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纽约时报》看晚清帝国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于 当我们看)
1896年8月28日,李鸿章在结束了对俄国的访问之后,来到美国。他乘坐的“圣·路易斯”号邮轮抵达纽约港,“港湾内不同音调和高分贝的汽笛同时鸣号,欢迎‘圣·路易斯号’”,迎接李鸿章的中国人和美国人挤满了码头。一位当时的美国官员说这是“史无前例的欢迎规格了”。李鸿章坐的轿子经过纽约证券交易所时,经纪人朝他热烈地欢呼,交易所大楼顶上还挂上了迎接国宾才用的四面旗帜。李鸿章在美国时最爱问的三个问题是:“你是做什么的?你能挣多少钱?你住的地方离纽约有多远?”他也问人家“你有多大了?”但不问妇女这个问题,而且他很喜欢小孩子。
李鸿章访美过程中这些鲜为人知的事件和细节出现在1896年8月27日出版的《纽约时报》上。《纽约时报》创办于1851年,宗旨是记录下这个世界发生的重大新闻。中国始终处于《纽约时报》关注范围内,创刊后不久,报纸上就开始大量出现有关中国的文章,这些文章从方方面面记述了美国人眼里的中国。报道之全面简直到了事无巨细的地步,从庙里尼姑的样子到宫廷政变,从北京开始使用电灯到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短则三五句话,长则上万字。
《帝国的回忆》一书收集了这些提供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眼里的中国图景的文章,只是文章过分注重细节,未能解释历史变革背后的原因。从报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别样的中国和中国人。清朝末期是多数中国人不愿意提及的一个话题,它意味着屈辱。但在《纽约时报》记者的笔下,少了中国人书写这段历史时必然带有的情感,变为用“客观”语气讲述一个古老大国苦苦的挣扎。这些旁观者的观察带有东西方文化之间巨大的观念差异造成的烙印,也会以看起来公正的态度去错误地描述一个事实。比如,书中提及1861年清政府虐待英法战俘,导致19人死亡。此书编者在脚注中援引中方文献指出该文多有渲染之处。
本书编者郑曦原曾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工作三年,他发现“《纽约时报》对中国的跨世纪追踪报道,其篇幅是如此之巨大、时间是如此之连续、视角是如此之完整时,内心受到很大震动”,遂跟《时报》联系,拟写作“《纽约时报》看中国”三步曲。第一部《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已经出版,以上所引用的细节都出自这本书。
看别人写的自己,正是自己感官的一种延伸。我们正可以借此看看,对于我们的经历,除了我们能感受到的之外,别人看到了什么。《帝国的回忆》5月份出版,据说销得不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书中有大量在我们的史书中没有的事件和栩栩如生的细节,很能吸引读书人。但还有一些背后的原因。在它之前已经有不少所谓“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一类书出版,那么这本书吸引读者的原因应该不全在它的选材,而是跟材料来源有很大的关系,《纽约时报》在中国并没有多少实际读者,但通过各种途径的介绍,它很奇怪地在甚至没有读过这份报纸的读者心理建立起权威地位。不少买书的人就是想看看号称“美国最权威、最客观”的报纸是怎么写中国的,这种欲望本身也构成了某种“美国情结”。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郑曦原编,200l年5月三联书店出版)