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电信÷4÷?
作者:李伟产业巨人和企业巨人有时并不统一(本刊资料)
中国电信总部坐落在宣武区西便门,楼顶上蓝色的巨幅广告牌俯瞰着川流不息的城市,“也许不久这里又要翻几块牌子出去了”,一位电信官员平静地告诉记者。继2000年移动公司、卫星公司、国信寻呼独立运营后,中国电信集团再度面临肢解,而此时中国电信正式揭牌刚满一年。
5月21日星期一,《人民日报》12版发表文章——《中国电信,要不要再分?》,同时推出署名“萧然”的业内评论——《反垄断坚定不移》;同一天,中国新闻社发表消息,称“信息产业部透露中国电信可能再度分解”。而此前一个月,香港《南华早报》曾披露类似消息,引起广泛关注;但作为大陆主流官方媒体直面这一“传闻”还是第一次;由此业界普遍认为“拆分中国电信已经不仅是一个信号了”。两天之后事情又起了变化,5月23日,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张春江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否认了中国电信要拆分,这使已经明朗的局面再度扑朔迷离。“有没有注意,《人民日报》的态度是通过专家建议的方式表现的”,那位无法透露姓名的电信官员告诉记者,“真实情况是,国家计委正在邀请专家座谈,争论得很激烈,拆不拆?依旧是一个问题,怎么拆是个更大的问题,最终还是要国务院拍板,这是个太沉重的决策,关系到中国电信产业未来的生死存亡。”
而目前这一事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中国电信年内上市的计划搁浅。“我们现在只是在等待,工作已经基本停滞了。”直接参与中国电信IPO的一位分析员私下透露,“拆分决议不出,就没有上市主体,无法招股,无法作价,无法路演。”此时中国电信的省级资产重组已经基本完成,现已进入国外会计事务所审核上市资产阶段;原计划将北京、上海、天津、山东、广东、江苏的所有业务以及31省的数据业务推向资本市场,“但现在上市资产肯定要转换了”。这位分析员暗示,上市阻力很可能来自内部,而非外部资本市场,“美国固话普及率60%,日本已经呈现负增长,而中国仅为10%;况且中国电信牢牢控制了‘最后一公里’,如果再取得移动牌照,身价至少增长30%~50%;从已经上市的移动和联通看,增长力高,现金流稳定,即使有政策风险,也是投资家最喜欢的品种。目前中国电信产业又要有一场大变动。”
从去年9月,中国电信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上市,首先要做的就是包装一个主业突出、产权明确的新国家电信公司。据中国电信副总经理常小兵介绍,至今已经实现了14万工作人员的分流,和近4000家附属企业的剥离,直接效果是中国电信主业员工减到39万人,平均年龄不到34岁。另一项改革是将业务重点转向数据服务,目前这一业务比重不足5%,中国电信计划年内增加到15%;为此电信还向蓬勃发展的宽带产业展开了收购。4月19日,成都电信户线办公室主任张新抛出了收购“三原则”,只要符合国家技术标准、价格合理、社区档次优良,电信都愿招安。“要是收购价出到每户900元,我们就卖了”,成都三讯数据通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朝辉告诉记者。乐观者认为,电信上市不过是水到渠成,毕竟“中国电信是块金字招牌”。
今年2月26日,中国电信集团的31个省级公司的经理聚集北京,开了一个并不轻松的总结会,此时事情已经有了变化,让电信人诧异的是“金字招牌”反倒成了上市的累赘。“‘中国电信’在国际上代表了巨大的中国电信市场,但中国电信市场并不等于‘中国电信”,常小兵含蓄而感慨地说,“这种包袱有时让我们在前进中感到无所适从。”最重的包袱,就是不对称管制,“业务单一,负担沉重,没有定价权”——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时常感受到这种怨气。取消管制的惟一途径就是引入竞争,也就是说中国电信如果想取得平等的竞争地位,就必须面临再度拆分,今天的中国电信市场是容不得巨无霸的,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阚凯力是这一论断的强力支持者。
在阚凯力看来,“市话垄断”是继续拆分的主要理由。“市话是电信业务的基础,几乎所有其他业务都必须通过市话进行。”阚凯力举了ISP的例子,“电信公司的互联网业务部门拥有连接、计费等极大的便利条件,成本比竞争者低得多——这是一种‘准垄断’。”另一个例子是IP电话,市话拥有者最爱新技术的推广,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甚至大搞电路交换的“假IP”。“根本症结在于市话线路具有自然垄断性,骨干网可以有几条,成本在逐渐降低,而在北京这样的1000多万人的大城市怎么可能重新铺一条接入网?”
反对的意见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韩德强,“垄断化是时代的潮流,不应该拆分中国电信,而应该让小公司联合”。——全球500强都是垄断公司,杜邦公司可以理解为美国化工部,美国橡胶公司是美国橡胶工业部,波音公司是美国民用客机部,“如果我们只有无数的小型竞争性公司,中国只能是三流国家”。尽管有学者指出,韩的看法忽视了国际寡头都经历的竞争阶段,由分走向合,而中国的重组只是平面拼凑而非螺旋式地上升;但没人能回避韩德强的问题——“入世在即,何以为战?”如果所有问题都让市场解决,时间成本是不是太大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学者们的争论恰恰反映了政府的犹疑与矛盾。“中国政府正展现出强大的调控经济的能力”,香港财富论坛期间,《远东经济评论》曾撰文盛赞日益强大的中国经济,“政府严格遵守入世协议,逐步开放市场打破垄断,给产业带来活力;同时政府真正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独立生存”。但今天这两个目标产生了冲突:电信产业的发展需要竞争推动,只有竞争才能降低成本,推行新技术,公平的竞争必然要拆大扶小;而另一方面,政府一直在推行大集团、大公司战略,市场开放后小公司很容易被挤垮或收购,没了企业还有产业吗?
今天的选择尖锐而残酷:要中国电信这个产业,还是要中国电信这个企业?两个都要行不行?“最乐观的前景是先分后合”,直接运作中国电信上市的一位分析员说,“拆分后的公司能够迅速上市,通过收购、拿新牌照达到迅速壮大,这样的大公司是自己打出来的。实际上中国的‘海外兵团’代表了整个行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就是中国的石油产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就是中国的移动通讯;这些行业的内部问题往往积重难返;不要忘记,海外上市的第一目的是通过监管改造企业,而第二目的才是融资圈钱。”
(注:由于工作纪律,无法公开被访者身份)
解读拆分方案
尽管所有的消息都捂得严严实实,记者通过各种渠道证实了拆分的三个基本方案:
方案一:按地域分,将中国电信分为南、北两个公司或南、北、中三个公司,这是最保守也是最易执行的方案。但是在各公司的领域内,垄断依旧没有破除,不过并不排除地域公司经营全国业务的可能。据悉,这一方案已被基本否决。
方案二:按业务种类,将中国电信分为:市话公司、长话公司和数据公司,这是较为折衷的方案。在长话和数据领域有望实现公平竞争,但执行难度较大,要进行全国系统改造,重新设立节点,交易成本上升;此外单一业务公司竞争力差,国际电信巨头都拥有全套电信服务。
方案三:实行网运分离,这是最激进、最彻底、难度也最大的方案,在电信领域这种方案在所有国家都讨论过,但没有一个国家实施,毫无经验借鉴。无论AT&T、小贝尔还是DoCoMo都有自己的网络,运营商失去网络,会不会是断翅的蝴蝶?
公司化运作的广东电信公司正式挂牌(小文 摄/Photo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