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疯人玛大姐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王晓峰)
玛丽亚·凯里(本刊资料)
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不喜欢玛丽亚·凯里,甚至不喜欢她无需任何理由,虽然她的唱片每3秒钟就卖出一张。
关于她的故事,如果拍成电影,会非常好看;关于她的八卦,写成书,会很畅销。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如今面临精神崩溃边缘。
明星们总会面临压力,鲍勃·迪伦面临出唱片压力时,用苦肉计给自己制造一起摩托车事故,以换来一段休养生息。科特·库班面临压力时,给自己脑袋上来一枪,让自己永远涅槃。但是凯里却不能这么酷,压力之下,她只有疯狂,只有一次次被送进医院。
喜欢她的歌迷都叫她“玛丽亚”,她的故事就是灰姑娘童话的当代翻版。有谁能像她那么幸运,当她把自己的样带交给哥伦比亚唱片公司首席执行官托米·莫托拉时,命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顷刻间便发生:莫托拉离开了和他生活了20年的妻子,凯里再也不用去餐馆刷盘子,她的唱片卖到1.2亿张,她拿到61个音乐大奖,她拥有了无数的金钱和荣誉……
但是命运像是和她开了一个玩笑,在她演艺生涯的尖峰时刻,莫托拉抛弃了她,从此,等待她的是一次次命运的捉弄。
从巅峰跌入低谷,对一个人的打击可想而知。凯里在离婚之后出版的唱片不再像以往那样热销,莫托拉不会再为她聘请最棒的制作人,凯里最终也关闭了她的唱片公司,黯然神伤地离开使她一举成名的索尼公司,转投维真旗下。但是,牌运不好,怎么洗牌也没用,当她的新任男友路易斯·米圭尔离她而去时,她的精神终于崩溃,割腕自杀未遂,两次被送进精神病院。
演艺事业的不顺接踵而来,转投维真旗下之后推出的第一张唱片也是她处女电影的原声唱片《星光泪痕》销量奇差,各方恶评不断,一致认为是她最差的唱片。遥想当年,凯里在歌坛无人能及,打榜拿奖如探囊取物,以致她愣是把惠特尼·休斯顿拉下马来,现在虎落平阳,还不如那些奶声奶气的少年歌手受欢迎。
而她倾心出演的电影《星光泪痕》还未上映就麻烦不断,上映之后,那些刻薄的影评人像是积攒了一年的愤恨,全部发泄在凯里身上。听听那些损人不利己的影评人刺耳的声音:
“全都是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CNN)
“粗制滥造的劣质品。”(底特律自由新闻)
“太令人沮丧,毫无乐趣。”(洛杉矶每日新闻)
“凯里女士这回相信自己能唱不能演了。”(达拉斯早新闻)
“凯里有一个惊人的才能,就是她不会演戏。”(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
“只有下面几种人能把这部乏味、罗唆的影片看完:11岁的小姑娘、玛丽亚的死党歌迷、上个星期恐怖事件后对生活彻底绝望的人。”(Mr.Showbiz)
…………
实际上,从凯里出道那一天起,就埋下和媒体交恶的祸根。在那些刻薄的乐评人眼里,凯里不过是一个花瓶儿。凯里成名之后,总有点狐假虎威的架势,她喜欢招摇、炫耀自己,模仿查尔斯王子的婚礼,购置豪宅,演唱时过度地卖弄自己那副好嗓子,以致最后连她的歌迷都厌烦了。这些都成了媒体攻击她的“素材”。在1996年格莱美揭晓晚会上,之前获得5项提名的玛丽亚·凯里败在一些另类女歌手的手下,电视台故意出她的洋相,让她谈谈感受,凯里只能说了句苍白的“女权运动”便落荒而逃。
如果把玛丽亚·凯里和当今歌坛的几位大姐大作一番比较,不难看出她为什么不受欢迎。凯里有一副令所有女歌手都羡慕的歌喉,但是同休斯顿相比,就像她自己是个混血儿一样没有休斯顿纯正,尤其在对灵歌的演绎上;而与另一位“铁喉”席琳·狄翁相比,凯里又显然过于卖弄和轻浮,而狄翁不爱张扬的个性也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但凯里卖弄又卖不过麦当娜。凯里的缺陷是那么明显,而这一切可能都归结于她缺少某种做人的才华。如今,在抛弃音乐比市场更新音乐还快的美国年轻听众当中,凯里的地位已摇摇欲坠,她希望借更换唱片公司和拍摄电影重振“雌”风,但事与愿违。
科特·库班因不堪重负而疯狂,射杀自己羽化成文化英雄,玛丽亚·凯里因不堪打击疯狂,只能住进医院。也许将来某一天,人们通过历史重估这位流行歌星时,或许会公正一些,因为在她的熠熠星光照耀下还有抹不去的泪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