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天的《夏日暖洋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于)
德子和他的女友之一
前年的某一天晚上,宁瀛和剧组工作人员在马克西姆餐厅拍《夏日暖洋洋》——当时这部电影好像有另外一个名字。各种打扮的中国人外国人挤满了餐厅。到凌晨除了工作人员就没多少人,不少人靠抽烟提神。宁瀛和另一位编剧宁岱还是很精神的样子。《夏日暖洋洋》直到两年后的秋天才正式公映,马克西姆那一段在电影里只有几分钟。《夏日暖洋洋》曾在大学里放映过,据说学生们提了不少意见。可能是《找乐》和《民警故事》给他们的印象太深了,指使他们对宁瀛产生了一种期待,而这期待与宁瀛对自己的期待之间有差距。
至今有不少人对《民警故事》里的长镜头运用津津乐道,它们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不动声色地营造出幽默感。在电影语言单调的中国电影中,宁瀛在《民警故事》里的表现确实让人惊喜。所以当熟悉宁瀛旧作的观众看到《夏日暖洋洋》时不免有些意外:镜头长度变短了,还使用了移动摄影,在剪辑上则出现了不止一次的跳切。宁瀛对“为什么放弃了长镜头”的回答是:“影片中使用什么技巧是根据影片要表现的内容而决定的。说实在的我对纯形式上的探索不感兴趣。《夏》写的是一个出租车司机的故事,他在流动中,我怎么固定我的镜头呢?”
众所周知,宁瀛在意大利学习电影数年之久,回国后拍摄的《找乐》等电影确实让人看到她已经掌握了新现实主义的精髓。对宁瀛来说,最便利的方法是接着用新现实主义的风格,尤其是在《民警故事》等电影为她赢得了国际大奖后。对一部分观众而言,他们也盼望宁瀛在这条路上再走远一点。但宁瀛很明显不愿意为了新现实主义而新现实主义,哪怕那一套已经玩得很熟了。她说:“我不需要任何‘主义’来约束自己,因为我是在拍电影而不是在闹革命。一种风格一但在理论上被确立下来的时候,它的历史使命就应该结束了。我在拍摄《找乐》和《民警故事》之前,并不是为了展现我‘得到了新现实主义的精髓’,而仅仅出于一种感动:面对那种生活原形态时的感动。”
《夏日暖洋洋》的名字透出悠闲,更透出疲惫和无力。德子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剧中的主角其实不是他,而是北京这座城市。在《夏日暖洋洋》中出现了大量的北京街景,包括正在修建的大楼和马路,有时候我们能辨认出这里是北三环,那里是马克西姆餐厅,但更多的是我们不熟悉的——不是因为没有去过那里,而是它们正在改变着自己的面貌,到处都是工地。这种变化也反映在影片内容变化中,再也不是小胡同里树荫底下老头下棋了,而是声色场所中的歌女、黑社会团伙、外地人租住的简陋杂乱的房间。这些因素的出现必然意味着有更多刺激的故事,必然增加了影片的情节性和戏剧性。太多打着商业旗号的电影正是以此作为卖点,但在《夏日暖洋洋》中它们没有以激烈的方式呈现,可能是宁瀛没有打算拿它们作为故事的作料。宁瀛认为以前的中国电影,用上面这些元素来增加影片的刺激性,因为几年前,这些生活只存在我们的“想象”中,那时候这类电影让人觉得是“戏剧化的”,是不真实的。今天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不可思议的现实中,那些带引号的想象正在一个个地成为现实。今天的都市生活如此地多元,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人很有可能对他身边的生活视而不见,她关心的是“为什么这些细节让我动心”。
德子的迷失和退缩固然是因为他是个软弱的人,也因为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东西。 找乐宁瀛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影视中国电影电影剧情片喜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