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囊中空无一物
作者:钟和晏(文 / 钟和晏 5月中旬)
让人怀念的旧情感
2000年初田沁鑫决定以田汉为主人公创作一出话剧时,难免被人视为不合时宜的选择。关于田汉,不少人仅知道他是《国歌》词作者,而不了解他还是剧作家,一生为戏剧、电影和戏曲创作的剧本不少于80个。
追溯话剧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回顾田汉作为南国剧社创始人之一曾如何以狂飙精神推动新戏剧运动的贡献,构成当初田沁鑫创作原由的一部分,这使如今呈现在舞台上的《狂飙》有普及话剧史的教科书味道。一开场,装在灯箱中李叔同、欧阳予倩、熊佛西、洪琛等的照片伴随着各人的生平介绍,从幽暗的舞台深处被推至台前,类似的照本宣科以及双目炯炯、攥紧拳头的口号式台词在此后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中还不时出现。
田沁鑫显然喜欢浓黑的舞台。《狂飙》左右侧悬挂着黑色幕布,背景处的黑色幕布上有时散落着一些极小的星星。常常是一束清冷的光打在演员身上,衬着四周如墨汁般的黑暗,显得非常孤寂。这样孤寂灯光照耀下的田汉是一个穿着长衫的瘦弱青年,热情率真,迷恋莎乐美的疯狂,推崇王尔德的唯美,迷茫于现实的黑暗,也伤痛于个人情感的辗转。《狂飙》以五段“戏中戏”贯穿田汉艺术和人生转折的心路历程,《莎乐美》的疯狂爱情,《乡愁》片断田汉和先后几位妻子之间的柔情,《关汉卿》中剧作家和艺妓朱秀帘的生死缠绵,这使《狂飙》更像一出言情剧。即使这种情意绵绵在八位歌队男演员慷慨激昂的口号式台词对比下多少显得格格不入,《狂飙》还是由于田沁鑫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处理而显出优雅动人的品质。
田沁鑫说:“我对旧有人际关系和男女情感很怀念。我觉得中国人原来曾经很有品质地生活过,那种品质不能丢。”
囊中有什么
《狂飙》的剧情简介中有这样一段话:“田汉与四位红颜知己的故事构成了感人的情感纽带,也是对今人感情世界畏缩、麻木、焦灼、患得患失的有效观照。”似乎为了对这段话提供一个最有力的注解,由林兆华父子执导的小剧场话剧《囊中之物》展现的正是这样一个现代人的情感世界。
这是关于四个男女在某个周末的故事。33岁的哥哥一年多前放弃优越的工作在家专心从事写作,却发现自己并无想象中的才华。同居三年的女友是杂志社编辑,偷看他的日记后因无法容忍他的出轨行为提出分手,这位时尚女人迅速地投入了一位IT精英的怀抱。林兆华的儿子林熙越扮演一向毫无主见却也小有成就的白领弟弟,终日因没完没了的加班出差疲惫不堪;他的被养在家里的可爱太太总是用疯狂购物来打发无聊时光。在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中,四个人有意无意地家中、超市、迪厅和酒吧两两交叉相逢,每个人都在向对方倾诉破碎的理想和爱情,抱怨生活的不尽人意,即使那位无所事事的幸福太太也在喊叫:“你知道一位物质主义者的痛苦吗?”
也许从扮演女编辑的演员余凌那张脸上我们恰恰可以找到这种所谓的痛苦的根源。可以说那是一张美丽的面孔,但是在美丽下面只有自私、欲望和爱的匮乏。对应《狂飙》的黑色舞台,《囊中之物》的舞台是异常简洁的三块白色幕布。但是对应田汉和他那一代人的丰沛情感,四个年轻男女所呈现的是异常苍白的灵魂,裹在消费社会囊中的现代人似乎已经空无一物。
我们为什么还要进剧场
林兆华说:“《囊中之物》是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戏剧。”确实,那四个男女和他们的经历都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也许我们和周围朋友的电话聊天或者酒吧长谈的内容就是和他们一模一样的调侃、牢骚、怨尤,甚至几滴自怜的泪水。如果一出戏剧仅仅如镜子一样照出我们的苍白与困惑,如果仅仅只有这样琐碎的现实主义,这是否足以构成让我们走进剧场的理由?
人艺小剧场在若干年前似乎是先锋戏剧的代名词,如今成了类似《第一次亲密接触》这样时尚戏剧的领地。孟京辉去年5月出版的《先锋戏剧档案》今天依然在许多书店中被摆在显眼的位置,但看起来已经如同一份尘封的档案,虽然我们还可以在其中读到这样让人耳热心跳的话:“剧场是一个神圣的有魅力的场所,剧场是一个纯净的可以幻想的所在。我们在其中沐浴陶然,荡涤世间污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