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作为英语学习资料的专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艾丁宝)
蔡澜是一个以写美食而闻名的专栏作家。有一次,蔡澜先生去台湾到古龙家里做客,古龙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说他写什么样的东西出版商都会接受,哪怕是最普通的故事:一个父亲,一个母亲,生了4个女儿,嫁了4个老公,这就能卖钱。蔡澜回香港,把这事跟金庸念叨,金庸说这样的故事我写也能卖钱:一个父亲,一个母亲,生了4个女儿,嫁了5个老公。为什么4个女儿嫁了5个老公。蔡澜说这就是做文章。
这段趣事是我从蔡澜的集子《给成年人的信》中看到的,这本书前半段是蔡澜在报纸上开专栏回复读者关于感情问题的信,后半部分题为“给亦舒的信”,每篇也就300字,也是在报刊上开的专栏,讲的是香港一帮文人拉拉杂杂的琐事。亦舒说过,写专栏的时间长了就会变成老生常谈。蔡澜的这些专栏全是家常话,看完就完,不过给人的感觉是这些文人还保留着一些流氓气息,或者说豪情。
北京流氓王朔给上海的一个专栏作家出的集子写序言,说董桥也就是那么回事,跟梁实秋一个路数,家长里短的那些事。其实不然,董桥的专栏中的信息量很大。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他的专栏里能介绍外国报纸上的专栏都说了些什么。《没有童谣的时代》是他近年的专栏文章的集子。
看这本书我知道了伦敦《泰晤士报》上说过,马丁·路德·金一家曾经接济过朱利娅·罗伯茨一家,那是1967年大嘴美女出生之前的事情。我还知道了《今日美国报》上的一篇文章说过美国学校里对金的介绍不够完整,忽略了他对宗教理念的贡献。我知道英国《卫报》上报道了气垫船的发明人考克勒去世的消息,在这一则随笔里,董桥讲了他1974年第一次坐气垫船从英国到法国去的场景。董桥专栏里当然不只是介绍外国报纸的内容,他游历世界,在诺丁山住过之后再讲《诺丁山》,自然能有自己的味道。
在很多时候,我是把这本书当成英语学习资料来看,因为文章里经常能碰见英语单词。董桥也会从语言讲形势,在《英国人的美国腔》里,他写到:“英国最近一次调查发现,年轻一代的英国人都喜欢说美国口音的英语。2/3的26岁年轻人念schedule这个字都加重c音;95%的65岁以上的老人都忠心正统的女王英文,坚持念出英国人的sh音。”他还说,中国帝王自称朕,大不列颠王国的君主自称We,王室英语中有We are not amused这样一句话,据说是女王听下流笑话之后的反应:“朕并不觉得有趣”。
董桥这个名字这些年如雷贯耳,“乔志高”这个名字倒显得陌生,《美语录》的作者介绍说——“乔志高”是高克毅的笔名,1912年生于美国,在中国长大以至大学毕业,久居美国是个中英文可以左右开弓的作者。
乔志高在自己的序言中说,他在1960年就开始给香港报刊写专栏文章介绍英语的好玩之处,这一次是将他写过的小品文结集出版,共有《言犹在耳》、《听其言也》、《总而言之》三本。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第一本。乔志高讲英语惟恐不好玩,所以第一篇文章就是关于骂人的,然后讲吃饭讲体育。老实说,我怀疑太空人1969年第一次登陆月球那句早已打好腹稿的豪语——One small step for man,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是受了中国词语Great leap forword“大跃进”的启发。他说,这个词一被介绍到美国就被华尔街股票市场和体育比赛借用。
能在学英语的同时看到一些好故事不由得让人感叹:two-fisted writer真是有意思。 (图片均为本刊资料)
《美语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7月第一版
《没有童谣的年代》,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给成年人的信》,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读书董桥蔡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