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香格里拉:拒绝的权利

作者:李鸿谷

(文 / 李鸿谷)

报道:香格里拉:拒绝的权利0

梅里雪山:按照当地藏民与僧侣的传统认识,这里称为“卡瓦格博”才是准确的(安哥 摄/Fotoe)  

报道:香格里拉:拒绝的权利1

滇金丝猴(奚志农 摄)

报道:香格里拉:拒绝的权利2

小熊猫(奚志农 摄) 

报道:香格里拉:拒绝的权利3 

白鹭(奚志农 摄)  

一个人爬到多高就算冒犯了梅里雪山呢?——一个有点玩笑意味的问题。

德钦东林寺活佛王永成的答案是:“就像一个人坐着,膝盖以上是不能上去的,大概在4000米以上。这是藏传佛教教义规定的。不过,转经路上的其他山峰可以登。”被当地人称为神山的梅里雪山主峰高为6740米。

座落在云南德钦县的梅里雪山是人类至今仍未登顶的山峰,它因中日联合登山队三次登顶失败而被广为关注。当地人对登山的阻止,在第四次(也即1999年底西藏登山队试图登顶)时终获成功,登山队最终被迫取消了攀登计划。

对第四次试图登顶的拒绝成功,重要因素之一是著名的环保主义者奚志农不懈的努力。西藏登山队曾经与德钦方面商讨登顶事宜,遭拒,后来改从西藏境内攀登。在他们出发前,奚志农知道了消息,迅速与德钦方面联络,结果由县政府向上递交了措词强烈的抗议信,终使攀登计划中止。值得注意的事实是,至此反对攀登梅里雪山的行动,由民间的自发转为官方的自觉。今年6月在昆明由国家几部委联合召开的讨论是否规定梅里雪山为禁登区的会议,虽然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决定出台,但德钦县所在的迪庆自治州已经把梅里风景当成了支柱产业的支柱资源。

迪庆州(下辖德钦、中甸与维西三县)1997年就郑重地向世人宣告:“香格里拉”在中国迪庆。有趣的是,1933年出版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使“香格里拉”名扬天下,为英语词汇创造出“世外桃源”一词,却没有证据表明其作者詹姆斯·希尔顿来过中国藏区。在小说里,希尔顿用“净土”来描述香格里拉,60多年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也同样用上这个词,说这里是地球上“最后的净土”之一。

迪庆选择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其间隐含的生存压力不可忽视。作为国家级贫困地区,迪庆州长期依靠国家的财政补贴,当地最重要财政来源原为伐木,占了全部收入的80%以上。1998年伐木这一支柱产业终于被国家再次禁令中止,旅游作为一种替代,成为此地生存惟一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成为支柱产业之后,仅中甸县1996年的游客就为12万人次,而去年已经超过了100万人次。

香格里拉作为一种梦幻,作为一个众多美景的集合点而被旅游者所青睐,但这里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其脆弱的生态结构却往往容易被忽视。仍以梅里雪山为例,它横跨两个省和自治区域的边界,位于澜沧江河谷与怒江河谷之间。澜沧江沿着德钦的明永村东坡流过,在村内的河岸线达1900米左右。区域内最高点,梅里雪山最高点卡瓦格博峰,在明永村短短10公里内,海拔竟升高到6740米。这种陡峭的地形生成一个相应的环境梯度,浓缩了从干热河谷低部沿线的亚热带高山灌丛地带,到湿地温带针叶林和雪线以上的山麓碎石地带。它极端浓缩了生物生长的多样性。专家认为,正是因为迪庆开发得迟,这种多样性才得以被保留;如果旅客增多,下一个因果律想想也会觉着可怕。

如果将眼界稍稍放远,来观察整个云南西北地区,亚洲四条主要河流流经这一区域:金沙江(长江上游)、澜沧江(湄公河上游)、怒江(萨尔温江上游)和独龙江(伊洛瓦底江上游)。这些河流源自青藏高原的不同区域,会合于横断山脉,整个滇西北区域中,大河并流长达100公里。但离开横断山后,这些河流都很决绝地分手,各自流向不同的海洋。这种四江并流的独特的地理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与生物多样化,使世界保护联盟(IUCN)植物多样性保护中心在最近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优选中认定:“(这里)是世界上植物最茂盛,具有动植物多样性特征的地区之一。”

从世界的范围看,这里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但从中国的范围看,香格里拉是最新的旅游胜地。毫无疑问,保护与旅游(也即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对冲突。《纽约时报》报道说,这里同样面临着其他地区失败了的挑战:如何发展才能保护他们的资源与文化。

但是,单纯的“保护”也可能将是一个被“拒绝”的选择。而且,单纯的保护并非没有失败的可能。所有到过云南丽江的人都会承认,“水”“城”交融是这里最独特的风景。丽江古城的主要供水地是拉市海——但一份调查报告表明:拉市海却并未从古城的旅游业中得益。1999年丽江游客数达到200万,旅游收入14亿元。与此同时,从1998~2000年,拉市海的村民每年因水利项目造成水淹而遭受100多万元的损失。保护与受益的分离,在形成社会与经济结构的强弱势后,必然导致保护动力消退与消逝。因此,在美国大自然协会与云南省政府的合作计划里,对滇西北地区项目的准确用词是:“保护与发展。”

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云南办事处高级顾问和德华(Ed Norton)坦陈:“如果我们不能清楚地向人们展示我们的项目可以从哪些方面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我们就无法成功地保护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基于这种对保护动力的发现,德钦拒绝了将道路修到明永冰川冰舌处的建议,同时也拒绝了投资者在冰川上修建索道的设想,进入这些地区只能依靠当地的马帮。这种种“拒绝”的姿态使许多人相信,未来的香格里拉可能会创造出与大众旅游有相当区别的生态旅游。更多在梅里雪山工作的中外专业人士追求的未来更乐观:将梅里雪山建设成为一个样板。

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主持的一项滇西北旅游市场的分析结论表明:该地区有显著的背包旅游者及富裕探险者市场,但更多的是大量的大众旅游者。人对环境的压力仍然是所有人无法绕开的关键问题,它是香格里拉保护与发展真正尖锐的冲突点。

一旦承载力有了科学结论,香格里拉会像拒绝了攀登者、拒绝了索道,甚至拒绝了修建更长的道路那样,向可能过多的游客运用自己拒绝的权利吗?

看得见的声音

报道:香格里拉:拒绝的权利4

木德安在工作中(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云南办事处 供图) 

和德华(Ed Norton)夫妇是云南的传奇人物,差不多所有到云南香格里拉采访的外国记者都会选择拜会他们。他们的名字与观念与香格里拉,更准确地说滇西北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项目(YGRP)很紧密地粘联在一起。不过,在一般中国人眼里,说起他们的传奇,和德华——美国环保法学家——似乎更容易被描述:“好莱坞明星的爸爸”。和德华先生的儿子艾德华·诺顿(《一级恐惧》《拳击俱乐部》)“他8年就得了奥斯卡提名奖!”和德华的夫人木德安(Ann Mcbride)就没有这么容易描述了,大家只说得出:“她比和德华先生还要厉害,过去是一个很大很大的CEO。”准确地说,木德安女士曾任Common Cause组织的主席和CEO。Common Cause是美国最大的民间组织之一,有25万成员。当木德安辞去了主席一职,决定离开工作近30年的Common Cause时,几乎没有人相信她的选择是真实的。

木德安领导的一个项目,“照片之声”说起来会特别让中国人好奇。

“照片之声”是这样一个程序:在丽江与德钦两县偏远山区选择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村民,教会他们使用照相机,然后每个月给他们一个胶卷,由他们自由而随意地拍摄自己有兴趣的任何东西;拍出来的胶片由木德安们负责洗印,然后拿着照片去询问这些村民拍这些东西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并且记录下来——所以更容易被理解的项目解释是:听得见的声音;一年之后项目结束,将从照片里选择好的予给展览。

对这一项目更专业的概括是,视觉人类学。而美国杜克大学正是云南“照片之声”项目的顾问。木德安和她的同事们到了任何一个村庄首先的问题便是,“您们当中有人用照相机照过像呢?”每个村庄能够对这一问题举手表示“是”的仅仅一两个人,大多数人甚至没有摸过照相机。今年五月,在丽江县开始的这一项目时,木德安坦陈自己“充满了焦虑和担心”,但项目真正开始了,她的担心落空,反而是她未曾预料的问题出现:太多的人想参与,照相机远远不够。解决这一问题最极端的例子是,在非常偏远的纳西村与文海村,两个人分到一个照相机,却只能使用一个月,下一个月转到另一对人,直到这个为期一年的项目结束。

第一次回收胶卷同样是让木德安焦虑的时刻。“不是没有问题出现,有些图片全暗了。坏了。”木德安显得非常“痛心”,在培训中她和同事的确非常清楚地强调过千万不要把手放在镜头前啊,但问题是:“我们忘了强调也不要把手放在闪光灯前!”——这个玩笑过后,更真实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图片是清楚而鲜活的,木德安形容说,“相当一部分图片就像职业摄影家的得意作品。”面对这些有记录一个家庭迎接小孙子到来的幸福与喜悦、传统葬礼以及其中蕴藏的忧伤……木德安说自己除了高兴,更多的是“感动”。不过,在请村民们讲述自己的图片意图时,木德安感觉到了自己的痛苦:如果不利用翻译直接听懂他们的故事有多好啊!

虽然有着语言上的障碍,但这并不妨碍木德安的观察。一位16岁的小女孩,在项目刚刚开始时,总是不敢大声说话,也不敢抬起眼来。而现在,她对自己的作品充满骄傲,用清晰大声讲述她拍摄的意图,更重要的是,“她说话时直视着你”。

生活记录者的这种变化,多少是这一项目意外的收获。(本文采访的翻译得到段雨新倾力支持,特此致谢)

旺堆有栋大宅子

报道:香格里拉:拒绝的权利5  

修这样一栋房子,至少耗材400立方米  

去旺堆家庭客栈住宿的客人,有时偶然会发现这样一个秘密:旺堆是上门女婿。所有的人都说旺堆聪明能干,甚至还有人用“企业家”来形容他。这种形容源自他最早发现日本人喜爱松茸(一种高档菌类),在每公斤1000多元行情时,旺堆入市,后来建成了一栋当地人最引为自豪的大宅子:仅仅一间房就有一个篮球场大;而作支撑的柱子,有游客夸张地形容说比天安门的柱子还要粗,需要两个人的手臂环抱才能合拢。环保主义者研究,认为在香格里拉长成这么粗的大树,差不多得千年以上。旺堆自己出钱修了一条通向村子的公路。这样,旺堆的主业,由松茸转向了旅游——家庭客栈。因为旺堆曾经的业绩,他的选择差不多就是标志,是村里大多数人的方向,霞给村在中甸的旅游布局里,以民族村和家庭客栈而著名。

旺堆接待客人的方式起先是纯藏式的,慢慢地,接待客人的藏式被褥消失了,统统换成了大白被;随后又安上了铝合金,还有茶色玻璃;再后就是增添如高档宾馆里的吃饭桌椅,还有了大铁门……最后旺堆要把宅子天井里的碎石地面全种上进口良种草。这种种变化,都让人叹息。

博士的木栈道

杨桂华等着和齐扎拉说上话,已经凌晨一点多钟了。县委书记之忙,多少有些出乎学者的想象。而杨桂华要表达的内容,最简洁地归纳就是:反对修路!

看起来双方的力量对比是悬殊的。而且,修路并非毫无道理。1998年,国家明令禁伐森林,中甸县没了退路,必须将支柱产业转向旅游。而这里最负盛名的景点碧塔海竟然没有路,旅客难以进入。修路成了当务之急。

云南大学旅游学教授杨桂华看到了解决道路难题后的另一层危险。碧塔海是典型的高原湖沼生态系统,纳污和自净能力都有限,十分脆弱。路畅人多,必然破坏。当然她要反对的不是完全不修路,而是认为进入碧塔海景区那一段路更好的选择是修木栈道与马帮道。

杨桂华与中甸县委书记齐扎拉的那一次沟通耗时3小时。

但是,说服了齐扎拉并不意味路就可以不修了。修路差不多成了大多数人的共识,改变“民意”,说服大多数人远比想象复杂。当然,杨桂华也不是没有支持者。杨桂华对“反对修路”的支持者寻找,后来找到了云南省有关部门。在有关部门支持、齐扎拉书记认同与马帮队的呼吁下,终于成功。

但冲突远远不止一个马帮道的修建。随后又有一个在碧塔海修建索道的计划出台,再后又有一个碧塔海环湖道的建设方案……杨桂华说自己就是硬着头皮:不同意。当然,杨桂华不是没有妥协,碧塔海因其资源很高,她先前设想的计划是提高价格来限制进入。但中甸周边地区大众旅游的势态,使这里几乎不可能接受“竟然放弃旅游者”的念头。

跟记者说起碧塔海,杨桂华一丝叹息,“游客多了一些”。在她去碧塔海去做研究时,听到的最美丽的传说便是“杜鹃醉鱼”。碧塔海湖内有中甸的特产重唇鱼,湖边则生长着杜鹃花,风吹花落,花瓣是鱼的美食。更有趣的是,杜鹃花蕊,有一点点毒性,所以鱼吃过,就“醉”了,全部漂浮在水面。醉鱼又成了藏在深山里的老熊的美味——如此循环,形成一个平衡的食物链。但现在人多了,老熊跑了,藏民又认为鱼是“神物”而拒食,结果湖里的鱼越来越多,差不多快泛滥了。总之,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大的承载力,研究不多,认识更浅。

碧塔海  

报道:香格里拉:拒绝的权利6

“伐木容易”

26岁时,张永明当上了德钦县木材总公司的经理。张永明说他的这个公司:一年上交的收入可以保证德钦县所有干部4个月的工资,这还不包括提供木材公司100多号人的收入保障。1996年,就任经理的第二年,张永明雄心勃勃,计划完成前任已经开始了的目标——投入了460多万元,修筑了17公里长的道路进入新林区进行采伐。他们采伐的当然是天然林。

但张永明的宏图大志并不顺利,环保主义者奚志农成了他直接的“对手”。奚志农把他们的行动报告给了上级部门,云南省林业厅下来调查,最后要求停止砍伐。

从结果来看,还是电视台的曝光最有效力,德钦县被强令禁伐,张永明还被处分。当然,有关方面在下禁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德钦的现实,各项补贴也相应发放。

当张永明不再惦记着如何砍伐后,才真正有了心态来观察树木,对德钦树木最基本情况的发现也让张自己吃惊不已。这里的树木一年只有4个月的生长期,同样的树种,在德钦一年最多长15厘米,一般只长6厘米,而在昆明却能长到50多厘米。今年张永明主持做了一个绿化地,花了20多万元,如果伐木,这20多万是太大的一片林子了。“树长大不容易,而伐木却容易多了!”

对张永明个人的命运来说,更有趣的事实是,他去年被任命为县旅游局局长。两个职业对张永明而言,共同的一点是,都要肩负起县财政的支柱作用。张永明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停止县里所有新建宾馆的审批,改而发展藏民的家庭客栈。他的理由是,如果旅游无法让当地人真正受益,也难以持续。德钦县目前已拒绝了将道路修到明永冰川冰舌处的建议,拒绝了投资者在冰川上修建索道的设想。而张永明甚至设想未来对来客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硬性规定”,“这里生态实在太脆弱了!”

(奚志农 摄)  

报道:香格里拉:拒绝的权利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