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65年4月》到《秘密机构》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武夫)

从《1865年4月》到《秘密机构》0

本期新书列出了一长串,足有11本之多。

我们先来介绍吉·维尼克的《1865年4月》。作者是马里兰大学公共关系学院的一位资深学者,该书有一个副标题,叫作《维护了美国的月份》。这里当然指的是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以北方最终获胜,避免了南方分裂的结局。

作者开章明义地指出,美利坚合众国“并非自然兴起,而是人为的,几乎是由律师和政治家们用纸和笔抽象地造就的”。美国宪法从未提及“国家”一词,从未设想过要建立一个永久的联盟。事实上,18世纪的政治思想家还警告说,共和国只能在一小块领土(比如13州中的一两个州)上得以实际操作。何况,美国人早从建立第一处移民定居点开始,就有一个长期的“分裂传统”。

评家认为,尽管该书难免有其缺欠——如伤感地看待罗伯特·爱德华·李(1807~1870,南军统帅),有时过分低估了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1822~1885,北方联邦军总司令,战后任第18届总统[1869~1877],对南方实行宽大的政策,赦免叛乱头目),但绝对是一部令人惊叹的巨著。在一泻千里的戏剧性叙述和精彩新颖的论证面前,那些缺欠就瑕不掩瑜了。

该书重点描述的,是那年4月中的三大事件:弗吉尼亚州首府(亦即南方邦联的首都)里士满的陷落;该州中部阿波梅托克斯县政府向格兰特递交投降书;以及5天之后约翰·威尔克斯·布思在华盛顿的福特剧院枪杀林肯总统,后在追捕中于弗吉尼亚毙命。

其中描写最精彩的当首推4月2日里士满的陷落。如果把那场内战比作荷马史诗,里士满便是特洛伊城,顷刻之间在大火中化为灰烬。

“差不多有20个街区变成了余火未熄、浓烟滚滚的废墟,从那时以后就成了人所共知的‘烧毁区’了。而最后矗立着的梅奥桥,则堆满了柏油桶,等待着步步逼近的命运。一名军官……目送着南军一步步向南方撤退。最终,天刚拂晓,他骑马越过站在一旁待命的工程师,举手触及帽沿,报告说:“一切都结束了,再见。”

“然后他下令:‘开炸,让它见鬼去吧。’”

作者维尼克具有小说家的笔法,在刻画李将军的矛盾心理时,这一点得以充分体现。在那年4月的第二件大事——9日的投降仪式之前,持续的叙述戛然而止,悬念顿生。接下来的几页中是李将军反复思考他的最后决定:他该不该去见格兰特将军呢?——“我宁可死上一千次”,要不他就转过身来命令他的部队分散入山,打一场游击战,把这场战争持续下去。这是一次真正的抉择,战争的进程已经造成了过多的屠戮和焚烧,但就此结束也确实荣辱相关。

结果呢?“他们没有被绞死,而是得到了敬礼……他们既未遭到羞辱,亦未受到拷打,而是得到了拥抱。有些举动是设计好的,而主要的都完全是自发的。这一切都事关紧要。”

第三件大事叙述了布思从14日的谋杀到在追捕中死掉的详细过程。在两周之内,北军逐户搜索了马里兰和弗吉尼亚的乡村。4月26日,布思满身是血地爬着,在理查德·加列特的燃烧着的仓房中毙命。而美国终于在林肯遇刺后得到拯救。

三次高潮之后,该书以平静的格调叙述了战争最后阶段的一些事情。使读者激动的情绪逐渐归于平静。

下面我们再看《秘密机构》一书,这篇调查报告追溯了美国绝密间谍机构的历史。

所谓“信号情报”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最著名的例子便是美军事先截获了日军要进据中途岛的作战计划,从而给予重创,缩短了战争进程;还有关军破译了德军的密码,使盟军得知德国潜艇的方位,取得了大西洋战役的胜利。

1952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下绝密命令,成立“国家安全局”——全球最大的、资金最丰也是争论最激的重要间谍机构。虽说早有人对此抱有怀疑,但华盛顿的圈内人士始终对该机构的存在矢口否认。直到詹姆斯·邦福德这位专事调查的记者于1982年发表《迷宫》(The Puzzle Palace)一书,才将真情大白于天下。一时之间,该书成为披露有关那个绝密机构的最全面和最权威的内幕经典。

如今,这位调查记者和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的前制作人,又为我们奉献出他的新作:《秘密机构》,将国家安全局从建立至今做出详尽的审查(全书长达721页)。

二战后,美国的信号情报转向苏联,却发现其密码系统难以解读。整个50年代,美国国家安全局不断派遣多种侦察飞机入侵苏联领空,为此送掉200多美国人的性命。1960年苏击落一架U2美机,艾森豪盛尔总统却命令手下向国会宣誓他对此一概没有卷入。这样欲盖弥彰,益发引起人们的怀疑。

最近国际上发生的两件间谍要闻——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罗伯特·汉森竟长期为俄国提供情报和美国EP-3飞机与中国空军战机相撞,都是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出手干的。看来我们是应该对之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