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富汗难民20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陈标杰 金焱 侯捷宁)
早期难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的蒋志强曾经作为驻巴基斯坦记者在巴生活多年,对难民问题也有较深入了解。在他看来,难民问题在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前就有。那时难民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查希尔国王王亲国戚内部“宫廷政变”带来的动荡。但直到1979年末前苏联入侵阿富汗,在内乱与外侵的双重打击下,难民才成为“潮”,并延续了二十余年至今未停——联合国难民署统计,有家不能归的阿富汗难民构成了如今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难民群体。
过去难民生活没有着落,辗转各地的原因多归结于战乱。1979年塔拉基政府和后来政变推翻塔拉基的阿明政府致使50万难民流入巴基斯坦和伊朗;前苏联武装占领阿富汗后,难民外流不断,逃往巴基斯坦的阿难民达237万。经过十年的苏联侵阿战争,流亡国外的阿富汗难民总人数超过600万,约占阿富汗总人口的1/4,同时还有300万人在国内迁徙。1992年4月,阿富汗各派火并的枪炮声响起,联合国和美国方面的有关统计显示,在阿富汗就有350万人由于极端穆斯林的塔利班民兵和在野党之间的内战而遭驱逐,流离于阿富汗国内与境外。
新难民
近两年,阿富汗难民潮有了新动向。从前年开始,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袭击阿富汗了全境,一位目睹了旱情的新疆人说,阿富汗境内牧场干枯,果树干死,河流干涸,无数牲口因缺水而死。同时,大量牲畜的腐烂污染了环境和水源,传染病肆虐。旱灾作为阿难民逃生的原因逐渐多起来——人们纷纷逃避大旱和不断恶化的疫情。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官员布拉德福说。“灾情最严重的西部和北部,已经逃离他们荒芜家乡的人就高达数十万。”有数据表明,仅去年的干旱,就导致80万阿富汗人背井离乡。
另一部分应运而生的难民被称之为“职业难民”——这一部分职业难民往返于阿巴之间,甚至被遣返多次的难民也是赶也不走,因为他们有生意可做。有人描述说,“在通往巴基斯坦托克呼姆关口上,成群结队的阿富汗人脚蹬自行车蜂拥而来,他们随身及车上没有任何货物;过了几天后这些人又统统只身回到阿富汗,几日后这种情形再重新来过——很久以后巴边防人员才明白这是一群倒腾自行车的难民。”
值得一提的是,在塔利班的“毁佛行动”后,一些颇有头脑的阿富汗难民发现佛像和一些文物可以通过走私出境卖个好价钱。在塔利班不准运输、占有或出售宗教雕像的禁令下,部分阿富汗难民冒着杀身之祸在两国奔忙——他们的背包或衣兜里,可能就藏着几尊小佛雕,也许是大佛的碎片。
50%的阿富汗人背井离乡
从阿富汗境内西北的赫拉特——该市的机场成为此次美国第一轮轰炸的目标——再向西行17公里,有一处难民点,今年2月媒体公布说这里有近5万难民。此地仅是分布在阿富汗境内难民的缩影。联合国10月1日公布的阿富汗难民目前的分布是:巴基斯坦200万人(潜在流入的可能达100万人)、伊朗150万人、土库曼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及塔吉克斯坦三国为2.5万人(潜在流入可能10万人)。
简单地推算,近年阿富汗流入周边国家难民达到350多万人。如果累计20年前即开始的难民潮,特别是苏联入侵时期,估计连绵战火已导致接近1000万阿富汗人成为难民。
各个不同的机构统计阿富汗总人口数据略有差异,但基本集中于2200~2400万人之间。联合国在统计阿富汗难民时,也以此数据作为人口基数来计算其比例。值得注意的事实是,20年的难民积累,目前逃离阿富汗领土的难民人数已接近1000万人,这还不包括此次战争可能带来的难民潮人数。这也意味着,有接近50%的阿富汗人离开了自己的国家。
即使有新型难民的出现,但绝大多数阿富汗难民与财富无缘,与他们有缘的是颠沛流离的生活,是饥饿和死亡。就是在难民营内,短暂的安定也不能换回长久的生存。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对外广播电台公布的一个数字是:在巴基斯坦的一个死亡难民营中,几乎每天有10人死亡。截止到今年3月,已有大约8万名阿富汗难民在死亡难民营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