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我们成人后再回来》到《捉梦者》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武夫)
我们首先向大家介绍安妮·泰勒的新作《我们成人后再回来》。她还不到40岁,却已有十多部长篇小说问世。她以女作家的敏感和细腻,多写普通的家庭生活,从中探讨人生价值。
这次的故事仍然发生在她所居住的巴尔的摩。开始的场面是“祖父母节”那天在一所初中体育馆中举办的一个科学展览会。一个叫彼得的12岁男孩摆出一件展品,那是一个玻璃盒子。里面装有人字形支架、插座和轮轴,推动大小不一的石球从上滑下,落到一个金属盘里,发出丁丁当当的音阶乐声,然后再通过一个管子回到上面,像是翘翘板。这玩艺引起一位老太太丽贝卡·达维奇的注意:这个小迷糊居然会奏乐。这正是泰勒女士惯用的手法,在以往的小说中她就用过剪刀书写、纸塑、娃娃住宅、摄影及玩偶等小玩艺来暗喻,本书中石球下落奏乐后又返回,正是丽贝卡要恢复其“张开手臂”旅馆女店主和她自己那个并不幸福的达维奇家族的主妇的职责的影射。她似乎生来善于张罗,多年来,她就是靠组织“从摇篮到坟墓的多种人生场合”的聚会来过日子的:洗礼及命名仪式、犹太教的典礼、新娘送礼会、晋升及退休宴会等等。可是早些时候在一次家庭野餐时,她未能提起大家的精神,使53岁的她突然感到自己变得一无是处,甚至有些自欺欺人了。如今她打定主意要重振旗鼓。
说起她先前的经历,自从她抛弃了青梅竹马的男友和她在学业上的雄心而嫁给乔·达维奇,照看起他原有的三个女儿,又生下她自己的,也就是第四个女儿,并在乔死于车祸后接管了“张开手臂”的经营以来,她“本来的自我”就始终没有轻松过,而是变得苍白无力、彬彬有礼和不断反省。她曾经在演出中朗诵诗歌、为工资低于标准的工人们而封锁了大学小吃部、参加反对越战的游行……如今却连大选都很少去投票,对什么都消极了。
丽贝卡做过一个梦,梦中的她带着一个十多岁的男孩乘火车旅行,她在孩子的灰色眼睛的注视下,看到了自己的某些根本的品性。而正是对梦中男孩的这种追寻,使她一见到彼得便动了心,收他为养子。这是她希望找回自我的开端。
但丽贝卡毕竟是丽贝卡。她要在毕业聚会前关照屋顶装修一新;她要填报纸发下的调查表;她要去看望母亲和走访故地;她要为亡夫悼念,为自己的生活哀伤;她还要把“原本应该的”变成“依旧可能的”,这才是更令人满意的想象。于是她先是打电话后来便约会她的昔日男友,那人大概是个离了婚的物理教授和蝇营狗苟之徒,但是至少记得他身穿浅褐色外套、外表有点像罗宾汉的模样。
故事结束时,并没有暗示丽贝卡是否再嫁,而是描述她一手操持的庆祝她姨夫百岁生日的盛会,令所有的人都惊叹不已。结论是明确的:她虽然忙忙碌碌,似乎没有什么自我,但她却是大家所需要的。
这样的主题,几乎贯穿了安妮·泰勒的一切作品。从《偶然的旅客》(The Accidental Tourist)、《天体导航》(Celestial Na viga tion)、《俗世财产》(Earthly Possessions)到《呼吸课程》(Breathing Lessons,近日出版的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中译本名为《呼吸,呼吸》),无不如此。当中那些平凡庸碌的妇女形象,实际上都是家庭的支柱,也是社会普通生活的中坚。她们虽然唠叨,但心地善良,助人为乐,都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安妮·泰勒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内容及风格,长期在读者心目中占有不能替代的一席之地,原因即在于此:道出了无数中年家庭妇女的心声。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斯蒂芬·金的《捉梦者》。
当1999年6月斯蒂芬·金被一辆客货两用车撞得臀、腿及肺部受伤之后,他的读者自然担心他伤愈后还能留下多少创造才能。事实上,很多作家在遇到严重事故后,就很难恢复原有的写作能力了。以海明威为例,他54岁时在非洲遇到空难后,就明显地露出了江郎才尽的迹象。然而,随着《捉梦者》一书的问世,读者对斯蒂芬·金的疑虑顿时冰释了。
故事发生在缅因州的一个不安全的小镇。开篇时,四个总角之交的中年人在一个叫作“墙洞”的偏僻小屋中聚会,准备一年一度的狩猎旅行。其中的比弗是个爱逗笑的木匠,彼得是个贪杯的汽车推销员,亨利是个老想着自杀的精神病医生,而琼西则是波士顿一所学院的副教授——刚刚从一次断了他两条肋骨和伤及臀部的车祸中恢复过来。他们都有心灵感应的本领,是他们上高中时从一伙有虐待狂的人们手中救出一个名叫杜狄茨的弱智男孩而获得的。
这样的四个人在这样的一处地方,足以构成悬念了。后来从一场暴风雪中跌跌绊绊地又走来了一个猎人,他叫麦卡锡,身患胃肠气胀,牙齿也掉光了,还迷了路。给他们带路的亚伯拉罕·克茨是个退役的空军军官,在书中扮演着硬汉的角色。他宣称,从一艘宇宙飞船上下来的活物已经工作了25年了。
心灵感应可能出于想象,外星人更是无稽之谈,但四位朋友对以往的回忆都是用现实手法写出的。我们看见了他们,听见了他们的玩笑,了解他们的恐惧——简言之,我们喜欢他们,而且担心他们中可能有人会死掉。而琼西对他因车祸受伤的态度却揭示了更多的人生哲理——这部分堪称是作家的内心独白。对以往的亲切回忆和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大概正是本书引起读者关注的共鸣之处。 文学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