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数字鸿沟的民生意义

作者:朱文轶

(文 / 朱文轶)

报道:数字鸿沟的民生意义0

姜奇平

“IQ让国家和他的人民意识到自己在一个新文明下的状态和位置。”主持此次信息化指标制定工作的信息产业部宋玲司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国家信息化办公室的姜奇平先生把这种“导向”解释为整个国家和人民价值体系的一次转移。用姜的话来说,指标出台后引起的一些观念和价值判断的变化可能会是“颠覆性”的。“很多东西需要重新认定,举个例子说,丁磊的企业如果用我们的指标来测定的话,可能得出的系数会很低。因为网易高层中的亲缘意味很重,这是一种很危险和老化的企业结构,也正是这个原因,财务报表的危机才会让网易在反应中表现得非常局促和被动。”

“GDP的有形力量非常强大,然而,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团队能力的价值诸如此类的无形资产是财务报表所体现不出来的,也是GDP所力不能及的。”姜奇平提示记者,信息化指标的英文简写与“智商”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与IQ对个人商数的测定比较,“国家智商”对一个国家各项商数的衡量更为宽泛,“它体现了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方方面面”。

相应的价值观念转移同样发生在对个体价值的判断上,据介绍,在IQ的分指标体系中,将会出现新的人才指标体系,“指标可能会给那些原先被认为没有价值的人带来价值再认定的依据”。信息办委托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郭良教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一个人上网前和上网后,家庭关系和血缘关系呈弱化趋势,而朋友关系则呈强化趋势。“这种微妙的变化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都是巨大的。”姜奇平认为,“这意味着,一个人信息化的程度,将决定这个人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本领。而接下来的变化是,以血缘关系和私人关系为主导的社会系统将变成一种以公共关系为主导的人际网络系统。”

报道:数字鸿沟的民生意义1

“公共关系导致一种信任,导致一种公共、公平的规则能为社会普遍认同和尊重,‘关系’和‘信任’是IQ可以测度的一种社会资本。”姜奇平的另一层意思是,指标导向的这种良性的社会发展态势会带来的透明、公平、民主可能是IQ背后蕴含的最大的“民生问题”。

信息服务和信息能力的缺乏,作为一种贫困,已经与工作、住房、健康这些缺乏一样突出,它不仅会阻碍人们获取新机会的可能,还会影响一个社会民主化的进程。据统计局官方研究结果,中国的信息能力尚不如斯里兰卡,而仅相当于美国60年代初的水平。“这或许是中国老百姓面临的另外一种危险”。

在7月29日的国家信息化指标工作会议上,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表示,这一新指标的提出将催生中国信息产业大大提速,信息化水平的迅速增强。这意味着新的社会结构和生存秩序的酝酿都将被安排在IQ对社会发展可预测的导向中。

信息办专家委常务副主任郭诚忠在谈及IQ的“民生意义”时,对记者说:“这20项看似粗量的初始指标其实每一项与老百姓有着密切的相关度,任何指标的提高都直接体现为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改善,它不会因一味的数字竞争而出现类似GDP指标上去了,人民的生活质量相反下降的情况。”郭对此的理解是,GDP测算的传统产业是以大量消耗原材料为基础的,其依靠增加稀缺的物质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扩张的高成本是要转嫁给消费者的。而IQ所测算的信息产业依靠增加知识生产要素的投入,是没有污染的,消耗原材料少,智力成份大。一个信息化充分的社会里经济的扩张不但不会向消费者转嫁成本负担,反而会降低消费者承担的成本水平。

“IQ中隐藏着社会可容纳的就业机会、人民的富裕状态、政府透明化的程度这些具体的信息。”

在姜奇平提供给记者的一份名为《浮现中的数字经济》的调查报告中:从1993年开始,信息产业对美国经济中的整个就业状况,开始呈现出正面的增长影响。1994年信息产业总就业人数为416万,在总就业中所占份额为4.4%,信息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是0.1%;而到2001年信息产品业就业人数达640万,占总就业份额的7.8%。对于这种就业机会的巨大提升,姜分析道:“根本的原因在于,每当一种新技术经济出现时,最初都表现为财富向少数人积聚的再分配过程,以及就业机会向少部分人的开放。但新经济是基于人类共同需求发展起来的,它的生命力在于对共同需求的满足。离开了大部分人的需求,以及使这种需求成为有效需求的就业机会的提供,新经济是不可能维持的。因此新的就业机会,必将构成对新经济本身产生需求的基础。”

“如果‘信息产业在GDP中的份额’这一指标能够有明显突破的话,对老百姓最现实的贡献,就是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究竟当这个指标数值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这些变化才会发生。姜表示,目前的工作尚未能给出一个具体的量值,要依赖于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郭诚忠也认为:“目前的指标体系的原始数据都是直接从统计局、广电总局直接采集,许多地方仍然很表面化,像‘长途光缆长度’这一项,统计结果是‘286642芯长公里’,然而由于负荷不满,实际的利用率才20%。”

信息化指标工作的下一步的重点会是分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这里面可能包涵了老百姓最关心的政府信息化、社区信息化等指标。据悉,上海市已有480多万人办理了社会保障卡的申领手续,市民可以方便地办理劳动就业、医疗保险、社会救助、优待抚恤、基本生活补助费、公积金贷款等个人相关社会业务。许多城市的“数字政府”工程也都已启动,此外,公务用枪、民用枪支、民用爆炸物品等信息管理系统也都在建设之中。郭诚忠说:“将来,对于公安人员的办案效率、政府人员的办公效率,分指标都会给出一个量化考察的标准。

一切“只是一个时间和技术问题”。

资讯:信息化指标  

报道:数字鸿沟的民生意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