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没有地点的11分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于)
《车四十四》剧照
采访伍仕贤的原由,是他那部来自香港的《车四十四》将作为参赛短片参加第58届威尼斯电影节。至今为止,《车四十四》的内容宣传只有一句话:这是一个发生在路途中的故事。保密工作越发激起好奇心,大家更想看看到底伍仕贤在11分钟里搁了什么内容,影片到底好在哪里。即便如此,对数字谐音极为敏感的香港人、广东人等一看电影的名字就知道,死亡一定在剧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车四十四》听起来有些奇怪,它的意思其实就是44路车,即女主角开的那辆车。剧本是伍仕贤自己写的,取材于一个听来的都市中的传奇故事。这种故事我们并不陌生,比如种种真真假假的买彩票中大奖的故事。都市传奇的流传途径是口耳相传,在此过程中,说的人或者增加或者减少故事内容,人的欲望和本性即在增减中显露出来。《车四十四》想说的就是人性——有时候自私冷漠得吓人,在另一些时候又让人心生暖意。
这部短片的成本约人民币10万元,前后花了5个工作日。《车四十四》拍完后不久,美国发生了一桩类似的事情,一名少女在众目睽睽之下遭到凌辱,后来自杀了。这件事印证了影片中表现出来的人性。
伍仕贤的上一部短片具有喜剧风格,名字也很奇特,叫《东二十二条》。伍仕贤知道北京有东四十条路,但不知道是否存在东二十二条,但还是给片子起了这么个名字。影片中发生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故事的主角是位河南民工,他很想老婆,就借口过“妇女节”打电话回老家,老婆还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得知丈夫就是想问个好后大骂了他一顿。第二故事的主角是位老师,他批评学生在桌子上刻字,走近一看才发现是自己当年的作品。伍仕贤很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喜剧的元素,这固然是他个人的喜好,观众接受起来也更容易。
伍仕贤的外表跟他的语言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他有西方人的面相,地道北京人的口音。他出生在台湾,母亲是美国人,父亲是中国人,在大陆生活了6年左右。东西方的文化,包括为人处世之道对他一点都不陌生。他知道西方人能接受什么样的中国电影。在好莱坞的一段经历,让伍仕贤对故事的重要性已经如何讲故事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些对短片的拍摄甚为有用。因为时间容量的问题,短片不可能从容展开一个深刻的话题,却能讲好一个峰回路转的故事,显示出作者的机智。由于短片成本低,容许加入更多实验成分。短片有相当的趣味性,在欧美国家电视台都设有播放短片的栏目。可惜国内由于缺少发行渠道,使得一般观众没有机会接触短片。
如果不是伍仕贤的嘱咐,真想把《车四十四》的故事在这里说说,用不了几句话。
伍仁贤
专访女主角龚蓓苾
记:你怎么看待《车四十四》中表现出的人性?它是否影响到你对人性的看法?
龚:我觉得这片子会让人反思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坚信“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你说谁见过一个充满邪恶的婴儿!只不过是跟人成长的环境、家教等等有关,才会有“好人”跟“坏人”。当然我演的司机跟我本人性格还是不一样的。《车四十四》让我感觉到作为社会上的人,我想人与人之间不要那么冷漠,我们都有责任互相帮助。
记:你以前扮演的玉女和现在这个女司机,哪一个更接近你的内心?
龚:哪个都跟我不一样。虽然多多少少可能有一些性格方面或其他方面的接近,但这些都是编出来的人物,我就是我,不是什么“玉女”或“司机”。
记:你最想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
龚:最近挺想演喜剧,因为我还没演过比较幽默的片子。这里要排除我曾经演过的闹剧,我自己看都觉得一点不好笑。有些人说我骨子里有幽默的细胞,还得看有没有合适的角色。
记:你希望在目前中国女演员群里达到什么样的位置。
龚:这个我很难回答。这种位置怎么衡量,又没有什么标准。所谓的一些“一线”演员我并不认为演得多好,只能说我希望能达到一定的水平,让观众和圈内人士对我的作品满意。我比较重视电影,不会轻易地接,毕竟还是跟演电视剧的目的不一样。如果以后能光靠拍电影生活那就好了。 伍仕贤车四十四影视中国电影电影剧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