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又一艘沉没的船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小于)

《珍珠港》:又一艘沉没的船   0

《珍珠港》:又一艘沉没的船   1

《珍珠港》:又一艘沉没的船   2

《珍珠港》:又一艘沉没的船   3

1998年,《泰坦尼克》创造了影坛奇迹,成为电影史上最卖座的电影。它为电影工作者树立了成功的典范,也刺激起“拍电影要拍这样的电影”的欲望。当时传闻有好几个类似主题的电影可能投拍,例如《兴登堡》(那个爆炸了的著名飞艇)、《1906》(发生在洛杉矶的大地震)等等。这些片名最终停留在传闻里,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只有二战史诗巨片《珍珠港》。“珍珠港事件”应该比“泰坦尼克事件”更有资格作卖座电影的素材来源,毕竟场面更大,沉没的船更多,跟美国人的关系更密切。

过去18个月,《珍珠港》是全世界影迷谈论最多的电影之一,他们希望这部电影史上成本最高——达1.45亿美元——的电影能带来让人震颤的观影体验。该片的制作班底看来能胜任这项工作。制片人杰里·布鲁克海默与导演麦克尔·贝有过一次愉快的合作,他们共同的作品有电影史上成本第二高,花了1.4亿的《世界末日》,以及票房极高的《石破天惊》。

尽管事先贝曾说过:“谁会疯到想去拍这部电影的?”他还是接下了“盘子”。他跟布鲁克海默都知道,如果没有政府支持,军队不提供帮助的话,就别说能拍《珍珠港》这话。为了寻求“赞助”,他们拜访了国防部、空军以及海军的各个部门。他们能拿得出手的最有说服力的工具是一段两分钟的三维动画,动画模拟了“珍珠港事件”中的一个片段。结果光海军就出动了10艘巡洋舰和驱逐舰配合影片拍摄。

影片边拍摄边宣传,吊足了观众的胃口。麦克尔·贝用炸药炸6艘退役军舰制造了据他说电影史最壮观的爆炸场面,实拍时为避免伤害无辜,特地封锁了附近的高速公路。贝对轰炸场景的描述更是让人动心:“你能看到战舰沉没和翻船;你能见到一编队一编队的飞机飞来,从各个角度扫射。还有个镜头是我们从军舰中飞过的时候拍的,为的是模拟日本飞机扫射地上奔跑的人群。你还能看到6到7艘遭受不同程度打击的军舰以各种方式爆炸。有些船沉没了,有的翻了……”

演员也从另外的角度证实这个电影一定好看。女主演凯特·贝金塞尔认为麦克尔的特征就是赋予每个镜头最大视觉冲击力。她说:“比方拍我给本写信或做别的什么事的一个镜头吧,贝一定会找个最美丽的地方来拍,很可能是一座又高又吓人的灯塔,或在大海当中的一块岩石上,边上惊涛拍岸。”为了不增加成本,更为了表示对《珍珠港》票房的信心,主创人员不要报酬,要分红。

《珍珠港》还有个地方跟《泰坦尼克》不相上下,里面也有一段三角恋情,发生在两名优秀的飞行员和一名基地护士之间。宏大背景下的恋情格外容易让人动容,因为它很容易引发观众感叹人生。贝虚构了这么一个故事正是为了突出战争中的人。其余的配角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比如小古巴·古丁扮演多里·米勒在袭击发生时,不仅去营救战友,还抄起机枪勇敢地扫射头顶飞过的日本飞机。影片放映后,配角们的表现受到观众的一致首肯。事情就坏在那段虚假、浪漫但沉闷的爱情故事。

5月21日,《珍珠港》在夏威夷珍珠港停泊的一艘航空母舰举行首映仪式,观众是2000名受到邀请的贵宾。5月25日,影片全球公映。布鲁克海默跟贝怎么都没有想到,蜂拥而至的是观众的不满。除了指责影片几处硬伤外,批评的焦点集中在情节的安排。《拯救大兵瑞恩》给人们的印象太深了,观众希冀能在《珍珠港》里看到更激烈的战争场面,结果他们不得不先忍受一个多小时去看沉闷的爱情故事,听絮絮叨叨的对话。历史被贝丢到一边,以至于让人误以为,日本是因为汽油不够多用了才打仗的。美国历史上最沉重的一页成了一个三角恋的背景。生气的影迷建议电影应该改名叫《跟珍珠港有关》,或者干脆把《珍珠港》这个名字给70年代拍的《虎、虎、虎》算了,至少后者没有说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事。

《珍珠港》为了市场做了很多妥协,比如放在暑期黄金档,而且为了迎合日本大市场,更改的部分台词,例如“一撮龌龊的日本佬”改成“一撮日本佬”。一位美国影评人说,珍珠港事件后一段时间里人们的确是这样说日本人的,他不明白发行公司迪斯尼这么做的时候到底在想什么。

小资料

1941年12月7日凌晨3:42,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扫雷艇“秃鹰”正在距珍珠港港口3.2公里处巡逻,一名指挥官发现船左前方50码(45米)的地方有个什么东西,他问水手那是什么,水手回答:“是一架潜望镜,长官。但是这个区域是不应该有任何潜水艇的。”潜望镜下面是日本微型潜水艇,它们拉开了“珍珠港事件”的序幕。

6:10第一批83架日本飞机飞离航空母舰,于7:40到达位于瓦胡的珍珠港。7:55开始轰炸,10点整,日本飞机完成轰炸任务飞回航空母舰。整个轰炸过程两个小时左右,100多分钟的轰炸,导致美军阵亡人数达到2390人,损失舰艇40余艘。

左页图为燃烧中的亚力桑娜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