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圆桌(151)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布丁 贝小戎 劳乐 融融)

生活圆桌(151)0

恐怖故事    

布丁 图 谢峰

去年夏天,我坐火车出门旅游。火车开了,我拿出一本书看,看了好几页,来了个姑娘坐到对面的座位上。我忍不住偷偷打量对面的姑娘,她低着头,头发遮住了脸,所以我看不清她的轮廓。就这样,我一边看书一边找机会看对面的姑娘,但是我怎么也判断不出来那姑娘是美是丑。终于我看书看累了,索性扔到一旁,直接跟那姑娘说话:“小姐,你要去哪里?”

她抬起头,是一张很端正的脸,她说她还没有想好去哪里,眉宇间有一丝很痛苦的表情。我们随便说了两句话,然后我忍不住问她:“你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她看着我,问道:“你真想知道?”我说我想知道,看能不能帮上忙。她说:“我小时候,爸爸带我去算过命,结果算命的说,我们家里没人能活过29岁,真是吓人。我爸爸在29岁那年死了,我妈妈在29岁那年死了,我哥哥也没有活过29岁,昨天我过了29岁生日。”

上面这个故事是个画家讲的,地点是在北京的一个茶馆里,大家把房间里的灯关掉,他的故事刚说完,有个人接着说——

我要讲的是一件真事,我的一个朋友,原来在电表厂工作,经常上夜班。前年,一天夜里,他下班回家,路过头发胡同。胡同里有一排路灯,他在路上走,看自己的影子在路灯的映照下变化,一会儿前面长,一会儿后面长。就这么走着,对面来了个人,两人擦肩而过,走过十多米,我那朋友忽然意识到刚才过去那个人有些不对,他没有影子。想到这,我那朋友呆住了,后脊梁全凉了,他决定回头看。结果他瘫倒在路边了,第二天被送到医院,不管后来别人怎么解释,他都坚信自己那天晚上遇到鬼了。

下一个故事则是亲身经历,有个女子说,有一次,她出差在外,住在一家老饭店里,半夜里忽然看见一个穿黑衣服的女人站在床头,用手指天大声说着什么,她一惊,连忙开灯,房间里并没有人。她说,最可怕的就是这样——你做了个现场的噩梦,在你睡觉的地方梦见了什么,当你醒来时,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梦中的一切是否真的发生过?

这女子讲完这段经历,茶馆里的人就开始解释这件事,有人说,这是怨气凝集,旁边的一个女人插嘴:“那我们公司里有我许多怨气,以后吓死老板。”这句话一下子缓解了我的恐惧。说实话,我喜欢这样的灵异事件,有个姑娘曾经这样说:“去年夏天,有一天在大街上,特别热,我买了个冰激凌,走啊走,结果那冰激凌没了,你说灵异不灵异?”

那天晚上我听了许多吓人的事情,还有好多种解释,让我对这世界多了敬畏之心。茶馆结账要800多块钱,这是那一晚最后一个恐怖故事。

哲学教授

贝小戎

傅彪在我们学校《一声叹息》观众见面会上说:“贵校也没有床上戏吧,只有哲学系。”还真让他说对了,当时我这位哲学系的就在座。没进大学时听说有些人上了4年大学没见过一个教授,比起来我们就比较幸运了,开学第一天女副系主任就告我们说:“我在一年级就安排了四位教授给你们上课,这样后面的副教授、讲师,包括我自己,就有了压力,会全力以赴地讲课。”

G教授上“哲学概论”,当时的讲义现在出了书,封面上煽情地说:“本书是建国以来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哲学概论,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论。”我们从课上知道了哲学的主要工作方法是区分范畴,这对咱们中国人特重要,像权利-权力,法制-法治,其不同的意义因音同而易被混淆,需要区分。英文中就很清楚right-power,rule by law-rule of law。权力与权利的混淆使得没权力的人以为自己也就没权利,同时那些掌握权力的人把权力当作自己的权利。

H教授上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他曾发牢骚道,他家左右各有一垃圾站,每位看守员月薪是1500元,如果他同时看两个,还能边看《布哈林全集》,月薪比他做教授还要高。于是每当现在想起我们已病逝的H教授时,除了列宁的两句话“人是爱玩耍的动物”和“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之外,就会浮现三张漫画,分别是H教授插队时躺在坟头上,夏天躺在放了些水的浴缸里和坐在两个垃圾站间读书。

S教授给我们上“西方文化概论”。他说到古希腊的贵妇人由男仆服侍着洗澡,为何她们不感到难为情呢?因为奴隶在她们眼里根本不是人。这并没使女生生厌,因为G教授的风度实在太翩翩。而我上铺的兄弟得知G教授书斋名字叫“听寂斋”后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并马上东施效颦,也取了个斋名——“搔痒斋”。据说是有双重来历的,一则苏东坡说过“痛可忍而痒不可忍”,不可忍就要搔,而且不可以隔靴搔。其次维特根斯坦说过:“哲学没有进步吗?一个人搔他的痒处会有什么进步吗?如果没有,就不是真的搔、真的痒喽?就这样地在治疗发痒的方法发明之前搔个没完吗?”不起眼的俩字包揽了古今中外,着实让他得意了一阵子。

我新结识了位学数学的mm,她说哲学教授都阴阳怪气的。我向他介绍了一位网友的文章,他写道:“我这样的净厕使者只扫过男厕所,没机会扫女厕所,遗憾的不是我,而是她们。”类似地,她不去看哲学,遗憾的只是她而不是哲学教授。

唐僧

劳乐

小时候给我弟弟讲《西游记》的故事时,他总是问我:唐僧那么麻烦,又笨又动不动念紧箍咒,孙悟空为什么不一棒子把他打死,自己到西天取经去?我弟弟喜欢猪八戒,每当听到猪八戒吵吵着要分行李、回高老庄就兴奋。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缘故,后来他把幼儿园里教的一首儿歌自作主张地改成了:解放军骑着白龙马,回家去了。

那时候讨厌唐僧的人绝不止我弟弟一个。但唐僧毕竟是《西游记》的主角之一,人们少不了会提起他,尤其是喜欢把他与孙悟空联系在一起。电视剧《西游记》播出以后,我的同学就曾经在无聊间讨论过电视剧中先后更换的三个演唐僧的演员。说实话,这三个唐僧留给我的印象都差不多,因为他们全都会时不时地嗔怪一句:“悟空!”

现在最深入人心的唐僧当然是《大话西游》里的那个印度阿三。他那些罗罗嗦嗦的名言如今已经被引用得太滥了。这其中自然也包括那句:“悟空,你又乱丢东西了。”

《大话西游》里的唐僧给复读机做广告倒是挺对路,但绝算不上“偶像派明星”。偶像派的唐僧是《最游记》里的那个三藏。《最游记》是一部莫名其妙地火起来的日本漫画。与日本漫画惯常对待中国古典名著的态度一样,《最游记》把《西游记》改得面目全非:师徒四人包括八戒在内都是帅哥,而他们的坐骑是一条变身为吉普车的嗜酒的小白龙。漫画作者公布的有关三藏的背景材料是:11月29日出生,A型血,23岁;身高1.77米,体重64公斤;金发,紫色瞳孔;身穿黑色紧身衣和黑色长手套,外披法衣和魔天经文,脚踏黑色袜加人字拖鞋;使用武器:左轮手枪;嗜好:抽烟(红色软盒万宝路)、看报纸;性格暴躁、傲慢。三藏在西行途中做过的最有成就的感化工作是让一个小和尚立志学会打麻将。《最游记》中的悟空是一个整天喊饿的小孩,也是三藏出气的对象。因此三藏在《最游记》里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去死吧,悟空!”

其实谁都知道唐僧的真正法号是“玄奘”,而当年他去印度的时候也就一个人,没有人听他唠叨“悟空”如何如何;他真正的名言应该算是他翻译的那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经。我家里有他写的那部很厚的《大唐西域记》,但我懒得看。我还是宁愿去看热闹的《大话西游》或是颓废的《最游记》。前两天又看到旅游广告,说玄奘故里开发了两个旅游景点,一个叫“鹿原艺城”:“通过逼真的塑像和声、光、电技术再现了《西游记》的故事”;另一个叫“万国历险宫”:“以《大唐西域记》为题材,将西域景、西亚情与西方舞融于一体,占地百亩,有40个大型场景”。联系起其他那些“唐僧”与“三藏”,我想起了最近在游戏里碰到的一个和尚说的几句话:“好多菩提树,好多明镜台。本来好多物,好多的尘埃。”

面道

融融 图 谢峰

每天早上,这个美国人虔诚地坐在沙发上,等着我端去一碗清汤面。

他并不爱吃中国菜。自从我进了他家的门,起初贪新鲜,所有的中国菜他都兴致勃勃地尝了一番。但是,在很短的时间里,我发现他根本和中国烹饪中的精品无缘,他最爱吃的却是最低等的大杂烩。

有相当长一段日子,我们各吃各的。他要整块的肉,我要切成丝;他爱烧烤,我就煮汤;他倒酱油,我撒盐花,……反正这是个自由的国家。但是,时间一长,双方都觉得不对劲:难道我们就不能取长补短?难道没有一个中国菜讨他的喜欢?难道没有一个美国菜被我接受?我们都认认真真地想了很久。

他说,从明天起,你天天给我煮一碗中国的清汤面。我以为他在开玩笑。平时他又吃鸡蛋,又吃火腿,早餐的分量比午餐还要重要,哪能仅仅吃一碗清汤面?第二天,我煮的是菜汤面,并加了点肉丝。他连连摇头:你听错了,不是菜汤面,是清汤面。记住,BROTH(清汤),除了面和调料,什么都不要放。他就这样吃起了清汤面。

他用中国的碗、筷子和汤匙,桌子要低一些(茶几),椅子要软一些(沙发)。他坐直了身体,举起一匙清汤,吹了吹袅袅的蒸汽,一饮而下。一匙接着一匙,直到把汤喝光。然后,一手握筷(他用左手),从碗里挑起一小撮面条,缓缓地往上抬,达齐眼高时,另一手用匙去接,握筷的手再降下来,等面条都服帖舒适地聚在匙内,然后把汤匙移向嘴里。这时,他放下筷子和汤匙,双手平铺在大腿上,细嚼慢咽。接着,重复一遍,一碗面吃了个把小时。

就这样,每天早晨,我给他煮一碗清汤面。有时候用鸡汤,牛肉汤,有时候就用开水和袋装的调料粉。他对面条从不计较,迎接我的总是微微一笑和一声“谢谢”。他说,没有任何早餐可以与清汤面相比,吃完以后全身焕然一新。

有一天,他问我,WHY DON’T YOU JOIN ME(为什么你不和我一起吃)?我说,太麻烦了,我吃一碗面,只要5分钟。他说,你们不是有茶道吗?这是面道(NOODLE CEREMONY),一样的境界。我只知道,自古以来,吃是人的需要,人的欲望,人的享受。我见过以吃论身份论排场论阔气,哪里冒出来一个以吃论境界?可是,这个美国人确把清淡的汤面吃得隆重庄严。

生活圆桌(151)1

上一篇: 沉重的自省
下一篇: 读者来信(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