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泡沫时代的摩擦力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胡泳)
搬家收拾东西,翻捡出一堆网络兴盛时期积攒的各类分析报告,其中一篇题为《无摩擦商务》的报告引起了我的注意。它是由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的专家在1999年8月撰写的,其宏论可大致归结如下:如果买家能够即刻比较价格,而卖家有办法即刻改变价格,那么,以往零售业供求失衡所造成的低效率将会被彻底清除。
在比尔·盖茨1995年写就的畅销书《未来之路》中,这位世界首富曾大谈特谈“无摩擦的资本主义”。1999年,当网络购物成为股票市场和投资银行的宠儿时,盖茨的这一概念始得真正大行其道。斯隆商学院这份长达54页的“力作”比较了书籍和CD在网上与网下的价格,结果发现,网上价格总是更低一筹。报告因此得出结论说:“在以网络为基础的竞争中,许多商业层面上原本存在的摩擦力被大大减弱了。”
当然,斯隆商学院的智者们忽略了一个事实:互联网上的低价格是在风险投资商和股市的大力补贴下才得以行于市的,这两种“热钱”一度迅猛流入网络公司中,刺激它们“以更快的速度成长得更大”。
产品定价依靠投资来做润滑剂,这一风气由亚马逊公司首开。然而到2000年华尔街开始强调利润而不是增长时,亚马逊不得不加入摩擦力以增强牵引。证据是,一年时间里,亚马逊正式从一家网络公司变身为零售商。
在6月初举行的分析员见面会上,亚马逊将自身与Costco、Best Buy和Home Depot这样的老牌美国零售商作对比。听众很想知道亚马逊怎样才能像这些公司一样,获得实实在在的利润;但亚马逊大谈的却是营收增长、毛利和库存周转期。它没有比较的一个东西是:股价。
在过去一年里,亚马逊的股价倒像是失去了摩擦力,一举下降了62%,而同期上述那些传统零售商的股价平均上升了16%。亚马逊在传统图书业中的著名对手巴诺书店在所谓新经济当中,本来一直被视为亚马逊的垫背者,现在卷土重来,股价上升了79%。这还不算亚马逊在分析员见面会上没有提及的零售明星如J.C.Penny,它的股价上升幅度达126%。
许多投资于亚马逊的人没能在这些零售商身上获益,因为他们心有旁骛。投资于亚马逊仿佛卷入要不要废除死刑的大辩论,随之产生的意见高度分歧,且带有个人意气。到底相不相信亚马逊的前途?投资人对此采取的立场几乎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而这是投资的致命伤,它导致精力的耗费与视角的偏差,最终是丧失本应抓住的其他机会。
亚马逊也许将自己改称为零售商了,但好像华尔街并没有买账。零售业分析师把巴诺书店归入自己的领地,而亚马逊依旧算在“互联网”分析师的旗下。不像分析员,投资人是自由的,可以任意选择零售业股票来投资。然而他们却把太多的时间花在了考证亚马逊上。这在一年前倒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那时人们都在争论亚马逊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沃尔玛。时间真是最无情的东西,现在这一争论已经演化成亚马逊是不是能够赚钱养活自己。
记得那位因预测亚马逊股价一举成名的Herry Blodget先生吗?对尚未创造出1美分利润的亚马逊,他大胆放言:股价早晚会升到400美元,而事实居然不出他所料,Blodget先生由是在华尔街出人头地。
他的估价是怎么来的呢?Blodget以亚马逊到2005年可能产生的利润作为计算的基础。在雅虎发生了类似的故事,听信同样臆测的投资者最后充满失望地发现,即使企业跨过了赢利点,也绝不意味着它从此会财源滚滚。后泡沫时代的市场要求企业对自己的概念提供充分证明。在这种情况下,亚马逊有朝一日首次赢了利,也并非什么了不起的大事,那不过是它拉磨的开始。
亚马逊也许会存活下来,但是,它作为互联网公司的时代是过去了。这样的断言对所有的dot-com也都适用,因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并没有一个超越传统经济学的无摩擦世界存在。 亚马逊股价亚马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