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62)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宋景诗 刘见 沈鱼乐 孙值冈 老石)

读者来信(162)0

支持或者反对美国动用武力进行报复的理由都是我们听过多次的陈词滥调,所谓文明社会无法容忍有极端信仰和没有信仰的人把本·拉登当作英雄来看待,可是,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为什么文明社会会产生拉登和他的信徒呢?

北京 宋景诗

这个“海外游子”不得了

南京冠生园的反应实在是比较慢,隔了两个星期,我们才看到了他们的“委屈”。其中提到了当年的冠生园面临倒闭,“至1993年时,一位跟随父母回国寻根的海外游子引进资金与冠生园合资……合资后的企业,在公司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苦努力下第二年即转亏为盈,每年营业额增长,年年获利,累计上交利税1560万元,已由小型企业发展为南京市政府核定的240家大中型企业之一”。有意思的是,南京《现代快报》9月7日报道了冠生园老职工介绍的情况,他们说1993年之前,卖不掉的月饼都做了猪饲料。但1993年之后,卖不掉的月饼,就有拿回来重炒的现象。现在我关心的就是:这个“海外游子”到底是什么人?他从海外“游”回来就是为了把月饼做成现在这个样子?

冠生园发表的公开信里有这样的话:“……究竟是违反了哪一条中国法律须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她永远不得翻身呢?难道这就是一家为国家分忧、为地方政府分忧、挽救了一个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全员接纳了原企业员工、向国家上缴财税1560万元、长年守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合资企业应得的回报?南京冠生园是在什么样的考量下要被如此对待?”这样声泪俱下的质问差点儿让我觉得关于月饼的报道太过分了。仔细想想,这样的申诉隐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现在还没有法律规定不准用陈馅制作月饼,二是即使违反了有关法律,作为一个有贡献的企业,也是应该予以谅解的。这样的逻辑在中国实在太多了。可是,他们吃自己做的月饼吗?

包头 刘见

“法定”不公平

有个熟人最近很苦恼,他儿子高考495分,结果专二批次名落孙山。本来这是常有的事,我安慰他明年再去搏一回吧。这先生神色有些黯然,说,运气不好,招生学校又没认识的人,我们自认倒霉。原来,据说每个学校“按规定”可以有一定比例的“自控权”,就是在投档线之内寻出可以享受这一待遇的考生(关系户),不管其分数高低直接录取在册。在计划招生数的杠杠限制下,这些“关系”考生,就理直气壮地挤出了那些高分的“外人”,造成局部“分数面前不平等”。在这样的“法”面前,你有什么好说?你又跟谁“好说”去?控制了话语权的,总爱自说自话,无“公”也无“平”。照样是“法”,还逼得你必须遵守。一直困扰着南京人的“公交IC卡”也是如此,耿耿于怀者有几点:其一,被骗。几次打电话询问,得到回答是,芯片供货不足,要等。事实上是独家货源卡成本高。其二,要押金20元。1999年国家计委曾明文规定,不许收取IC卡成本、押金等费用。人家银行就没有收。据报载,该公司将于今年9月22日至9月27日敞开供应IC学生月票卡,仍然收押金20元。三,卡难买。我本不想做一个“小气”的消费者,可是又做不成“上帝”,商品价格不合理还买不到,我跟谁说去?公司,还是市政公用局?事实上,话都被他们说了,“规定”了。我最关心的是,哪一天能敞开供应不收押金的低成本的IC公交成人月票卡呢?

南京 沈鱼乐

“马拉松官司”的构成要件

媒体最近披露了这样一件“马拉松式”官司,河北沧州农民孙昌利借给别人3000块钱,要债时反被欠款者某信用社的会计董学亮倒打一耙,他在结账时发现亏空了8000元钱,就咬定是支给了孙昌利。孙昌利借给别人钱却给自己引来了一个8000元的债务官司。而且为这个官司他一奔波就是11年!对最终获“惨胜”的孙昌利来说,回首漫漫官司路,无疑如同一场艰难的“马拉松”。

此案怪就怪在董某竟连信用社办理相关的支款凭据或核销存折的凭据等书面证据一样也拿不出来,县法院却硬是根据几个人的“间接证据”(后经记者挨个落实当事人均予以否认)和所谓当地乡党委、乡政府、村委会的领导和群众“议论共识”(经记者调查也有很大出入),判决孙昌利败诉。这就难怪孙昌利为蒙此冤而一宿间白了头。之后孙昌利的官司也就如同一个被踢来踢去的皮球一样,在县法院、中级法院和高级法院间没完没了地被来回踢了11年。虽然孙某最终胜诉了,可这是怎样的胜诉呢?为了数千元,耗去整整11年的时光,而且女儿跟其一块背了11年的黑锅!

此类“马拉松”官司只需一件,就足以构成对当今司法公正的最有力的挑战和嘲弄。因为这样的法院,如此的法官,除了令公正蒙羞,就是让民众失望!

新乡 周士君

反腐展览的黑色幽默

面对长盛不衰的参观要求,“查处厦门特大走私案展览”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展览有很强的政治性、警示性、教育性,展区是教育基地,不是旅游景点。

在此之前,有媒体报道说,厦门一些旅行社借机推出“反腐倡廉游”,试图将此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此,有关人士说,本次展览只重视政治效益、社会效益,根本没有考虑经济效益,没有一家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将此与旅游经济联系在一起。展览部门规定,不接洽旅行社,也不对旅游团体发售团体票,坚决防止和杜绝社会上将严肃的政治性展览媚俗化的倾向。

其实,什么叫媚俗化呢?近年来,反腐败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反腐小说”、“反腐影视”、“反腐杂文”、“反腐漫画”、“反腐诗歌”层出不穷。不能不说这反映了腐败为千夫所指的社会现象成为一种社会警示。如今,竟然出现了“反腐旅游热”,以至过些日子,兴许能弄出个“反腐经济”来,就多少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厦门 孙值冈

短评

不知政策的知青与网络时代的政务公开

外地一个多年老同事是北京知青,她女儿今年20岁,想把女儿户口办回北京,不知政策可否,托我询问。我马上到市有关部门询问,答复可以办理,她喜出望外。原来她一直以为知青回京,子女才可以回京,而她不想回京,所以一直未办此事。她回京偶遇“插友”,才知道即使知青不回京,子女也可回京,这才让我详细打听。不由想起十余年前我办回京的事儿,同样不清楚政策,到劳动部门咨询,我根本不符合回京条件。幸好哥哥在单位管点事儿,知道一个知青回京的内部精神,我也没费多大劲儿就办回来了,当然符合政策——先从远郊区县办来,再调回市区。各级政府都是一路绿灯,并非传言般那么黑暗腐败,也并非想象得那么难,没有一个人刁难、索贿。

我到今天也不明白,知青回城政策始终不在报纸上公开,不在群众中广泛宣传,反正谁知道了,谁就办回来;不知道,您就在外地待着吧,绝没人主动来宣传。虽然现在已是互联网时代,可很多政策都是靠原始社会的口口相传。也难怪老百姓,因为政府文件你看不见,而且回京政策经常变动,总趋势越来越宽松,但你不知道。可能昨天你的条件不符合,今天政策就允许办回来。如果自己不积极“运动”,了解政策,恐怕你永远也回不来,尽管你有知道的权利。

类似事情甚多,政府很多好政策不大张旗鼓地宣传,即现在时髦的说法“政务公开”度不够,有时候还要搞“内部精神”、“内部掌握”。结果只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权势者、关系户才知道,普通百姓很难知道。这实际是对那些不知道政策者的歧视,对他们不公平。这折射出某些人对人民不信任,他们心理定势是都叫老百姓知道了,给政府惹麻烦,唬不住他们了,他们不知道,才能我说什么是什么。而政策政务不公开,就可能产生“黑箱操作”,产生“猫腻”,这是常识。政策公开与否,对谁有好处、一目了然。走进许多政府部门,所有程序、制度、政策都在墙上贴着,还在很多政府网站上公开政务。但不可否认,信息沟通渠道尚不畅通,专家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存在,说严重点,离现代化民主化相差甚远。

北京 老石

(本栏编辑:吴晓东[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 生活圆桌(162)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