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看西看:不堪回首
作者:娜斯(文 / 娜斯)
沙特阿拉伯美军基地被炸(Sipa 供图)
“9·11”之前的夏天,美国媒体的头条新闻是:华府实习女生失踪,加州众议员康迪特涉嫌;佛州鲨鱼频频咬人(海滩嬉戏的游人)。为了这么两件事,媒体闹翻了天。眼看又要来一场小一号的莱文斯基案翻版,康迪特就要坚持不住宣布不参加连任竞选。但是来了”9·11”,美国人这才知道,曾经是多么无聊。再往前推想,当然更意识到那场克林顿与莱文斯基案是多么愚蠢,在FBI忙着查找克林顿不轨证据的时候,恐怖分子正如入无人之境地策划着真正的骇人大案。甚至有人说,如果不是克林顿二期任内一多半时间花在“挨整”上,可能还有多点功夫研究本·拉登。还有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案,在克林顿任期的最后几个月提出的和平议案因时间仓促而流产,使历史失去了一次最接近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达成和平协议的机会。
“9·11”之前的这一年,美国的热门娱乐是电视上的幸存者游戏。把一帮美国人放到艰苦环境中去“下放”,破衣烂衫,食不果腹,钻木取火,捕鱼捉虾,甚至生吞昆虫,同时要想办法在选举中选掉他人,谁幸存到最后,就成为百万奖金的领取者。因为CBS《幸存者》(Survivor)节目的成功,一系列类似节目应运而生,什么《恐惧因素》(Fear Factor)、《环球挑战》,本来都预定在9月的新季度推出。当然,电视大亨没有预料到的是,真正的、不用编导的“幸存者”,“恐惧因素”等等大戏豁然登场,真正的幸存者游戏可不是闹着玩的。还有那个把人放到一间房子里处处有监视器的《老大哥》(Big Brother)——现在真的需要处处有监视器了,《老大哥》节目可就一点不好玩了。
90年代美国最流行的一部电视剧《桑菲尔德》,写纽约三男一女四人帮,吃喝拉撒睡的种种庸常生活笑料,被称为是“不关于什么”,这部剧为何代表90年代不言自名。90年代的美国国内,一派升平,俄克拉荷马炸政府大楼一案虽然令人震惊,但属极个别分子举动,并非主流社会的政治矛盾。美国的公众生活瞩目中心永远是法律大案,90年代的大案是:邮包炸弹案、俄克拉荷马政府大楼被炸案、辛普森涉嫌杀妻案、科州富翁夫妇幼女遭害案、科州科轮班中学生校园暴力案、克林顿与莱文斯基案。邮包炸弹案反映了对现代科技文明的反弹;俄克拉荷马案是美国极少数人反政府行为的体现;辛普森案主要是有名人和种族因素;而克林顿案则是政府内部政治斗争的反映,以及美国的清教徒文化背景的浮现。虽然每一桩都引起媒体大规模的报道,但都只能说反映了美国社会的某些问题,不足以构成社会动荡。
每个国家社会都像个人一样,要经历growing pains(成长的痛苦)。美国在20世纪成长的痛苦都发生在六七十年代。那时的美国很激情,黑人争自由,左派闹革命,妇女争女权,游行、抗议、暴力、人民公社、花儿少年,恐怖组织没有现在那么疯狂可也够疯狂。想想看,马丁·路德·金、马尔考姆克斯、肯尼迪兄弟,如此之多的政治人物遭暗杀。
在各种势力的争斗中美国社会80年代进入平稳时期,也是保守时期。90年代初,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美国人的冷战恐惧终于告一中止,迎来了歌舞升平的世纪末。高科技泡沫则像是疯狂的发动机,带领整个社会奋勇直前,晕眩不已,相比之下,上述阴云都无法抵挡财富美梦的金光闪闪。到了90年代后半期,百万富翁(其实是纸上富翁)以每天数十的数目涌现,让我想起中国大跃进时代的“放卫星”。PC时代、互联网时代、数字化生存……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而我们在20世纪末则赶上了数码革命。多么欢欣鼓舞!
可是,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会问:什么数码革命?甚至,什么工业革命?还有很多国家正经历成长的痛苦。全球化造成的痛苦?或者因为全球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总而言之,突然之间,整个世界共同面临成长的痛苦,美国的快乐泡沫大破灭。前途叵测,而昨日不堪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