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阿富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对阿富汗地形,多数中国人乐意用“鸭梨”来形容。但是,说阿富汗的地形类似树叶,特别是当我们将阿富汗领土单独置放并观察时,相信“树叶”是更认真也更接近准确地描述。这片“树叶”叶柄的末端与中国接壤。
阿富汗与6个国家接壤。他们分别是巴基斯坦(边界线长2200公里)、伊朗(820公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与塔吉克斯坦(与三国边界线长2300公里)、中国(92公里)。中国与阿富汗“叶柄”末端相联的是新疆喀什的明铁盖山口。更准确地说,明铁盖山口与巴基斯坦实际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接壤,阿富汗“叶柄”末端是三山相汇之地。所以,一般而言,从真正阿富汗境内,也即“叶柄”之地进入中国并不可能。
阿富汗这片“树叶”的叶柄结构相对独特。它的北侧是瓦罕山(因此,这一叶柄也被称为“瓦罕走廊”,走廊最窄处宽仅11公里),南侧是兴都库什山,最东端,也即叶柄末端是喀喇昆仑山脉的北尽头。马可·波罗曾记载“沃坎谷地”是当年的贸易盛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考证认为,“沃坎谷地”即现在的瓦罕走廊,而马可·波罗也是通过瓦罕走廊进入的中国。中国的晋代僧人法显与唐代玄奘法师都是取道阿富汗而前往印度取法的。但是,多数中国人并不相信这些古代人可以通过目前这山高且狭长的叶柄而进入阿富汗。对此,较多的解释是通过克什米尔区域进入或离开阿富汗。而这条300多公里长走廊的形成,也是俄英两国在殖民扩张时,为了抑制对方继续前进而划出的一条谁也难以逾越的缓冲地带。“瓦罕走廊”在过去2000多年时间里既是贸易盛地,也是文化要道,促进了佛教、伊斯兰教,甚至包括基督教的传播。但现在,《国家地理》杂志形容说,“与世隔绝”。在15世纪,也即欧洲通往印度的海路尚未开辟之前,比“瓦罕走廊”更著名的是经过阿富汗的“丝绸之路”,这是欧洲、中东和中国、印度进行贸易、文化交流的中心。有考证认为,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出自梵语,意为“货栈”。
欧洲与印度的海上通道开辟后,阿富汗开始变得相对闭塞,但这也仅仅从贸易的角度而言。阿富汗65万平方公里境内聚集了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山脉、哈扎拉贾特山脉、苏来曼山脉、东伊朗山脉等等。这些山脉和由它们“捧起”的高原,占了阿富汗面积的3/4以上,所以阿富汗也被比喻为“高山-高原-沙漠之国”。把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阿富汗放在亚洲版图上来看,地理位置却非常特殊,它恰巧是东亚、南亚、西亚与中亚四大地区的衔接点。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无论从历史、社会、民族、语言、宗教哪一个层面看,把它划归到亚洲任何一“亚”都显得困难,学者为此争议不断。与学者争议多有所不同的是,这里军事上,特别是战略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自古而今,这里一直便是各路英雄争夺之地。中国军事科学院的专家研究认为:阿富汗目前之所以有多达30个以上的民族,多与战争相关。战争导致不同族群的滞留,除了阿富汗本身被争夺外,所有对印度的军事征服,也都必须要经过阿富汗。这样的战争,自然会带来非阿富汗的传统族群。被描述为“好客-好斗”的阿富汗人性格,恐怕也与这一层历史背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