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正义的名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王晓峰)
“9·11”不仅让歌迷记住了一个偶像组合的名字,也让全世界人记住了一个可怕的日子。在世贸大楼被撞塌不久,小布什宣布进入战争状态,他要打一场看不见战线的战争,他要打一场用大炮打蚊子的战争,他要打一场一个人的战争。但我最关心的不是美国导弹能让阿富汗的海拔降低多少,而是美国人在这次倒霉的事件中如何去反思自己。
前几天看到一则消息,说迈克尔·杰克逊将为这次事件写一首歌,叫《我还能给你什么》。可以预料,随之而来的就是歌手、词曲作家、制片人、导演、编剧们将在此事上大显身手,轰鸣的爆炸声绝对可以震出他们的灵感。主题也无外乎反战、反恐怖、和平和爱。艺术家在政治家游戏规则下,能做到的也不过是这些罢了。但是美国人真会从这次灾难中来反省自己么?脑袋上突然挨了一闷棍的人未必就能马上清醒。
美国人上一次认真反省自己是在越战之后,也许美国人没有记住布雷德利那句名言:“我们在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间、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所以才犯下越战的另一个错误。越战让美国人真的去反省了自己,至少我们可以从那些当时的反战歌曲中听得出来,战争给美国人带来创痛。
我听过的第一首反越战歌曲是布鲁斯·斯普林斯廷的《生在美国》,最初没太注意这首歌唱的什么意思,后来注意到唱片封面上斯普林斯廷对着星条旗撒尿才明白,而歌词里确实也有这么几句:“在小镇上拥挤的人群中,有人发给我一支来福枪,把我发到外国,去枪杀黄种人。”但是他回来时等待他的却是失业。类似这样的题材并不少见。
60年代动荡使美国人从美国梦中惊醒,那时候的美国人喜欢反思,喜欢问为什么,这种反思使美国人更能清楚政府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去反对。因此,听那个时期的反战歌曲,能发现,他们不仅向往和平与爱,更明白战争屠戮的错误——不管是不是为美国利益。鲍勃·迪伦在当时创作了不少反战歌曲,如《第三次世界大战布鲁斯》、《大雨将至》和《答案在风中飘荡》等。还有当时比较活跃的民歌手菲尔·奥克斯、皮特·西格和乔·麦克唐纳等。虽然他们无法以一个政治家或军事家那样的思维去看待战争这个问题,但至少能以良知去面对。在电影《阿甘正传》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阿甘要去越南,与母亲和湖边分手,背景歌曲就是CCR的《幸运的儿子》,这是约翰·福格蒂在二十多岁时写的,歌曲主题有点类似中国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味,“有些人就是为挥舞旗子而生,他们是红白蓝,当有支乐队演唱‘为首领欢呼’时,我的天,他们把加农炮对准了你……那不是我,不是我,那没有参议员的儿子……那没有百万富翁的儿子……那没有军人的儿子……那没有幸运的一个人。”这首歌被后人看成是一首最好的反越战歌曲,它涉及到了战争、政府、和平与反叛。乔·麦克唐纳的《我感觉进入了裹尸袋》干脆用一种军队进行曲的节奏讽刺了那场战争:“那些强壮的男人,都给我过来,山姆大叔又需要你来帮忙,他跳进可怕的人群,目的地是遥远的越南,放下你们的书拿起一支枪,我们会有很多乐趣。一、二、三,我们为谁而战?别问我,我不知道,下一站是越南。”而菲尔·奥克斯则在《世界警察》中对美国的霸道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最令人激动的是吉米·亨德利克斯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演奏《星条旗》的情景,这位吉他大师用他手中的吉他把美国国歌变成了机关枪扫射和炮弹的轰炸声……
但是这种反思很快因为里根时代的冷战与核竞赛而冲淡了。战争,就像悬在美国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随时可以掉下来,但是美国有星球大战计划,后来还有TMD和NMD,像一个全金属外壳,所以这支剑就变得越来越虚幻、越来越遥远,他们再也感受不到古巴导弹在眼皮底下的那种恐怖了。战争,在美国人看来就像一个很刺激的游戏,在年轻一代美国人眼里,战争就是《红色警报》、《星际争霸》或《三角洲》。这个期间的战争歌曲差不多都是与核威慑有关,比如戴夫·莱帕德的《战争的主人》。但是随着东欧及前苏联共产主义阵营的解体,战争歌曲似乎面临现在小布什“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境地,电影007系列也找不出好创意了,战争歌曲也不知道唱什么了。因此,冷战结束后的战争歌曲逐渐把战争对人类的威胁变成渲染战争恐怖的感官游戏——尽管他们还是打着良知与和平的旗号,但是我们看到的战争歌曲变得越来越空洞,即便是老布什时代的海湾战争,也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灵感。毕竟,今天美国人打仗就像打电子游戏一样,按几个电钮就可以把一切搞定,美国人到哪里去体会战争的残酷呢?“金属”乐队有一首反战歌曲《以正义的名义》就是这类空洞歌曲的代表,你听,他们在高唱:“什么也拯救不了你,正义丧失了,正义被强奸了,正义完蛋了……”甚至,代表美国流氓形象的“枪炮与玫瑰”也在高唱《内战》这样的反战歌曲,简直是绝妙的讽刺。
今天的美国人无法再像60年代那样去写出深刻的反战歌曲,因为他们很久没有经历过战争,今天的美国人价值观念已完全改变,也许两部战争题材的电影最能代表美国人对战争的态度和今天的价值观念。《拯救大兵瑞恩》曾经感动过不少人——因为几乎所有的评论都认为这是一部感人的战争题材影片,但是有谁会去看清斯皮尔伯格的真正用意?他不过是以战争为背景,用八条命来换一条命这样残酷的事实证明美国人的价值而已,这也是我们看到为什么美国在今天的战争中惜命如金的原因,斯皮尔伯格的价值观正是今天美国人价值观念的体现——那么,凭什么就美国人这么值钱?另一部《珍珠港》也许当成荒诞剧来看更为合适,但这就是年轻一代美国人对战争的理解,战争不过是新美国梦大餐中滴进的几滴芥末油——闻上去挺呛鼻子,但绝对爽口。
(丝路/Si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