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观察:关于高尔夫与管理学的胡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胡泳)

新经济观察:关于高尔夫与管理学的胡说0

新经济观察:关于高尔夫与管理学的胡说1

高尔夫奇才“老虎”伍兹虎视眈眈的面容出现在《新闻周刊》最近的封面上,上头还有一个大标题是:“老虎的统治。”《新闻周刊》将伍兹归入最最顶尖的一群运动员精英当中,并为这群人冠以“支配者”的称号。

“支配者”的意思不仅是说,这些运动员的身体条件远胜对手,更重要的还有,他们具备非同寻常的情绪控制能力和似乎永无止境的激情。是什么让“支配者”在如林的强手中蹿跳而出?《新闻周刊》记者用一种蛊惑的笔调,在遍访一些高尔夫球之外的运动领域霸主以后,总结出伍兹成功的五大秘诀。该文仿佛一种成功学教程,提倡普通人向运动天才学习,将职场当作赛场,培养一种“赢”的心态。它认为,那种“输赢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的论调简直就是胡说八道,“赢”才意味着一切的一切。

赢——成功——独霸天下,企业对这类目标的追求到了狂热的地步,以至于管理学家们开始在各种体育明星身上寻找灵感,仿佛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直接转化为救企业出苦难的灵丹妙药。从帆船赛到登山,从足球到长跑,都有人在做体育项目与管理学的比较研究。

说到高尔夫,管理学者戴维·赫斯特写了一篇洋洋万言的论文,名字就叫做《首席执行官老虎伍兹:管理学能从高尔夫运动学到什么》。文章开始有一段很有趣的文字,说的是1998年6月《高尔夫文摘》总结了美国大公司CEO打高尔夫的种种误区,通过对“财富500强”中300家上市公司的调查,发现CEO们常犯的打球错误有110种之多;该调查很快引起了《纽约时报》的注意,它特地约请一位著名的薪酬专家对CEO 打高尔夫的失误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信不信由你:在三年内,为股东带来最大总体回报的公司,恰恰是由打高尔夫失误最少的CEO领导的。

《纽约时报》于是开始对研究成果进行种种猜测分析。难道天生的企业领袖也是天生的运动健将吗?在高尔夫球道上花时间建起的社交技巧和个人关系,有助于CEO达成更佳的商业交易吗?如此等等,高尔夫打得好坏,似乎成了决定企业生死的大事。

赫斯特引进“系统思考”的理论来论证高尔夫与管理学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高尔夫作为一种运动,持续不断地要求运动者改善一个复杂系统(也就是人的有机体本身)的活动能力,这种改善是通过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规定严格的基本功训练而实现的。职业高尔夫选手汤姆·沃森说得好:“一个伟大的高尔夫选手是两点的集合:第一点,他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第二点,他具备不受妨碍的行动能力。假如第一点付之阙如,第二点根本无从谈起。”

而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他掌控和改进一个组织的绩效的系统性行为与打高尔夫非常类似。两者面临同样的挑战:管理者和高尔夫选手都无法依靠具体细节来了解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然而他们同时却必须为提高系统的效率而努力。赫斯特认为,高尔夫训练为了解企业变革的困难性提供了一种体验,它显示出好的想法和有效的行动之间存在的巨大落差。而且,高尔夫运动也鲜明地体现了企业运营当中的一个基本困境——在得不到及时的和特定的反馈的情况下,拼命练习是毫无用处的。

作为一项贵族运动,在中国,高尔夫伴随着一批获取了财富的企业家阶层的崛起而流行。关于高尔夫对中国企业家心态的影响,张瑞敏对我讲过他的见闻:“广东企业改革开放比较早,是靠创业起来的,但《南方周末》一位副总编辑来说,现在企业不知道方向在哪儿,反正钱也有不少了,还忙什么?他说,你能不能到我们那儿去讲一讲,我们那儿的企业都希望你去。我说讲什么呢?他说南方的企业家干企业感觉不到乐趣了,感觉到是一种负担是一种痛苦了,还不如打高尔夫,随便玩玩。这下麻烦了,国有企业是因为没有钱不干,他们是因为有了钱不干。”

因此,以下是我对中国企业领导人的管理水平与高尔夫技巧的相关性的推论:高尔夫打得越好的总经理,企业越有可能出问题。近日阅读报纸,获得了对此推论的一个佐证:商务通常务副总裁出局,自述“面对媒体,公司会有个冠冕的说法:从下周一起,本人由于个人的原因将休假,休假时间长短将视个人事务处理的情况而定!我有什么个人事务呢,无非是打高尔夫而已”。

这个中国式的推论是否正确,当然还是——信不信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