否定旋律,现在非常重视旋律的协作和调性的描写。前卫音乐有它存在的特殊条件,现在很多前卫音乐家都有回归现象,回归到自然、旋律和情感的表现。” 谭盾艺术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